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川棉 2 3 9”是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采用抗黄萎病多菌系抗源种质川 73 7作母本 ,岱1 5作父本杂交 ,经多年病圃筛选 ,综合定向选择培育而成。 1 999年 5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征特性1 995~ 1 996年国家抗病区试统一鉴定 ,川棉2 3 9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 ,枯萎病指为 4.0 ,黄萎病指为 1 8.5 5。 1 997~ 1 998年经华中农业大学抗螨性鉴定 ,川棉 2 3 9对红蜘蛛平均受害级数为 1 .2 5 ,抗红蜘蛛。 1 994~ 1 995年中国农科院棉花所鉴定抗棉铃虫Ⅱ级 ,其蕾铃被害率平均 3 5 .45 % ,减退率 1 7.3 5 %。经国家区试中棉所…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用抗源川737作母本、岱15作父本杂交,经多代病圃选择,培育出抗黄萎病、抗枯萎病、抗棉铃虫兼中抗红蜘蛛的多抗丰产优质新品种川棉243,1996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棉243既可作为适宜棉区生产上直接应用的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陆地棉与异常棉、辣根棉、旱地棉、雷蒙德氏棉、黄褐棉等野生棉的远缘杂交和回交等,育成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农艺性状鉴定结果 ,这些种质系的株高平均值与陆地棉品种处于相同水平,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平均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均高于陆地棉品种,马克隆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落叶型黄萎病菌系V991人工病圃抗性鉴定结果,从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中获得5份抗黄萎病的棉花新种质系,其中苏远040、苏远045、苏远061病情指数分别为8.33、4.35、7.79,高抗黄萎病;苏远030、苏远034病情指数分别为12.35、13.70,抗黄萎病。追踪陆地棉抗黄萎病新种质系的亲缘关系发现,苏远040和苏远045为陆地棉与雷蒙德氏棉杂交后代,苏远061为陆地棉与黄褐棉杂交后代,苏远030和苏远034为陆地棉与旱地棉杂交后代。这些优质、抗黄萎病新种质的育成,拓宽了陆地棉的遗传基础,为我国棉花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4.
川杂棉30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以自育的核不育系GA 18为母本、抗病恢复系Z 0242为父本,采用"一系两用法"配制成的抗病虫棉花杂交种。2008~2009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皮棉产量1 551.75 kg/hm2,分别比对照川棉45、川杂13增产27.74%、17.65%,表现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高抗棉红铃虫。2013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棉花黄萎病菌与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简要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及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 ,各地的棉花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 ,其致病机理是病菌侵入棉花后菌丝及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繁殖 ,同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及侵填体而堵塞导管 ,使水分和养分运输发生困难 ,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棉株体内产生的糖蛋白毒素作用的结果。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争论较大 ,但一般在温室由单一菌系接种鉴定时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 ,而在田间病圃或用多菌系混合鉴定时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遗传。由于陆地棉内缺乏高抗黄萎病资源 ,给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带来一定困难 ,但 90年代以来 ,已育成 86 - 6、川 73 7、川 2 80 2、豫棉 1 9号、豫棉 2 1号等一些抗黄萎病的新品种。上述抗黄萎病品种在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川棉65来源于川棉239×川棉243杂交后代,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该品种是抗黄萎病、抗枯萎病、抗红铃虫兼抗棉叶螨的多抗病虫型优质丰产棉花新品种。1998-1999年通过四川省棉花品种区试,2000年通过四川棉花品种生产试验,并同时获得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项目资助。2002年6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经济性状特性如下。抗病兼抗虫1998-1999年四川省区试鉴定,川棉65黄萎病指18.5,枯萎病指6.8。1999-2001年经华中农业大学鉴定…  相似文献   

7.
棉花新品种川棉6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 ,降低植棉成本 ,获取更大的种植效益 ,选育多抗、优质和丰产棉花新品种成为棉花育种发展的方向之一。川棉 65的育成正顺应了这一育种方向。 2 0 0 2年 6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正式定名为“川棉 65”。1 选育经过1 991年配制杂交组合 ,采用抗黄萎病、抗枯萎病的川棉 2 3 9作母本 ,川棉 2 43作父本。杂种后代连续在人工接种棉黄萎病菌、棉枯萎病菌的病圃中对抗病性进行定向筛选 ,在苗床中淘汰感病株 ,选择抗病株移栽 ,在大田进行丰产性、农艺性状等筛选。通过连续鉴定筛选 ,不断淘汰感病株 ,选择抗病…  相似文献   

8.
棉花多抗病性育种的抗性诱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强致病力菌株,制备成棉子菌粉载菌体和孢子悬浮液,研究不同菌量、不同接菌方法和致病温度,诱导棉花苗期抗枯、黄萎病性的育种新技术。通过4种接种剂量梯度试验表明,棉花苗期诱导抗性的最佳接菌量是90 g.m-2棉子菌粉载菌体,播种前土壤接菌,棉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的最佳接菌浓度是2×107孢子.ml-1,2片真叶时伤根接菌10 ml,薄膜拱盖提温,20~25℃是诱导发病的最适温度,接菌15~20 d后,淘汰棉枯萎病发病8%以上和棉黄萎病12%以上的品种群体材料,并淘汰抗病群体材料中的感病个体,构建既抗棉枯萎病、又抗棉黄萎病性的多抗病性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培育的抗黄萎病新种质BD18,经6年北京人工黄萎病圃和8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8个单位27次抗黄萎病鉴定,平均病指11.65,属抗病类型,接近高抗水平;高抗枯萎病,中抗棉蚜,早熟不早衰。经8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6个单位作抗病亲本利用,已育出一批抗黄萎病性能好的材料和新品系。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维管束的严重病害,从陆地棉、海岛棉及近缘野生种杂交后代中筛选抗黄萎病种质能有效拓宽陆地棉抗源基础。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强致病力、落叶型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株Vd991,对包括海岛棉(G.barbadense)、陆地棉(G.hirsutum)和瑟伯氏棉(G.thurberi Todro)三元杂种衍生系在内的42份棉花种质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并以棉花Gh ACTIN14(Gen Bank:AY305733)为内标,设计抗病相关基因Gb DIR1、Gb DIR2、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q 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特异引物,使用SYBR Green PCR试剂盒标记反应产物,在Applied Biosystems 7500 Real-Time PCR System上采用2-ΔΔCt法分析高抗黄萎病的三元杂种衍生系海陆野96-5受黄萎病菌侵染的调控表达特征。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6份抗黄萎病种质中有2份高抗种质和12份抗病种质均为陆海瑟三元杂交种衍生系或衍生品种;q RT-PCR分析表明高抗病品系海陆野96-5受黄萎病菌侵染1 h时,Gb DIR1、Gb DIR2和β-1,3葡聚糖酶即开始上调表达,Gb DIR1到8 h时上调最高,达到处理前20倍,Gb DIR2则在24 h和96 h表达量较高,分别上调15倍和29倍,β-1,3葡聚糖酶在8 h和48 h时上调表达2倍以上。本研究结果为高抗黄萎病资源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棉花黄萎病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介绍了黄萎病病菌致病机理、棉花黄萎病抗病机理及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现状,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制约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因素,提出了加快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抗黄萎病性状的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以陆地棉抗黄萎病品系常96和感病品种军棉1号为研究材料,构建了一个含有138个F2单株的作图群体。利用强致病力菌株VD8对P1、P2、F1、F2:3群体进行营养钵接种,估算各世代的相对病指。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得出该组合的最适遗传模型为C-0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对1998对SSR引物和230对SRAP引物进行筛选,获得148个SSR和6个SRAP多态性标记位点,进一步利用MAPMAKER作图软件,构建了一张含122个标记位点的陆陆杂种遗传连锁图。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第9染色体NAU462-JESPR114区间内,检测到1个抗黄萎病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3.8%。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Rastonia solanacearum E. F. Smith 引起的青枯病是中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花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花生青枯病的病原鉴定、抗病机理、抗性遗传规律、抗病种质鉴定发掘、抗病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及成就,并就存在的抗性品种产量较低、品质性状差、抗性鉴定费时费力、所利用抗源单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在于采用多重杂交方式或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引进疏枝亚种为抗源,同时要大力发掘利用野生花生抗性材料,完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  相似文献   

14.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徐理  朱龙付  张献龙* 《作物学报》2012,38(9):1553-1560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维管束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常规的防治手段可以局部控制但不能有效防治,采用传统的抗病育种策略培育抗病品种成效缓慢,因此对其防治一直是棉花生产上的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方面。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抗病研究进展从抗病基因介导的信号路径、乙烯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中的作用、棉花对黄萎病菌的生理生化抗性以及棉花组织结构与黄萎病菌的抗性等4个方面总结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以望对棉花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王省芬  马峙英 《棉花学报》2002,14(4):231-233
介绍了一种新的快速鉴定棉花品种抗黄萎病的方法——六棱塑料钵定量注菌液法 ,与传统的鉴定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使用有底的六棱塑料钵 ,灭菌后可以重复使用 ,减少了制作营养钵的工作量 ,而且其造型有利于棉苗根系下扎生长。2以价格低廉、通透性好、一次性使用、经高温灼烧的蛭石填充营养钵作生长基质 ,可免去灭菌消毒工序 ,也有利于棉苗根系生长发育。3种子催芽技术出苗整齐、生长健壮 ,每钵只种 1~ 2棵棉苗 ,减小了寄主个体间的竞争。4用六棱营养钵培育棉苗时 ,棉苗根系生长健壮且须根紧贴塑料钵内壁生长 ,采用先用粗铁丝定点伤根再定量注菌液的方法 ,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且不会因伤主根而使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了解烟草青枯病抗性的主基因遗传及效应,为制定抗性育种方案提供依据。选用青枯病抗感亲本配制组合19 份F2世代材料,于2010 年在烟草青枯病病圃进行抗性鉴定,利用混合遗传软件(一步法)分析其主基因的遗传。结果表明:烟草青枯病抗性遗传存在主基因,且符合2 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即B-1 模型)或加性-显性模型(即B-2 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52%~97%之间。各主基因型效应值大小顺序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主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枯萎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祥铭  刘英欣 《棉花学报》2001,13(3):170-173
本研究采用最小范数二阶无偏估算法[MINQUE(1 ) ]的统计方法 ,分析加性—显性—母体 (ADM)遗传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ADAA)遗传模型 ,估算陆地棉 8个杂交亲本和F1、F2 代各 2 8个组合的枯萎病抗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陆地棉枯萎病抗性的遗传无上位性效应 ,有不显著母体效应存在 ,因而采用 ADM模型分析 ,加性方差为 2 8.0 8,显性方差为 7.35,母体方差是 0 .43,分别占表现型方差的 49.9%、1 3.1 %、0 .8% ;广义遗传率为 63.0 % ,狭义遗传率为49.9%。陆地棉枯萎病抗性的遗传主要是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 ,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8.
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新与抗病基因挖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抗病种质在抗病育种中的地位不可替代。远缘杂交材料创新是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种质创制的重要基础;基因工程提供了创造变异的新技术,但由于抗病机制复杂,导入一、两个主基因的效果还不明显;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机制,发掘棉花抗病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有助于剖析棉花-黄萎病菌互作机制。本文概述了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制、抗病品种选育的成就,介绍了棉花黄萎病抗性机理与功能基因发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抗病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危害及抗病育种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5):124-130
笔者综述了中国棉花枯、黄萎病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以后发生危害的情况,总结了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成就,包括育种方法从系统选择、杂交选育到现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转基因育种技术的进步,以及不同时代代表性的抗病棉花新品种,包括‘辽棉1号’、86-1、‘中棉所12’、‘中棉所16’、‘中棉所19’、‘中棉所35’、‘陕401’、‘辽棉10号’和‘辽棉12号’等。分析了抗棉花枯、黄萎病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中国棉花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南方番茄青枯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国内番茄青枯病抗病资源遗传背景,采用田间种植法和接种法,2011—2012年对全国各地127个品种和208份材料进行青枯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127个品种全部发病死亡,只有3个品种收到第1个红果,大果抗源较少,小果抗病材料较多,依据2年平均发病率进行抗性评价分级,小果H7997不发病,樱桃果T16不发病,T17、T8属抗病资源,T4、T6、T7、T381、T390发病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