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丁玉臣 《北方牧业》2004,(9):11-11,12
<正> 发病原因酮病又叫酮血病、酮尿病,是由于饲料中糖和产糖物质不足,以致反刍动物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生成障碍而发生的以酮血、酮尿、酮孕和低血糖为特征的碳水化合物与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致使大量酮体在体内蓄积。主要发生于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发病后产奶量急剧下降,发情迟缓,配种率低。所产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有些病牛久治不愈或反复发病,终致淘汰,给奶牛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饲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饲料过多  相似文献   

2.
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的奶产量上升幅度较大,随之奶牛患营养代谢病的比例也逐渐增高,尤其是奶牛酮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常发生于舍饲、运动不足及营养状况较好的奶牛。奶牛发生酮病可导致牛奶减产、奶质变差及繁殖力降低,给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奶牛酮病的治疗原则是提高血糖浓度,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抑制酮体的生成。以替代疗法为主,再给以丙二醇和辅酶A等辅佐药物,并且疗效显著。通过营养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酮病的发生率。本文就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做以下论述,旨在对奶牛酮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酮病又叫酮血病、酮尿病,主要因饲料中糖和碳水化合物不足,以至脂肪代谢紊乱,酮体生成增多,造成酮在体内蓄积的一种疾病。主要以奶牛发病为主,高产奶牛尤为多发。临床病理变化以血糖与肝糖原浓度下降,酮体浓度升高为主。病畜昏睡或兴奋,产乳量下降,脱水消瘦,偶见运动障碍为特征。1病因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饲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饲料过多而糖类饲料不足,导致丙酸生成减少。或体内糖消化过多、过快,造成代谢紊  相似文献   

4.
奶牛酮病也叫做酮尿症、酮血症,是奶牛最常见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在冬夏季节发生。奶牛通常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失调而导致,主要是泌乳性能良好的高产奶牛易发,尤其是3~6胎次的发病率最高,此时机体消耗过多能量,体内缺少碳水化合物供应,造成葡萄糖代谢失调,会生成大量酮体并不断在体内积累,导致机体出现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奶牛酮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奶牛产奶量的提高,酮病逐渐成为危害奶牛健康最重要的代谢病。产前干物质采食量不足可以诱发产前瘫痪、分娩异常、死产、难产以及初乳抗体含量较低,产后发生酮病等。酮病可继发奶牛产后胎衣不下、低血钙、产后瘫痪、真胃变位、子宫炎、乳房炎等疾病,已成为制约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临床兽医对酮病认识不足,临床型酮病治疗效果差,死淘率较高。牧场管理者由于缺乏酮病的系统防控技术,不能够从奶牛生产过渡期着手开展奶牛酮病的防治工作,造成奶牛分娩失败病例剧增,死胎、弱胎增多,产后酮病爆发,健康程度下降,产后60 天奶牛的死淘率高居不下。  相似文献   

6.
奶牛酮病,又叫奶牛酮血症,是奶牛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这种病不分胎次,不分季节,四季均可发生,但3~5月和7、8月份发生较多,精料喂得过多、运动较少和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越容易发病。  相似文献   

7.
奶牛隐性酮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酮病,也称为乳牛酮血症,最早由Landel于1894年提出。曾用名有乳牛醋酮血病、酮尿病、母牛热、慢热、产后消化不良、低血糖性酮病、牛产后狂燥病等。该病是由于日粮中碳水化合物和生糖物质不足造成脂肪代谢紊乱,使组织中酮体的浓度增高所致一种代谢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的奶产量上升幅度较大,随之奶牛患营养代谢病的比例也逐渐增高,尤其是奶牛酮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奶牛酮病是奶牛体内糖类和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积聚大量的酮体,由尿液、乳汁和呼气排出,伴发低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该病常发生于舍饲、运动不足及营养状况较好的奶牛,特别是产后2~6周高产肥胖奶牛、经产3~5胎次奶牛多发。奶牛因患酮病可使奶牛在70d内少吃350kg干物质,而每少吃1kg干物质就少产1.94kg牛奶。同时奶牛发生酮病可导致奶质变差及繁…  相似文献   

9.
奶牛酮血病是影响奶牛生产的常见多发病之一。该病又称醋酮血症,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大量酮体蓄积体内而造成的。临床上以血液及尿内的酮体增多为特征的一种高产奶牛常见的急性或慢性代谢疾病。近年来通过中西兽医结合防治奶牛酮血病545头,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通过对545头病牛统计,本病主要发生在母牛产后1~3周之内,时间短的在生产后2~3天内发  相似文献   

10.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酮病是泌乳牛常见的一种营养性代谢病,常发生在产后3周内,以饲养管理良好,3~6胎次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其特征是低血糖和高血酮.酮病可使奶牛产奶量下降,发情延迟,繁殖率降低,以及出现生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08年笔者共诊治28例奶牛酮病,经治疗全部痊愈.现将诊断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由于产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全身性功能失调的营养代谢性疾病。1病因分析(1)日粮中的精料与粗料搭配比例不合理,如一种日粮是饲喂精料过多,特别是蛋白质饲料过多,而粗料特别是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饲喂不足;另一种日粮是低蛋白质、低能量的饲料饲喂过少,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也饲喂不足。加上高产奶牛处于泌乳盛期,更会加剧营养物质的不足或缺乏。  相似文献   

12.
牛酮血病是由于日粮中糖和生糖物质不足,蛋白质和脂肪过多导致脂肪代谢紊乱,产生大量酮体在体内蓄积所引起的一种代谢病。本病多发生于壮龄、经产、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常在产后两星期左右发病,个别产后2~3天或泌乳期发病。  相似文献   

13.
奶牛酮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产奶量、乳汁质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导致奶牛淘汰率增加,给奶牛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奶牛酮病的发生率有呈上升的趋势,与目前奶牛产奶量高、日粮结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营养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酮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牛酮血病是由于日粮中糖和生糖物质不足,蛋白质和脂肪过多导致脂肪代谢紊乱,产生大量酮体在体内蓄积所引起的一种代谢病。本病多发生于壮龄、经产、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常在产后两星期左右发病,个别产后2~3d或泌乳期发病。  相似文献   

15.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 ,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临床特征是酮血、酮尿 ,低血糖 ,消化机能紊乱 ,昏睡或兴奋 ,渐进性消瘦 ,产乳量下降及偶尔发生运动失调。本病多发生于舍饲的高产母牛 ,其中以 2~ 5胎次的高产奶牛最多发。在高产牛群中 ,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更高 ,占产后母牛的 10 %~ 30 % ,是对养牛业危害严重的营养代谢病之一。近年来 ,双城地区的奶牛场、个体奶牛户饲养的奶牛中酮病时有发生 ,发病奶牛不但产乳量明显下降 (约降低 10 %~ 15 % ) ,而且发情延迟、配种不妊…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奶牛产奶量或延长奶牛泌乳高峰期时间,部分养殖户在科学饲养管理理念和技术不足的条件下,随意增加养殖密度或盲目追求产奶量,引发奶牛感染病原微生物或产生代谢性疾病,造成奶牛泌乳量降低,乳品质下降.乳房炎、瘤胃积食和酮血病是奶牛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其中乳房炎是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达33.41%,是奶牛养殖中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奶牛酮病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产后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可使乳牛的泌乳量下降、乳质降低、繁殖率降低以及引起生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增加了治疗费用,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文章主要介绍奶牛酮病血液生化诊断指标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奶牛泌乳期是奶牛机体能量代谢,物质循环比较旺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容易引发一些代谢疾病,其中奶牛酮病就是最常见的奶牛产后代谢疾病。奶牛酮病是由于糖、脂代谢障碍致使血液中糖含量减少,酮体含量异常增多,临床上以消化机能障碍(消化型)和神经系统紊乱(神经型)为特征的营养代谢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酮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酮病发病的原因复杂,发病后造成奶牛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9.
正1发生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生与饲料的种类、品质的好坏、日粮的组成有关,特别是精料过多,粗饲料不足,易造成瘤胃功能减弱,进而引起食欲减退,使瘤胃的内环境发生改变。由于采食量减少,能量水平低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故发病率增加。矿物质如钴、磷缺乏,也会导致酮病的发生。大量饲喂过度发酵、品质低劣的青贮料,导致丁  相似文献   

20.
奶牛酮病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的酮病是高产奶牛糖丢失过多且能量和糖源供应不足而导致血糖降低和血酮浓度增高的急性或慢性疾病。笔者近年来收治 36例奶牛酮血病 ,经治疗全部痊愈。1 发病情况该病主要发生在母牛产后 2 0 d之内 ,最迟不超过 7周 ,个别有在产后 6个月内发病。虽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营养供应不全 ,特别是在泌乳高峰期 ,当饲喂大量精料 (高蛋白和高脂肪性饲料 ) ,而碳水化合物 (青饲料、干草等 )供给不足 ,以及运动不足时 ,最易发病。2 临床症状本病发生后 ,患牛初期表现为前胃弛缓 ,反刍减少 ,瘤胃蠕动音减弱 ,粪便稍干呈“花卷”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