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常规栽培(对照)、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采用常规方法探索半干旱地区玉米秸秆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栽培方式(对照)土壤容重最大,为1.38g·cm~(-3),其次为覆盖还田、翻埋还田和旋耕还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00%、8.06%和7.46%。0~2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旋耕还田高12.20%、7.35%和16.30%;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8.52%、17.64%和22.63%。20~4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0%、13.73%和15.82%;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8%、14.66%和17.82%。覆盖还田处理的行粒数最大,其它还田方式略低。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年平均产量最高为秸秆翻埋还田,较对照提高9.6%。  相似文献   

2.
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改善耕层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节支效果。研究根据黑龙江省的地理条件、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总结出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包括秸秆粉碎翻埋还田、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粉碎地表覆盖还田三种模式,各地可根据气候和土壤的不同,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灵活选择秸秆还田耕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功 《农家致富》2015,(4):46-47
一、秸秆直接还田技术1.技术内涵与技术内容秸秆直接还田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秸秆肥料化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包括秸秆翻压还田、秸秆混埋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压还田技术是以犁耕作业为主要手段,将秸秆整株或粉碎后直接翻埋到土壤中;秸秆混埋还田技术以秸秆粉碎、破茬、旋耕、耙压等机械作业为主,将秸秆直接混埋在表层和浅层土壤中;秸秆覆盖还田是保护性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玉米抗旱减灾,本研究利用田间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6个秸秆还田处理,包括翻埋还田、碎混还田、覆盖还田、秋深松覆盖、苗后深松覆盖处理以及对照免耕无秸秆,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效益以及抗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苗后深松覆盖还田播种前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处理增加明显;秸秆翻埋还田、秋...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可增加土壤养分,提高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是大面积提高农田质量、保证作物高产和稳产的重要措施,也是禁烧秸秆、保护环境的有力手段。而在实施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及下茬作物种植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需要引起注意,及早采取措施积极应对。1把握秸秆粉碎质量秸秆粉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秸秆腐烂分解和下茬作物播种质量。需要严格执行玉米秸秆粉碎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麦收后不同耕作制度和田间管理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方法]运用比较法,研究了麦收后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3种处理对小麦秋播墒情的影响。通过烘干法,测定3种模式下农田土壤含水量、储水量、耗水量。[结果]3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的土壤含水量高于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略高于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1 m深土壤储水量大于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而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的土壤储水量大于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3个模式的耗水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土壤深度为1 m的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技术是沃土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在小麦收获时,使用联合收割机直接将收获后的小麦秸秆粉碎翻埋还田,它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等多种形式,可一次完成多道工序,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宁夏扬黄灌区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6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粉碎翻压全量还田(QR),秸秆粉碎翻压全量种还分离还田(QG),全量覆盖还田(QM),秸秆粉碎翻压半量还田(HR),秸秆粉碎翻压半量种还分离还田(HG),半量覆盖还田(HM),以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研究其对土壤容重、水分、养分、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处理下0~40 cm层土壤容重较对照有所降低,总孔隙度明显增加,其中以QR处理效果最佳。不同处理下各生育期0~100 cm层土壤贮水量均以QM处理效果最优,较CK显著增加18.7%,其它处理在生育期后期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在玉米生长后期,各处理0~40 cm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以QR表现效果最优,分别较CK增加13.1%、9.4%、15.7%、40.9%、21.4%。QR处理能显著促进玉米生长,其平均株高、茎粗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16.4%、17.5%和15.9%。玉米籽粒产量以QR处理最高,较CK显著增加21.3%,其次为QG、HR、HG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19.9%、15.7%和11.8%,而QM、HM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结论】通过一年初步研究发现,在宁夏扬黄灌区采用秸秆粉碎翻压全量还田(QR)可有效培肥土壤,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及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2019年在哈尔滨市双城区、2020年在肇东市黎明镇对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的玉米田内亚洲玉米螟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玉米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量显著高于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比秸秆碎混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成虫诱捕量高34.0%~40.2%,被害株率高14.7%~31.4%,百秆活虫数多28.8%~103.0%,蛀孔数多13.5%~38.9%。比翻埋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诱捕量高47.5%~63.9%,被害株率高28.1%~35.3%,百秆活虫数多37.8%~123.3%,蛀孔数多26.3%~52.4%。还田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秸秆碎混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2.5%~2.7%,秸秆翻埋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1.9%~2.1%,但未达到显著差异。生产中推荐采用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模式来降低亚洲玉米螟田间危害,同时不影响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加效应高于小麦单季秸秆全量还田。  相似文献   

11.
4种麦秸还田/玉米播种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更好发挥现代农机装备作用,设置4种小麦秸秆还田/玉米播种模式,研究耕层土壤含水量、有机质质量分数、玉米播种质量、生长发育、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结果表明:秸秆粉碎免耕播种保墒效果好,植株抗倒,但秸秆抛撒不匀常造成播种机入土部件挂草壅堵、缺苗断垄。翻埋秸秆旋耕播种当季有机质增加较多,但保墒效果差,倒伏风险较大,环节多成本高。秸秆打捆免耕播种还田量少,但出苗较好,保墒、抗倒,产量较高,且增加了秸秆收入。洁区播种可一次完成小麦秸秆粉碎、玉米播种、秸秆覆盖,且播种质量高、保墒抗倒效果好,增产明显,经济效益最佳。说明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单位面积穗数是玉米高产的基础,播种区域相对"洁净"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秸秆覆盖起到蓄水保墒作用,免耕播种玉米抗倒能力强,洁区播种模式实现了以上要素的结合,节本增效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一、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秸秆还田从还田方式上可分为沤制粗肥还田、过腹还田和直接还田3种。秸秆直接还田机械化技术可分为粉碎还田和整秆还田两大类。粉碎还田包括各类作物的秸秆粉碎和根茬粉碎(主要是玉米根茬)机械化技术;整秆还田主要指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的整秆还田机械化技术。1.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以机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压等机械化作业为主,将作物秸秆粉碎后直接翻埋到土壤中去。具有作  相似文献   

13.
秸秆腐解受环境因素影响,针对在松嫩平原高寒气候及盐碱土条件下玉米秸秆翻埋腐解规律问题,选取腐解时间、秸秆破碎长度及翻埋深度为因素,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并用网袋法进行大田试验,测试秸秆腐解速率和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及pH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盐碱土条件下,不同翻埋深度和不同破碎程度的玉米秸秆150d平均腐解率达到66.8%,整体腐解程度较高。秸秆腐解速度与多项因素有关,秸秆长度短于6cm、埋深10cm可达到较好的腐解效果。秸秆翻埋还田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有较大幅度增加,秸秆翻埋早期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增加较快,土壤碱解氮后期增加较快,但土壤有机质提升及pH改善有限。  相似文献   

14.
正1 水稻秸秆翻埋还田技术模式a.技术路线秋季联合收获机收获水稻+稻草粉碎还田(或双轴水田旋耕机进行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秋季耕翻→春季灌水泡田→耙地或埋茬起浆→机械插秧。b.技术要点采用带有秸秆粉碎功能的水稻收获机收获水稻,秸秆粉碎后均匀覆盖地表,或用双轴水田旋耕机于秋季水稻收获后适时进行秸秆粉碎作业,粉碎后秸秆均匀覆盖地表。秸秆粉碎长度不大于10cm,残茬高度小于15cm;采用水田型翻地犁进行耕翻作业,达到扣垡严密、深浅  相似文献   

15.
<正>秸秆还田可分为5大类: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焚烧还田、过腹还田。它们各有利弊。一、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即把秸秆通过机械粉碎,耕地,直接翻压在土壤里。这样能把秸秆的营养物质充分保留在土  相似文献   

16.
正一、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秸秆肥料化利用,将秸秆归还农田,不仅可起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固氮能力等作用,而且还可以弥补因作物生长养分吸收引起的土壤矿质养分缺失。秸秆肥料化利用已成为秸秆资源化最重要的技术途径。(一)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秸秆直接还田包括秸秆翻压还田、秸秆混埋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直接还田要配套应用合理的施肥、灌溉技术,如增施氮肥调节碳氮比以保证粮食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7.
秸秆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效果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山西农业科学》2013,(4):354-357
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生长及其产量、玉米秸秆腐解速率、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时施用秸秆腐熟剂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秸秆还田量小且配秸秆腐熟剂玉米产量较还田量大处理高;采用粉碎还田配秸秆腐熟剂对玉米增产效果较整秆沟埋配秸秆腐熟剂显著;秸秆腐熟剂能够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促进秸秆较快腐解,减轻和防止多量秸秆还田给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可稳定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方法】在大田试验中,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K(不秸秆还田)、T1(秸秆覆盖还田)、T2(秸秆粉碎直接还田)、T3(秸秆过腹还田),并研究不同处理下玉米产量、效益、土壤的化学性质以及酶活性。【结果】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处理均能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其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8.17%、14.18%、18.61%,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的平均增加率分别为27.72%、20.48%、34.11%。另外,长期秸秆过腹还田还能够提升土壤内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有效钾含量,而长期秸秆粉碎直接还田能够提升土壤内全氮含量、全钾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钾含量,长期秸秆覆盖还田可提升土壤内有效氮含量以及有效钾含量。长期过腹还田可提升土壤内蔗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而长期秸秆粉碎直接还田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可提升土壤内蔗糖酶活性以及纤维素酶活性。【结论】长期秸秆还田可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及效益,对其大力推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4种秸秆还田方式,分别为秸秆粉碎翻压还田(T1)、秸秆粉碎行间覆盖还田(T2)、秸秆发酵翻压还田(T3)、秸秆炭化还田(T4)。研究了玉米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特征。【结果】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影响显著,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表现为T3>T4>T1>T2>CK,玉米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是T3处理最高。【结论】秸秆发酵翻压还田有利于提高玉米叶面积,增加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是较好的秸秆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翻土还田量对土壤养分、玉米产量的影响,分别设置玉米秸秆还田量(即覆盖量)为3680、4907、6133、7360、8567 kg/hm2,加上对照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土体内有机质含量在15~30 cm土层比0~15 cm土层略低;秸秆翻埋还田处理的氮、磷、钾含量要明显高于对照;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随着还田量的增加,土体内氮、磷、钾含量均有提高。由结果可知,玉米秸秆最优覆盖量为6133 kg/hm2,此时玉米产量达到8831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