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韦克蒋 《南方农机》2023,(22):99-10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破除农村发展困境的关键一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中坚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导者”,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主心骨”,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压舱石”。课题组介绍了T县推进乡村振兴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了T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人才短缺、制度建设滞后、服务意识滞后和创新意识不足等现实困境,并提出了乡村振兴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的路径:内育外引,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育乡村振兴实干家;发展集体经济,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经济基础;健全运行机制,构筑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制度保障;转变思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传导功能;注重服务,筑牢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2.
张小梅 《南方农机》2023,(10):124-126+133
【目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满足农民多层次的生活需要,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方法】笔者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入手,探讨了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主体生态意识淡薄、乡村治理投入不足、生态治理法制体系不健全等多种困境,并提出了切实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路径。【结果】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加强政策引领,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社会企业提供支持,从而优化我国生活环境,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促使乡村焕发新生机、新活力,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乡村。【结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已全方位渗入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深刻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笔者以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机械化的价值和发展方向为研究对象,对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剖解,说明了新时代我们要全面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机械化的价值,从其历史使命到根本遵循再到发展路径,探寻新时代农业机械化的出路。研究结果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着“压舱石”作用,我们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构建农业机械新发展格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凡凡 《南方农机》2023,(14):98-101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更是助力共同富裕的根本之策。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助力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必由之路、有效方式,这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思考与启迪。基于此,笔者认为,筑牢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乡村建设,引领农民朝着共同富裕之路奋力迈进。要聚焦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借助数字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模式转型;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发力,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韦启文 《河北农机》2023,(20):166-168
油茶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广西象州县积极推进油茶“双千计划”,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为深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科技创新,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本文以象州县实施油茶“双千计划”为例,分析了象州县油茶“双千计划”计划在油茶种植、产业链延伸、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扶持等方面助推乡村振兴油茶的措施,以及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方面的成效,希望可以发挥油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闫晓茹  樊慧玲 《南方农机》2023,(2):100-102+122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脱贫攻坚战胜利之后持续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纲领,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道路。基于此,为了促进乡村数字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课题组梳理了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并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做强人才链、精准防返贫、文化资源数字化等方面提出了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赵薇薇  马润凡 《南方农机》2023,(20):107-110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其内生动力是持续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前,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内生动力的研究集中于路径探索,表现为农民的需求、意识与能力等主观要素,对农民能力与主体身份认同的研究较少。因而,课题组从“赋能—认同—内生动力”出发,认为农民对其主体身份的认同是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参照,而农民能力是农民主体身份认同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厘清乡村振兴中农民内生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参与主体异化为旁观者、成果享有主体异化为局外人、成效评价主体异化为围观者,即农民并未充分参与乡村振兴、农民并未充分享有乡村振兴成果与农民并未充分评价乡村振兴。通过分析,认识到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自身限度、外部限度与认同限度。因而,以加强农民技术素养和能力提升、基层政府重视赋能农民、强化农民主体身份认同为路径,进一步研究乡村振兴中农民内生动力的实现机理。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振兴与农业振兴双重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实践。本文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理念的践行者之一——秦巴山区忠诚村为实证案例,运用文献研究和市场调研相结合方法,总结分析忠诚村“四主体三联三生”生态农业振兴模式、主要做法以及经验启示,并针对性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秦巴山区或同类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实例参考和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的生态宜居建设,各方面积极创新发展绿色金融。贵州省拥有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区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基于此,笔者以贵州省绿色金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为切入点,分析了新形势下贵州省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指出了贵州省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存在涉农资金规模不足、绿色农业与数字技术金融契合度不高、生态环境效益不够、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路径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信贷标准、开发新型绿色技术、发展绿色农业、积极融合绿色金融与数字化技术等对策建议,以助推贵州省绿色金融的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起着关键性作用。自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为推动赣南革命老区产业振兴,赣州市以“三农”现代化为中心,立足本土农业优势特色,充分挖掘农业功能,出台针对性政策文件并采取一系列产业发展措施,积极推动了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文旅产业等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强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落实产业帮扶等方面形成了赣南模式。赣州市在赣南革命老区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强化金融支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取得了阶段性进步,积累了有效的工作经验,并给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启发:发挥农民在产业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健全人才培育引进机制,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精准定位产业优势特色,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质量。  相似文献   

11.
沈一跃 《南方农机》2023,(5):113-115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之笔。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应勇立潮头,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紧跟国家政策,成立了湛江乡村振兴学院,全力发挥自身资源、信息、文化、人才等优势,用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学校建立了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振兴的人才,助推了当地客家文化、民宿文化、茶文化的发展,参与打造了吴川“空港特色小镇”,在遂溪县螺岗小镇举办了“献礼百年华诞,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书画展,将艺术创造贯穿美丽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增强了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内生动力和自身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袁合涛  殷兆霞 《农业工程》2023,(10):150-154
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振兴与农业振兴双重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实践。以秦巴山区陕西省安康市忠诚村为实证案例,运用文献研究和市场调研相结合方法,总结分析忠诚村“三主体三联三生”生态农业振兴模式、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秦巴山区或同类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实例参考和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文章就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治理思想、人才流失、文化建设、法治建设、基础设施、基层组织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晓伟  梁龙 《南方农机》2024,(6):106-109
农民始终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核心,其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力度和建设成效。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脱离农业从事非农产业,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程度加重,加之农民自身主体意识薄弱、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且接受再教育条件欠佳等原因,农民群体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偏低。基于此,课题组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可行性建议:深入推动“共同缔造”,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明确各级各类主体责、权、利的界限,突出农民主体性地位,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民再教育建设,向农民提供再教育的资源条件,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5.
张萌  张艳荣 《农业工程》2022,12(10):140-144
以地处三江源保护核心区的民族地区青海省称多县为研究对象,探析其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分析称多县推进农业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总结出经济发展基础“生态+高原农业”路径、动力源“生态+农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和支撑点“生态+畜牧产业”路径,以期为同地域条件、生态保护为主的民族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绪敖  张兰  姚晓玮 《农业工程》2021,11(12):114-119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乡村产业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采用实地观察与访谈的案例研究方法,选取秦巴山区安康市3个自然村,对乡村产业选择、培育和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和阶段特征判定。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视角分析,“一村一品”“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基础。从乡村产业演进过程视角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的起始阶段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该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提质增效阶段是通过科技、人才及机制创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高级形态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要判定特定村庄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产业,通过产业要素聚集,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级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17.
张琼丹 《河北农机》2024,(2):154-156
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乡村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将产业兴旺放在首位,足以展现产业兴旺对于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四川省宜宾市的茶业发展历史悠久,“一红”是其区域公共品牌的代表之一。宜宾筠连创制“川红工夫”红茶出口创汇,小小宜宾茶,受到世界各国茶人喜爱。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川红茶叶的营销模式逐步显现一些如产品同质化、销售渠道狭窄、品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营销策略,如细分市场、优化销售渠道、以“川红功夫”文化为依托开拓市场、推进茶旅融合等措施的实施,旨在以川红茶业振兴为依托,实现筠连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相似文献   

1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关键,而建设生态宜居新型社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课题组通过调研菏泽市各县区新型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困境。菏泽市中曹县、郓城县、东明县、鄄城县等县区坚持综合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因地制宜选择建设模式,逐步探索从先建后拆到“拆主楼留副楼”的多种建设模式,如两层联排别墅、“3+1”多层建筑、“5+1”多层建筑、小高层电梯建筑等。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总结出适宜菏泽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城镇开发建设带动”模式、“产城联动”模式和“黄河滩区迁建”模式;提出应立足菏泽市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产业经济,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等。基于农业发展、农村宜居和农民富裕的目标,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菏泽模式”,积极打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菏泽样板”。  相似文献   

19.
刘春怡 《南方农机》2023,(14):109-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乡村人才作为支撑,政府应加大培育乡村人才力度,使其成为能够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其一,应打破乡村发展的封闭性,调动本村农民与外来人才在生产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其二,利用乡村新兴产业吸引人才,将电商农业发展成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服务业发展;其三,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培育乡村复合型人才,开展创业型农民培训、新型特色产业农民培训,并与当地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其四,重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基本内涵,科学遴选培育对象,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架构;其五,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灵活运用激励手段,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定向引进乡村人才。研究结果表明,乡村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胜保障。  相似文献   

20.
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不仅是农民增收、实现脱贫的现实基础,而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措施,可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深度融入现代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利益联结。本文基于毕节试验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和实效,分析存在问题与不足,并从政府层面提出了解决当前存在问题可以采取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毕节试验区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