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与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职业教育改革机遇与挑战背景下,积极探索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是职业院校的核心任务。课题组以“双高”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为例,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国防职教集团、FANUC产业学院、兵器工匠学院等平台构建国防特色红色文化生态,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路径。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原则,基于数字技能驱动和数字技能融合,培养中高本贯通、校企共育的军工智造“强国工匠”,持续高质量地为智造产业培养并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
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需紧密围绕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岗课”融通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技能竞赛来检验“课赛”融通成果,通过“课赛证”融通来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基于此,课题组在“岗课赛证”四方面融通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四位一体相融合的方式形成一个闭环式教育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视域下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生“课程学习—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考证”的融通培养,提高学生具备的岗位所需技能,培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张娟  马军 《农业机械》2022,(3):70-73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双创培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本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的原则,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5个角度阐述如何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更好地将双创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多环节渗透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培养,真正做到“专创融合”,本课题的研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殷镜波  刘星  吕庆龙 《南方农机》2023,(13):195-198
【目的】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与产业对接薄弱、校企合作不紧密、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方法】课题组按照“需求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实施“岗位引领、三层递进、多轮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无人机四大典型行业应用领域岗位群,制定了无人机核心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以“会飞—善用—能创”三层能力递进为主线,构建了新型教学体系,搭建了行企校协同、多维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组建了结构化“三师”队伍,实施“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立行企校混合所有制协同育人机制。【结果】该教学改革模式实现了精准对接无人机应用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行企校协同共建高职新兴专业可示范推广的有效范式。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在新职业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属于既是“教育”又是“产业”的双具体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生产、管理、服务社会等多个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职业岗位群体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互联网+”职业教育创新下深化产教融合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对职业教育新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涉农职业教育要始终围绕行业生产一线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提高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一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利用专业特长,围绕科技服务乡村振兴,通过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了“智慧农装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体系”,为低收入乡村进行科技服务,改造提升日光温室自动化水平和绿色生产技术水平,并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孵化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介绍了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在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做法,同时提出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改革措施,为专业群建设在产教融合及国际化方面提供借鉴,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  相似文献   

8.
李国秀 《农业工程》2022,12(5):109-112
在产教融合理论指导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创新形成了“三对接、四融合”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了“赛训融合”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推动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和理实一体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效促进教师理念转变和能力提升,校政行企结合更加紧密,显著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吴金龙  杨秀芳  王伟 《南方农机》2023,(10):196-198
【目的】为了将高职劳动教育融入工科专业建设,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新时代大学生,激发学生练就自身的实干能力及创新精神。【方法】课题组以工科专业建设发展为基石,提出了“强化意识树精神、立足专业融课程、创新引领强技能”的课程改革目标。结合城轨机电专业特点,对标“2+5”组合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专业知识、扩充实践内容、培育劳动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实践中树立“明德、慧智、健体、育美”的良好风尚。【结果】在探索劳动教育促进工科专业建设发展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谁负责”,解决了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不会干、不想干、不敢干、不去干”等问题。【结论】高职劳动教育融入工科专业建设的创新模式提升了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自我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教学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任佑平 《南方农机》2019,(12):98-98
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重视践行校企合作育人,理实一体教学,知识与技能融合,手脑并用,专业课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相结合。高职院校始终坚持“产教融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行知合一”的基本办学原则,构建“园区、企业、学校”和“协会、企业、学校”两个三位一体,实施“分级、分段、分岗、工学交替的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弘扬工匠精神。其是我国制造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呼唤。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对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能够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扩招是实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为助力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课题组结合广东省高职扩招的具体政策,指出涉农专业高职扩招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学生管理服务工作难、教育教学工作新、保障高质量就业要求高等主要难题,进而对高职院校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探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用信息化混合式教学,多模式、多类型开发课程体系;强化技能实践,聘请企业实战教师,组织开展“1+X”证书培训;建立完全学分制,实现校内、校外学习贯通;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探索多元考核方式;发挥行业办学自身优势,深入开展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虽然促进了技术输出的增长,并建立了结合自己特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但依然存在部分高校、企业与政府目标定位不同,并且缺少大量与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文基于“政产学研用资”的教育教学理念下,以郑航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型拔尖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郑航案例实践平台及课程共享资源库,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竞赛技能、就业技能、创新技能、创业技能,使其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三平台”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充分调动一切资源为培养复合应用型的高素质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的适于农业机械行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14.
金莹  刘志勇  张娟荣 《农业工程》2022,12(2):120-123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而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实现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为例,基于对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阐述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专业群所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产业链之间的关联方式,搭建了“基础共享、核心分立、全面拓展”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具体方案,旨在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提供理论指导,为兄弟院校同类或相关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杨梦勤  黎丹 《南方农机》2023,(13):189-191
【目的】“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加强校企的产学研合作,探索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育人路径与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法】课题组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融合路径与融合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等方法,基于企业精益管理的车间教学方式,构建“双融双创”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结果与结论】该教学新模式引导学生结合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方法,增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6.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而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实现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本文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为例,基于对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阐述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专业群所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产业链之间的关联方式,搭建了“基础共享、核心分立、全面拓展”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具体方案,旨在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提供理论指导,为兄弟院校同类或相关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杨茂芽  刘向红 《南方农机》2022,(10):162-164,170
为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持续推进"双高计划"专业群高质量建设,对于机械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课题组聚焦"双高计划"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机械类专业群建设,核心围绕机械类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课程思政系统化融合、群目标优化、群思维意识、跨专业课程融合、校企深度...  相似文献   

18.
实习实训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定位在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则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倡导素质教育,提倡在高等院校加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没能摆脱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为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引入“一体两翼四驱动”教学模式,开展“一体两翼四驱动”协同育人改革实践,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孔令蕾  张锁荣  陈国炎  曹健  唐明 《南方农机》2023,(20):183-185+189
【目的】针对“数控技术”课程偏重理论和研究型教学的方式,提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以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能人才。【方法】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以“数控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以新工科课程建设改革为指导,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理清设计教学改革思路与内容,合理分配校企教师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作为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能人才的培养。【结果】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应用型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效果显著。【结论】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可以提高企业岗位入职率,降低企业人才培训成本,促进社会就业稳定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