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试验设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横直深松,不覆盖蔗叶;单向深松,蔗叶覆盖;单向深松,不覆盖蔗叶;常规耕犁,蔗叶覆盖;常规犁耕,不覆盖蔗叶(CK)6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春植甘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栽培处理的甘蔗产量优于单向深松,蔗叶覆盖栽培方式和常规犁耕,蔗叶覆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新植蔗旱作条件下6种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甘蔗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栽培对甘蔗产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前期主要表现为提高出苗量和出苗后的分蘖量,中后期表现为促进株高的生长和有效茎数量的增加和单茎产量的提高.3种覆盖栽培方式中,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栽培的甘蔗产量优于单向深松浅耕和常规犁耕蔗叶覆盖栽培方式,生产上建议首选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作为一项有效的农业生产增产措施,已广泛得以应用。资料记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从用天然材料覆盖地而栽培作物发展而来。1、蔗叶覆盖种蔗经多年多点调查结果表明,用蔗叶覆盖种植甘蔗比对照没有用蔗叶覆盖种蔗的农艺性状有明显的优势,其主要表现:(1)宿根发株率高,蔗叶覆盖的比对照(裸地)提高6%。(2)分蘖率高,蔗叶覆盖的比对照提高4%。(3)茎长增高,蔗叶覆盖的比对照增高19cm。(4)茎径增粗,蔗叶覆盖的比对照增粗0.07cm。  相似文献   

4.
利用冬闲蔗沟套种马铃薯可以提高蔗区的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提高蔗区农民甘蔗种植的经济效益,而推广马铃薯蔗叶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与常耕栽培相比,省工、增产、增收、培肥地力。2007~2008年,在南宁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下,青秀区南阳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南阳镇开展了马铃薯蔗叶覆盖免耕栽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关键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机械化深耕深松栽培对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评价机械化深耕深松栽培模式的保水保肥效果和对甘蔗生产的影响,进行了机械化深耕深松栽培和常规耕作栽培对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机械化深耕深松栽培能明显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深耕深松栽培比常规耕作栽培的甘蔗出苗率高17.8%,分蘖率高13.4%;甘蔗生长速度加快、根系发达;甘蔗成熟期的株高、茎径、蔗糖分、青叶数提高;每公顷增产原料蔗7.22 t,增收2346.5元,增糖1.35 t。机械化深耕深松栽培甘蔗增产增收效益显著,可在甘蔗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甘蔗马铃薯间套种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广西赤红壤蔗区土壤条件下甘蔗马铃薯间套种高效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间套种设置常规土栽、盖薄土叶、无土厚叶、薄土白膜等4个处理模式和无间套种作对照(CK),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模式马铃薯和甘蔗生长及产量水平.[结果]增加覆盖的甘蔗马铃薯间套种模式均比常规土栽模式显著增产,薄土白膜模式、薄土叶模式和无土厚叶模式比CK分别增25.39%、19.95%和13.51%,其中又以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而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未见对甘蔗产量及品质有影响,粮食作物马铃薯的收获有利于缓解蔗粮争地矛盾,增加蔗地单位面积收益,提高蔗农收入,值得在广西蔗区推广.[结论]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未见对甘蔗产量品质有影响,而间套种马铃薯采用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7.
黄瓜除覆盖地膜的栽培方式不能进行中耕松土外,其他各种栽培方式都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中耕既保持了地面疏松干燥,减少植株周围的空气相对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又可保持地表下土壤有一定湿度.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免耕栽培因其省工节水、保温保湿、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优势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播种面积逐年增加。本文介绍了马铃薯蔗叶覆盖免耕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1、深耕松土保墒。长期浅耕及机械的田间作业会将土壤压实,在距地表16—25厘米处形成坚硬、密实、黏重的犁底层,阻碍雨水下渗。深耕松土就是使用深松机械将犁底层耕松,创造疏松深厚的耕作层,深度宜30厘米左右。深耕松土要抢时间进行,夏季进行效果最好,春耕宜浅不宜深。深耕松土后及时耙耱,使土壤平整细碎。一般深耕后耙耱可使耕层水分提高10~30%。  相似文献   

10.
旱地小麦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旱地小麦栽培,应从促进冬前壮苗为中心,增蘖、保穗、争产量。为实现旱地小麦增产,要抓好如下栽培技术措施。(一)深耕松土,蓄水保墒。旱地麦田主要是缺水,应深耕松土,加厚活土层,蓄水保墒。当年应加深耕层到24厘米左右,逐年加深到30厘米以上,随犁随耙,雨后必耙,保好口墒,使小麦有足够的底墒和适量的口墒,保证足墒下种。  相似文献   

11.
蔗叶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理化性状及甘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蔗叶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理化性状及甘蔗生长的影响,设计常规栽培和蔗叶还田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蔗叶还田使土壤微生物总数明显增加,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放线菌总数分别是常规栽培处理的2.38、1.80和2.74倍,且微生物群落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蔗叶还田还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和酸性土壤的pH值,从而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蔗叶还田栽培使甘蔗生长速度加快,每公顷增产原料蔗8.41 t,除去蔗叶粉碎成本360元,净增收2373.3元;增糖1.53 t,效益显著.蔗叶还田是一项保水保肥的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黄瓜除覆盖地膜的栽培方式不能进行中耕松土外,其他各种栽培方式都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中耕既保持了地面疏松干燥,减少植株周围的空气相对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又可保持地表下土壤有一定湿度。另外,中耕可消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根系旺盛的生长,所以中耕是一项很重要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甘蔗是广西大化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按蔗农传统的栽培方法,产量较低、效益差。通过对本县蔗区低产现状进行调查,提出深耕蔗地、培肥土壤,选植"双高"蔗种,合理轮作、重施基肥,合理密植、覆膜保墒,及时追肥,加强水分管理与病虫鼠害防治等对策措施,供蔗区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选种、建好薯苗基地、深沟高垄、合理密植、适时早插、深耕松土、合理施肥、精细管理、及时收获等方面介绍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从而为脱毒甘薯栽培的技术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早春利用塑料大棚栽培西瓜是实现西瓜早熟、高产、高效的先进栽培措施,近几年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一般亩产量在3000公斤~4000公斤,产值6000元左右。一、整地施肥塑料大棚西瓜栽培密度大,产量高,因此要求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冬前深耕25厘米,以冻垡松土...  相似文献   

16.
甘蔗种植深耕深松技术应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种植深耕深松技术是甘蔗优质高产、抗旱抗寒、抗倒伏、保水保肥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2005年对蔗地进行拖拉机深耕深松与牛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48KW中型拖拉机悬挂深耕犁、深松机进行深耕深松作业,甘蔗出苗率比牛耕提高19.3%,分蘖率提高28.9%,根数增多3.8条/株,根长增21.1cm,根重增19.8g,土壤含水量增加0.5%~1.5%,干旱时达1.7%;每公顷增产原料蔗18.15t,增值4719元。  相似文献   

17.
 以烤烟品种JY-02为材料,于2007~2008年在吉林延边烟区进行田间试验,探讨深耕、深耕+秸秆覆盖、垄下深松、垄下深松+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CK)等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经济指标及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可以稳定钾、氯含量,协调初烤烟叶化学成分比例,使烟叶的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深耕、秸秆覆盖、垄下深松明显促进烤烟叶片中性香气物质的积累,深耕+秸秆覆盖促进了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类香气物质、棕色化产物类香气物质、苯丙氨酸类香气物质和新植二烯的形成,致香物质总量和其他不同种类致香物质含量有明显提高。不同耕作方式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经济指标及中性香气成分有明显影响,深耕+秸秆覆盖对烤烟质量效应最好,适宜在延边烟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晋蓖2号”蓖麻品种抗逆性强,增产效益高,是种植旱地作物农民增收的一个优良品种。2003年我站引进该品种进行旱垣地示范栽培,1年的试验表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1.深耕施肥蓖麻根系发达,生长势强,要求土层肥沃深厚。冬前用机械深耕松土,耙耱平整,结合深耕1次施足基肥,每6  相似文献   

19.
旱地小麦深松覆盖沟种栽培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充分利用水分,挖掘旱地小麦生产潜力,我们于1988—1989年在旱地麦田对深、覆盖、沟种综合栽培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深层松土,残茬覆盖、沟种集水的方式较传统方式明显简化了作业程序,将水分的蓄、保、用改为一体,30—60厘米土层含水量较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1.3%,小麦产量增加9.5—13.3%。  相似文献   

20.
茶园的秋冬管理福建省福安赛歧农资站郭津伍茶树经过一年采叶多次,秋季采茶结束后,应加强冬季茶园管理,是为来年提高产量和消灭病虫害的一项重要措施。茶园搞好冬季管理应抓好如下几个环节。一、锄草松土、合理深耕当秋茶采摘结束后,茶园应进行一次全面锄草松土,防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