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交配时数与洞庭×碧波原蚕产卵效果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洞庭×碧波品种原蚕雌蛾的适宜交配时数,以洞庭、碧波原蚕雌雄蛾为材料,分设1h、2h、3h、4h、5h、6h等6个试验处理,调查各处理对2原蚕雌蛾产卵量和卵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配时间(1~6h)对洞庭原蚕雌蛾的单蛾产卵数和良卵数有显著影响,但对单蛾不受精卵数和死卵数影响不显著;对碧波原蚕雌蛾的单蛾产卵数、单蛾良卵数、不受精卵数和死卵数影响不显著,但随着交配时间的延长,其单蛾产卵数、单蛾良卵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受精卵等不良卵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洞庭原蚕和碧波原蚕的良卵率与交配时数呈不显著正相关,不受精卵率与交配时数呈不显著负相关,死卵率与交配时数基本上不存在相关性。根据洞庭×碧波品种特性,在进行一代杂交种繁育时,2原蚕对交时间掌握在3~6h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种云蚕7B×A的最适交配时间。[方法]将原原种云蚕7B的雌蛾和原原种云蚕7A的新鲜雄蛾进行交配,交配时间设8个试验区,调查不同交配时间对卵质、卵量、孵化率及次代饲育成绩的影响。[结果]原种云蚕7B×A交配2 h后拆对,单蛾产卵量最高,对孵化率及次代饲育成绩无不良影响。[结论]原种云蚕7B×A最适的交配时间为2 h,既可提高原种繁育系数,又可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雌蛾冷藏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雌蛾冷藏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方法]将中系1303、日系1302家蚕在交配前于51、0、15℃下分别冷藏122、43、6、48h,交配产卵后计算产卵蛾率、单蛾遗腹卵率和不良卵率。[结果]中系1303雌蛾的平均产卵蛾率以冷藏12 h较高,平均单蛾遗腹卵率以冷藏364、8 h较高;日系1302雌蛾的平均产卵蛾率以冷藏12 h较高,平均单蛾遗腹卵率以冷藏48 h较高。5℃下冷藏12 h的1303雌蛾的单蛾遗腹卵率平均值最低,1302雌蛾的平均单蛾遗腹卵率受冷藏时间的影响,以冷藏12 h的最低。1303、1302冷藏雌蛾的平均单蛾良卵率有随冷藏温度的降低、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5℃冷藏12~24 h的家蚕雌蛾的产卵性能较好,且1303较1302耐冷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温度对黑粪蚊(Scatopsesp.)交配行为和生殖力的影响,为黑粪蚊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室内人工气候箱的温度分别设置为15,18,21,24,27,30,33和36℃,用于饲养黑粪蚊,系统研究温度对黑粪蚊交配、产卵及成虫寿命等的影响。【结果】黑粪蚊求偶过程包括3个连续阶段。温度对黑粪蚊交配、产卵及成虫寿命等均有显著影响。温度低于21℃时,成虫交配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在21~36℃,成虫交配前期则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延长;21℃时成虫交配前期最短。在15~24℃,成虫交配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当温度高于24℃时,成虫交配率则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成虫交配持续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4~30℃是黑粪蚊繁殖的最适温度。大于30℃或小于24℃时,成虫产卵量明显下降,孵化率显著降低,雌虫腹内遗留卵量增多。黑粪蚊成虫寿命和产卵前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在各个温度处理下,雄蚊的寿命均长于雌蚊。【结论】温度对黑粪蚊成虫的交配行为和生殖力影响显著,24~30℃是黑粪蚊繁殖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的产卵规律及最适交配时间,为有效缩短蚕种卵龄差及改进蚕种制种管理技术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两广二号杂交原种4个品种(芙蓉×932、932×芙蓉、湘晖×7532、7532×湘晖)的母蛾为试验材料,调查不同品种在不同时间点交配其母蛾在各时段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百分比及单蛾产卵量和不良卵率,找出两广二号杂交原种不同交配形式的产卵规律.[结果]同一品种不同时间点交配的产卵规律有所不同.中系品种(芙蓉×932和932×芙蓉)拆对后产卵有明显的产卵高峰期和产卵低谷期,产卵曲线呈波浪形,其中于8:00和9:00交配的母蛾产卵不集中,产卵时间跨度长;而于10:00和11:00交配的母蛾拆对后迅速产卵并达产卵高峰期,产卵相对较集中.日系品种(湘晖×7532和7532×湘晖)各时间点交配的产卵规律基本一致,产卵趋势较平稳,均在拆对后迅速产卵,每个时段的产卵量随产卵时间的推进逐渐减少.4个品种不同时间点交配对其单蛾产卵量、不良卵率的影响不明显,但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各品种间的单蛾产卵量、不良卵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时间点交配对产卵高峰期和产卵集中度有影响,对单蛾产卵量和不良卵率无明显影响,但其发生规律存在差异.生产上应根据家蚕母蛾产卵规律适当调整母蛾交配、拆对、投蛾和收蛾等的时间点,蚕种保护及浸酸也可参考母蛾产卵规律进行相应处理,减少卵龄差,提高蚕卵孵化整齐度及孵化率.  相似文献   

6.
为蚕种保护及人工孵化提供准确的浸酸适期和入库冷藏时间,提高蚕卵卵质和孵化率,调查了云南现行家蚕品种芙蓉·932、湘晖·7532、菁松、皓月、云蚕7、云蚕8的12个原种母蛾拆对后产卵量和卵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家蚕原种的产卵量及卵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皓月A×B综合表现较好,平均产卵量为441.31粒/蛾,不良卵比例为2.61%,芙蓉×932个体间产卵量差异大,平均产卵量为355.47粒/蛾,不良卵达总产卵量的43.2%,在所调查的12个家蚕原种中综合表现最差;不同家蚕原种的盛产卵时期与产卵速度略有差异,除云蚕8B×A外,盛产卵时期主要集中在投蛾后第1~6 h,超过80%的总产卵量集中在1~9 h。云蚕7A×B产卵速度最快,投蛾后1 h即达到产卵高峰,且5 h内产卵量达总产卵量的80%以上,云蚕8B×A产卵高峰期为投蛾后第8 h,在10 h总产卵量超过80%,产卵速度最慢。在蚕种繁育过程中宜根据不同品种的不同产卵规律对交配、袋蛾、浸酸适期和入库适期等技术采取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姚永生  张敏  潘存建  张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51-4353
[目的]为棉铃虫的综合治理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在室内将棉铃虫雌、雄蛾按单倍性比和双倍性比设置10个处理,研究棉铃虫成虫不同性比结构对繁殖力的影响。[结果]随着性比结构中雄蛾比例的增加,产卵前期缩短,产卵期增长,雌蛾寿命延长,卵孵化率增加。不同性比结构下,单雌产卵量在786.6~922.6粒之间浮动。在同一性比结构中,卵孵化率随产卵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以产卵高峰日为最高。同一性比结构不同倍比相比,单倍性比处理的卵孵化率相对较高。[结论]不同性比结构对棉铃虫成虫的产卵前期、产卵期、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绿豆象生长发育与温度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绿豆象的生长发育与温度的相关性。[方法]在17、21、25、29、33℃下,测定绿豆象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绿豆象不同虫态的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同时对绿豆象成虫的寿命、产卵量及卵孵化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温度不同,绿豆象的发育历期也不同,在17~33℃范围内,绿豆象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反比,超过这一温度范围,绿豆象蛹发育历期延长;绿豆象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7、10.38和11.60℃,有效积温分别为70.38、274.96和118.75d·℃。在17~33℃,绿豆象成虫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5℃绿豆象平均单雌产卵量最高,卵孵化率也最高。[结论]温度对绿豆象发育有显著影响,绿豆象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24℃,世代的有效积温为413.33d·℃。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短时高温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manaka成虫存活及繁殖的影响,明确该虫对高温的适应性,为准确预测预报该害虫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25℃恒温为对照,将井上蛀果斑螟羽化12 h内成虫在35、38、41℃高温下,分别处理1、2、4、6 h后移至25℃适温继续饲养,观察短时高温处理后成虫的存活、寿命、产卵及卵孵化情况。【结果】成虫期短时高温处理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的存活及繁殖有显著影响。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成虫存活率逐渐降低,寿命和产卵期逐渐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和产卵高峰期产卵量亦逐渐减少,卵孵化率下降,但产卵前期无明显变化。其中,35℃处理1、2 h成虫的存活率、寿命、产卵前期、卵孵化率和对照无显著差异,而产卵期和单雌平均产卵量与对照差异显著。41℃处理4、6 h成虫的存活率、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单雌平均产卵量、卵孵化率较对照及35℃相同时间处理差异显著。【结论】短时高温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的存活及繁殖有不利影响,且随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影响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光照及温度对冬季黑水虻生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冬季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种群不易饲养的问题,研究了人工光照及温度对冬季黑水虻交配和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碘钨灯光照作用可以较好地解决冬季黑水虻生殖需要的光照及温度要求。冬季在8 m2的温室中,通过1 000 W碘钨灯3 h的照射,200头黑水虻单日累积交配雌虫数可达17~25只,日均可诱集卵3 333.3粒。苹果果核可以作为产卵诱集物。  相似文献   

11.
在温度(25±1)℃,光暗周期L:D=14:10(光期06:00开始,20:00结束),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麻楝蛀斑螟成虫的羽化与生殖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率85.4%,羽化期25d左右;羽化行为主要出现在暗期,日羽化高峰在20:00-23:00,占总羽化量的80.7%;雌、雄比例0.83:1.羽化后第2天达到性成熟,当天羽化的成虫未发生交配;交配发生在进入暗期5-8h,交配持续时间50—200min;随着日龄的增大,交配率降低,交配持续时间增长;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雌、雄虫均未发现2次交配现象.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04粒,卵期7d左右,孵化率84.3%;未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57粒,孵化率0.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3.73和2.93d,未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5.87和5.03d.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外来广聚萤叶甲对外来入侵豚草的寄主专一性,在野外网室中采用析因试验设计,研究了幼虫期完成发育所取食的植物(豚草、苍耳)是否影响其成虫在这2种植物大、小株型上的产卵决策。连续观测雌虫的4次产卵量、卵粒大小及其卵孵化情况等。结果表明:成虫在小株型豚草和苍耳上平均产卵数量不受其幼虫期取食植物的影响,但在大株型豚草和苍耳上的平均产卵数量受其幼虫期取食植物的影响。当幼虫取食苍耳发育到成虫后,在大株型豚草上的产卵数量大于幼虫取食豚草的成虫,4次产卵数也差异较大(中位值25~46粒);但两者在大株型苍耳上的平均产卵数量无显著差异,4次的产卵数差异较小(中位值15~20粒)。总体上在豚草上的产卵量均明显多于在苍耳上的。所产卵粒大小(体积)不受幼虫取食植物种类、产卵植物种类及其株型大小的显著影响,但卵孵化率受幼虫取食植物、成虫产卵植物种类及其株型大小等因素互作的显著影响。当在大株型植物上产卵时,在苍耳上产的卵孵化率在幼虫期取食的2种植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豚草上产的卵孵化率存在显著差异:幼虫取食豚草的成虫产的卵孵化率低于其取食苍耳的卵;而在小株型植物上产卵时,卵孵化率不受幼虫期取食植物以及产卵植物的影响。结论:广聚萤叶甲幼虫发育所取食的植物可能影响其发育到成虫后在这些植物上的产卵行为,而幼虫取食苍耳的成虫仍偏好大株型豚草产卵。  相似文献   

13.
《天津农业科学》2015,(8):24-30
为了筛选出桑蚕雌蛾在10℃温度条件下的适宜冷藏时间,以贵蚕1号、两广二号、洞庭×碧波等原蚕雌雄蛾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时间冷藏后的交配产卵试验,调查桑蚕雌蛾的耐冷藏性和冷藏后的交配产卵效果。结果表明,在温度10℃和相对湿度75%条件下冷藏,桑蚕雌蛾的耐冷藏性因品种不同有差异,从交配能力看,参试的6个原蚕品种的交配能力排序为:826827洞庭湘·7芙·9碧波。产卵效果因品种和时间不同也有差异,在10℃温度、相对湿度75%条件下,中系原蚕雌蛾827、芙·9、洞庭的适宜冷藏时间为24 h;日系原蚕雌蛾826、湘·7的适宜冷藏时间为24~96 h,碧波原蚕雌蛾的适宜冷藏时间为24~48 h。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行山瑞鳖人工繁殖试验研究,为山瑞鳖繁育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2年4月29日,选购5~8冬龄、平均体重3.51 kg、成熟良好的山瑞鳖亲鳖9组共36只(雌雄比例3∶1),放养于1口面积为240 m2的池塘中,以淡水鱼为主、配合饲料为辅投喂,种植水葫芦遮荫和净化水质,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位稳定和水质清洁,收集鳖卵于室内进行人工孵化。[结果]至2013年9月25日,成活34只,培育成活率94.4%;亲鳖于2013年5月6日至6月29日产卵,共产卵52窝、818枚,受精615枚,孵化鳖苗503只,平均每只雌鳖年产卵30.3枚,受精率75.2%,孵化率81.8%。[结论]研究表明,山瑞鳖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品种,活动、摄食温度范围为20~30℃,交配于水中进行,在岸上沙池产卵,产卵期5—6月,年产卵1~3次,每次产卵13~20枚,适宜孵化温度28~30℃,适宜孵化空气湿度82%~90%,在28~30℃的条件下孵化时长68~74 d,孵化积温约49 500℃·h。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炎黄星齿蛉的产卵习性和卵的生物学特性。炎黄星齿蛉约于交配后10 d开始产卵,产于较隐蔽且湿度适中的地方,产卵时腹部左右摆动,将卵粒有规律地排成规则的椭圆形或方形,每个卵块约有800~1 000个卵粒。卵呈长圆柱体状,孵化时会出现眼点、大颚等。产卵的时间集中在五月上中旬,卵期一般为11~20 d,卵块孵化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对天蚕种茧采用不同的温度保护,调查对羽化、交尾、产卵和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茧在10℃的条件下保护120h,暖茧时间长,产卵净度73.4%,不成熟卵偏多;在15、20℃的条件下保护120h,产卵净度分别为81.4%和89.8%,成虫羽化整齐,羽化期比对照区缩短3d,对羽化、交尾、产卵和孵化率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桔小实蝇成虫人工饲料的筛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蛋白胨、酵母和蔗糖等为主要营养成分组成人工饲料,并测定各种饲料的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研制和筛选了饲料C和饲料D,可以大量饲养桔小实蝇成虫。饲料C第1代平均单雌产卵量903.4±33.29粒,与第5代单雌的产卵量745.25±13.35粒差异显著;饲料D第1代单雌平均产卵量766.73±54.95粒,与第5代单雌产卵量623.25±26.25粒差异显著,但2种成虫人工饲料的单雌产卵量相当可观。饲料C第1代卵的孵化率为83.30%±2.08%与第5代的孵化率为83.2%±2.38%差异不显著;饲料D饲养成虫所产第1代卵的孵化率与第2~4代的孵化率差异不显著,但与第5代卵的孵化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贵蚕一号组合的原蚕827×薪杭和826×科明间互交时间在2~6h,对原蚕产下卵量和卵质影响不大;不论中系原蚕还是日系原蚕的雄蛾进行3交利用,其生产种的产卵量和卵质也不因雄蛾交配次数的增加而被影响;贵蚕一号组合中、日二系原蚕交配后的母蛾,其产下卵量和产卵速度均受产卵室光线调节保护影响较大,产卵期人工黑暗保护,有加快产卵速度的作用;昼明夜暗的自然光保护,有促进产下卵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天敌昆虫益蝽(Picromerus lewisi)雌成虫的产卵行为,筛选出适合雌成虫产卵的介质,在室内采用网室法观察了益蝽成虫的产卵行为,同时分析益蝽雌成虫在折叠与未折叠处理的牛皮纸、硫酸纸、A4打印纸和纱布4种介质上的产卵量、卵块集中度、产卵持续时间和卵的孵化率。结果显示,益蝽雌成虫的产卵行为表现为寻找产卵位置、产卵和停歇3个步骤;雌成虫能多次产卵且卵以卵块形式分布;雌成虫对折叠纱布具有较高的产卵选择性,在折叠纱布上的产卵集中度最高,为38.86%,产卵量(49.33粒)和总产卵量(140.87粒)较大,产卵持续时间最长,达38.27 d;折叠与未折叠的产卵介质对益蝽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牛皮纸、硫酸纸、A4打印纸、纱布4种介质上卵的孵化率均在90.00%以上。综上,天敌昆虫益蝽雌成虫产卵量大且卵的孵化率高,折叠纱布是室内规模繁育益蝽的有效产卵介质。  相似文献   

20.
成虫期营养对甜菜夜蛾生殖力及卵巢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成虫营养是影响甜菜夜蛾生殖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不同的成虫营养处理,观察雌娥产卵量,卵巢发育及卵黄蛋白含量的交化。饲喂清水对其生殖力产生较大影响,产卵量比饲喂槐花蜜的处理下降41%,但饲喂清水对其卵的孵化率影响不大.缺乏成虫期营养的处理,卵量、交配率和卵孵化率大大下降。成虫期营养缺乏时产卵前期明显延长.卵期和寿命缩短。成虫期取食清水对卵巢管长度和卵巢鲜重影响不大,而缺乏生殖期营养的处理,卵巢发育状况很差。营养状况与虫体内脂肪含量密切相关,饲喂清水与缺乏成虫营养的处理,腹部脂肪饲喂清水的百分比分别比饲喂槐花蜜的处理下降了24%和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