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学思 《河北农机》2024,(5):127-129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土地利用中出现了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生态系统功能日渐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开展农业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本文以新时期农业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当前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耕地资源严重退化、农田防护林系统遭到破坏、农田水利设施残缺不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突出问题,探讨了加强农业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建设美丽乡村等,并提出了坚持规划统筹引领、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强化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一系列推进策略与路径。本文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新时期农业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丘陵山区地块尺度耕地生态价值测算与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思地块尺度耕地生态价值测算方法及测算调查水田、旱地地块生态价值的基础上,解析地块尺度耕地生态价值特征,识别耕地生态价值影响机理,构建促进耕地生态价值提升的综合措施体系。结果表明:耕地地块的复种指数、生物产量越高,其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越强;3个村水田、旱地地块生态价值均受到耕地质量指数和复种指数两个因子的显著正影响作用,具有价值提升空间。耕地生态价值提升应从加强土地整治工程的规划与实施、合理调整农户的耕作制度行为和物质投入行为、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和大力推行生态农业4个方面综合践行。  相似文献   

3.
黄河沿岸不同生态功能区耕地整治与优化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孟津县为例,从生态服务性、景观完整性和生态敏感性等方面构建国土空间生态重要性评价体系,对2001—2018年间不同生态功能区内耕地演变进行定量分析,以推动黄河滩区生态功能恢复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终极目标,结合相关规划提出了分类调控方案。结果表明:孟津县的国土空间划分为极重要区(104.61km2)、较重要区(245.26km2)和一般区(384.90km2)3种类型,极重要区主要位于黄河滩区,在维护黄河流域水生态安全中起着关键作用。根据已有的优势空间和社会经济基础,制定了差别化的耕地调控方案:在极重要区,应积极推动退耕还滩,实施生态耕作模式;在较重要区,应加大对自然本底条件好而耕作不便利耕地的整治力度,为规模化农田建设创造条件;在一般区,应以社会化平台为依托,推动耕地的复合利用。孟津县黄河滩区需要退耕的土地面积为12.67km2,滩区耕地的有序退出有利于放大国家黄河生态战略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举措。而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是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时空布局等系列工作的前置条件和基础保障,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至关重要。本文以河南省某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研究区域,开展融合时序遥感分析的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研究和实践,首先,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研究区2011—2020年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开展趋势分析,形成时序分析结果;其次,基于气象、地形、土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等数据,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和权衡计算的生态系统健康分析评估,选择生态源地;最后,基于时序分析结果和生态源地选择结果,采用叠置分析,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计算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时序遥感趋势分析”的研究框架不仅顾及了研究区域内“静态”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属性,同时衡量了“动态”的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可以有效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研究成果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本底调查、问题识别、规划和工程布局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彭枫  丁玉娟 《农业工程》2019,9(11):67-70
绿色生态是新时代赋予土地整治的新内涵,实施工程生态化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土地整治的“生态短板”。针对贵州丘陵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从空间维度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土地整治田间道路的空间架构,分析了工程建设对田间道路沿线生态干预的4个区域,即基础的断面及延展面区、刚性材料的结构面区、交叉建(构)筑物的衔接区和施工土体损毁区,并提出了田间道路工程生态化建设的策略在于定位其功能、优选其建材和重构其环境。结果表明,田间道路工程生态化建设可以实现景观、生态和实用等方面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6.
城镇河道综合整治的几种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河道综合整治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城镇河道现存问题及国内外河道整治现状,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城镇河道整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河道整治的原则,提出了我国城镇河道整治的生态护岸工程措施、水质修复治理措施和河道景观工程措施,力求为我国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和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陕北矿区土地污损浪费严重,利用土体有机重构方法对试验矿区耕作层进行构建,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建设农田,实现生态恢复。以陕西省神木县孙家岔镇排界村土地开发项目为例,系统阐述矿区耕作层构建技术的推广实施,对陕北矿区治理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生态格网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道护岸、挡墙工程是河道生态整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和城市发展需求,合理选择河道护岸工程的结构形式,突出生态和环境保护,使河道整治工程与两岸景观融为一体,与城市文化、历史、人文相协调,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论述了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根据刚性硬质护岸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工程措施,通过综合整治来恢复河道生态,提高城市水景观质量.  相似文献   

9.
河道护岸,挡墙工程是河道生态整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和城市发展需求,合理选择河道工程的结构形式,突出生态和环境保护,使河道整治工程与两岸景观融为一体,与城市文化,历史,人文相协调,提高城市品味,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论述了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根据刚性硬质护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工程措施,通过综合整治来恢复河道生态,提高城市水景观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工程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对于偏远山村,生态文明建设除了受到自然规律变化因素影响多以外,主要受到当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增强,土地整治工程要对不合理的、影响生态文明的土地进行整改。基于此,笔者就土地整治项目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应注意的一些防范措施,以期为土地整治工程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生态水利工程在江阴中小河流综合整治中的应用,简要阐述了生态水利工程内涵在河流综合整治中的体现.通过江阴水质监测统计,指出了江阴中小河流现状产生的6个主要原因,建设性地提出河流生态管理需要加强的8项对策.结合《全国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规划》的实施,以江阴顾山试点项目区的连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为例,从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和整治效果对生态水利工程原则的具体应用作了论述,同时,归纳了在江阴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中首次取得的建设效果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水足迹视角下对华北平原典型县域(景县)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进行评价。【方法】基于GROPWAT计算土地整治前、后的蓝、绿、灰水足迹,构建以4个整治工程为准则层、共11个指标的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评价体系。选用综合赋权法对景县16个乡镇进行生态绩效评价。【结果】土地整治实施后,景县蓝、绿、灰水足迹均有所增加,其中蓝水和灰水足迹增加显著;景县整体生态绩效处于较好水平,良等及以上乡镇共8个,中等及以上乡镇共13个。阻碍景县生态绩效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新增水浇地提高率、新增道路硬化率、排灌密度提高率、旱地水利化程度提高率和生物丰度指数提高率。主要障碍类型为水利障碍和土地平整障碍,次要障碍类型为道路障碍和生态障碍。【结论】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景县整体生态效益得到有效提高,但对水资源存在负面影响。水足迹视角下华北平原区县域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评价模式可为相似地区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可行性范式。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然而土地整理对水环境、植被系统、土壤系统和大气系统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产生的原因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和基础理论研究欠缺等多个方面。为此,提出了加强土地整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国民环境意识与多方筹措土地整理资金等几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是一种通过工程措施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和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质量达标,笔者以定边县北畔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项目区气候条件、项目建设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及水质、周边耕地状况等方面对新增耕地进行评价分析,以确保新增耕地满足长期耕种要求及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5.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耕地空间稳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域,从耕地区位条件、耕作便利程度、规划约束和生态控制4个方面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新郑市高标准农田空间稳定性进行分级,遴选出空间稳定性高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新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度稳定地块面积28 989.6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52%;较稳定地块面积9 075.8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6.76%;较不稳定和不稳定地块面积16 102.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9.72%。从空间分布来看,西部和南部耕地稳定性明显高于北部和东部区域,空间稳定性差的区域主要为市区、乡镇、产业集聚区周边和道路两侧区域,且随着港区的不断发展,东部区域空间稳定性将逐渐减弱。该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新郑市各区域农田的空间稳定性状态,符合当地实际,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生物及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饶胜 《节水灌溉》2007,(4):61-62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水利工程中的水生态环境元素也成为工程技术中不可忽视的层面,各地在河道整治中注重实施河道的生物修复和生态恢复也就成为大势所趋.河道生物修复是一类低耗、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生物技术, 是国外流行的最新治污技术之一,特点是能对污染环境进行原位处理,勿需基建投资,效果理想且无副作用.将生物修复技术与水工工程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城市河流的生态恢复工程实践在国内尚属探索起步阶段,结合石井河流域均和涌整治工程实践,介绍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在城市污染河流综合整治工程设计中应用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7.
潘杰华  凌宇  吴猛  张林波  杨小艳 《南方农机》2024,(7):170-172+190
土地整治项目是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高农民收入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文章以X省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中在可研论证、规划设计、招投标、项目施工、资金管理及内业资料归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受到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全球部分国家出现了粮食紧缺的问题。我国受益于杂交水稻研发以及对"耕地红线"的坚持,粮食储备资源丰富。自2012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和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化和规范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对生态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文章将深入研究生态整治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以期提升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国内外土地整治概念及内容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新时期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和工作需求。通过分析遥感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梳理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发展脉络,归纳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进而给出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相关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趋势。分别从土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农用地整治、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整治及生态化土地整治等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和潜力测算与风险评估、规划设计、施工监管及验收评价等土地整治项目过程等角度,对多年来遥感技术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在总结技术优势与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攻关难点和发展方向,为土地整治遥感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情景下的未来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格局,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方法】研究团队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CLUE-S模型,分析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模拟自然增长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增长情景下2030年吴忠市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结果】1)2000—2020年吴忠市草地面积占比最大,其次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快,并以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2)2030年建设用地面积在自然增长情景下将会减少,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面积增幅较大,经济增长情景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小。3)在3种情景下,吴忠市2030年土地利用结构仍然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建设用地面积在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增长情景下将呈增长的趋势,在自然增长情景下将呈减少趋势。【结论】生态保护情景下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该研究成果对推动吴忠市未来土地利用格局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