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不同药剂防治抗性油菜菌核病的试验,结果表明:50%福菌核可湿性粉剂、22%增效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绿丰)对油菜菌核病有较好的病株率、病指防效,且在中等以上发生情况下,需适期间隔5~7 d防治2次。  相似文献   

2.
李艳梅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42-143
每hm2用50%菜菌克WP1.575kg、36%速杀菌WP1.8kg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达95-100%适期用药1次,对菌核病的病指防效达70-80%,保产效果可达10%以上,优于福菌核、菌核净、粮果丰等药剂,是防治抗性油菜菌核病较为理想的药剂,可在菌核病已产生抗性地区替代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建  张燕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4):138-138,182
研究表明:每hm2用50%菜菌克WP 1575g、36%速杀菌WP 1800g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5%-100%适期用药一次,对菌核病的病指防效达70%-80%,保产效果可达10%以上,优于福菌核、菌核净、粮果丰等药剂,是防治抗性油菜菌核病较为理想的药剂,可在菌核病已产生抗性地区替代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多种新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田间试验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667m^2用36%速杀菌WP120g、50%菜菌克WP105g、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5%-100%适期用药一次,对菌核病的病指防效达70%-80%,保产效果可达10%以上,优于福菌核、菌核净、粮果丰等药剂,是防治抗性油菜菌核病理想的药剂,可在菌核病已产生抗性地区替代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钾和硼肥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摘除老黄叶对防治油菜菌核病具有一定效果,防效达50.87%;不施肥施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300 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g/hm2 2次防治效果最好,达74.36%;其次为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速效液体硼肥磷酸二氢钾同时施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300 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g/hm2 2次,防效为71.28%。建议在合肥地区展开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667m^2用36%速杀菌WP120g、50%菜菌克WP105g、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5%-100%适期用药一次。对菌核病的病指防效达70%-80%,保产效果可达10%以上,优于福菌核、菌核净、粮果丰等药剂,是防治抗性油菜菌核病理想的药剂,可在菌核病已产生抗性地区替代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药适期及防治次数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施药适期及防治次数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治以盛花初期与盛花中期各喷药1次防效最好,盛花中期与终花期各喷药1次和盛花中期喷药1次防效次之。油菜盛花初期的生物学特征为主茎开花株率95%以上、主茎开花数占主茎总花蕾数15%~20%、一次分枝开花率20%~30%;盛花中期生物学特征为一次分枝开花枝率100%、二次分枝开花枝率25%~35%、主茎开花数占主茎总花蕾数70%以上。  相似文献   

8.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啶酰菌胺颗粒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在盛花期用药1次即可取得90%左右的防治效果,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理想药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对油菜菌核病也有较好防效,但需在油菜盛花期用药1次,过7 d左右再防治1次,总体病指防效在85%以上。以上4种药剂可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9.
在临夏州高寒阴湿油菜种植区,选用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来防治油菜菌核病,三种药剂按1 000倍液稀释,施药量以药液充分湿润整株叶面不滴水为宜,喷施数量效果表明:一般初花期药量30 g对水30 kg,盛花期药量45g对水45 kg;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施1次,防效可达到87.5%,盛花期喷施1次,防效82.6%,喷施2次比喷施1次防效提高4.9%,增产率提高2.29%;最佳喷施时期,盛花期防治比初花期防治好。在高海拔、高密度区域也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盛花期喷施1次,能有效防治菌核病、霜霉病、叶霉病等真菌性病害。  相似文献   

10.
季艳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1):175-176
研究表明:667m。用50%菜菌克WP105g、36%速杀菌WP120g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5—100%适期用药一次,对菌核病的病指防效达70—80%,保产效果可达10%以上,优于福菌核、菌核净、粮果丰等药剂,可在菌核病已产生抗性地区替代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50%凯泽水分散粒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田间药效评价结果表明,50%凯泽水分散粒剂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效,适期用药1次,其病株率、病指防效均可达80%以上,优于目前推广应用的其他药剂,显著高于多菌灵的防效。其防治油菜菌核病经济有效的用药量为,一般发生年份以360~540 g/hm2为好,发生偏重以上年份以540~720 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农家致富》2015,(6):29
清理围沟油菜角果发育成熟期常出现较大强度降水,地势低洼的田块会形成渍涝灾害,容易导致油菜植株缺氧烂根和倒伏,降低植株抗性。油菜终花后,要及时利用晴好天气彻底清理围沟,保持围沟与排水沟通畅。防治菌核病应根据菌核病发病情况,每亩用25%咪鲜胺乳油50毫升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150克等,加水25~30公斤均匀喷雾,强化菌核病防治。防治蚜虫春末夏初如出现高  相似文献   

13.
4月上、中旬油菜开花率达10%~30%,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50%~100%时,花瓣保湿培养带菌率最高,是菌核病病菌侵染花瓣的主要时期,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试验表明:油菜菌核病防治最佳适期为主茎开花株率80%~100%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95%~100%,用克菌灵2250g/hm2防治一次,防病效果达70%以上,保产效果达50%左右,第一次适期用药后,隔5~7d再用药一次,能将菌核病的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4.
油菜菌核病对油菜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一般年份减产20~30%,重发年份减产可达50%以上。多年来我市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药剂主要以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为主,由于长期单一使用,目前此类药剂的防效已有所下降,且普遍存在持效期短的缺点。2003年我站选用36%速杀菌可湿性粉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进行田间试验,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不同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种不同药剂在油菜初花期、盛花期进行药效试验证明:80%多菌灵超微粉每亩用75g或50%速 克灵75g兑水75kg在油菜盛花期施药一次,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用80%多菌灵超微粉防治二次防效最佳。58%的甲霜灵和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不能作为防治油菜菌核病对路药剂。  相似文献   

16.
12%苯醚甲.井冈A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纹枯病与稻曲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苯醚甲.井冈A可湿性粉剂对水稻后期病害(纹枯病、稻曲病)具有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防治水稻纹枯病,在中等偏下发生年份于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隔10~15 d连续用药2次,施药量为450~600 g/hm2,在重发年份适当增加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防治稻曲病,中等以下发生年份,于水稻抽穗初期施药600 g/hm2,防治1次,重发年份于水稻破口前5~7增加1次用药。  相似文献   

17.
进行4种不同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药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油菜均未产生药害,在试验剂量内对油菜较为安全。其中以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50%多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次之,而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则最差,生产上可于油菜盛花期选用前3种药剂用于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80%戊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效,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株率10%、100%时分别用药1次,每次用80%戊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25 g/hm~2兑水750 kg/hm~2均匀喷雾,末次药后14 d,对小麦赤霉病的平均防效为64.4%;增产效果显著,且对小麦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对4种防治技术模式研究,发现油菜花期既喷药又摘除病、黄、老叶和主茎分枝以下长柄叶、短柄叶和无柄叶防病效果好,按照经济有效的原则,以油菜初花期(主茎开花株率10%时)喷一次,油菜盛花末期打"三叶"一次的防控模式综合效果最好,即"一喷一打"油菜菌核病防控技术模式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绍兴棚栽瓠瓜枯萎病的发生发病规律,同时筛选合适的防治方法和药剂.[方法]通过棚栽瓠瓜移栽后至开花结瓜期不定期调查总结出瓠瓜枯萎病的症状表现和发病种类;在开花结瓜前用灌根、开花结瓜后喷雾的方法进行研究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5种常用杀菌剂,对瓠瓜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通过2年的调查基本总结出发生在绍兴的棚栽瓠瓜枯萎病依发病早迟分为2种症状表现:由初侵染引起的全株性枯萎病和由再侵染引起的局部性枯萎病,2类病害病茎病部或以上维管束均变褐色.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灌根施药后10 d,各药剂的防效在50% ~ 70%,25%咪鲜胺乳油500倍稀释液表现较好;第3次施药(喷雾法)后10d,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液、25%咪鲜胺乳油500倍稀释液的防效较好;第4次施药(喷雾法)后10 d,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液、25%咪鲜胺乳油500倍稀释液50%及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优于其他2种常用药剂.[结论]瓠瓜枯萎病在成株期的症状表现分为由初次侵染引起的全株性萎蔫和由再侵染引起的局部分枝萎蔫2种.防治瓠瓜枯萎病应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灌根2次(间隔10 d左右),开花结果期喷施2次(间隔10 d左右),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稀释倍液、25%咪鲜胺乳油500倍稀释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