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花四个栽培种纤维发育早期扫描电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陆地棉(北农—1),海岛棉(8763依),中棉(完县紫杆)及草棉(金塔)四个栽培种开花前后的胚珠进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开花当天在胚珠脊突处的表皮细胞首先分化突起,随后延至合点端和中部,最后在珠孔端,珠孔附近直到开花后数天未见突起。胚珠表皮细胞在突起前近似矩形或圆形,向外方突起时突起先呈球形,开花后两天伸长成纤维,先端变尖,四天时纤维把整个胚珠包被。观察8月19日开花当天早晨的胚珠,己见表皮有突起,而9月22日开花当天胚珠的表皮细胞则无突起,开花后一天才有突起。四个栽培棉种的胚珠在表皮细胞突起部位的先后和突起的时间上没有区别,但开花后两天突起的纤维,其长短、稀密、粗细等己初步显示各棉种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棉胚珠表皮细胞在开花前后的超微结构变化明显。开花前2天,表皮细胞无突起,却可见亮、暗两种类型;开花当天,较暗的亮细胞分化突起,细胞核及核仁随之增大;在开花后第2天,分化的细胞高度液泡化,胞质中的内质网结构趋于复杂,出现环状内质网。  相似文献   

3.
以陆地棉北农-1号(BN-1)和光籽突变种(MXZ-142)为材料,超薄切片透射电镜(TEM)连续观察开花前2天至开花后后2天的胚珠表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从解剖学上观察研究胚珠表皮细胞的分化发育。开花前后 BN-1胚珠表皮纤维原始细胞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开花前,表皮细胞中各种细胞器含量较不丰富,没有细胞突起。开花当天纤维原始细胞突起,细胞核增大,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增多,部分胞间连丝消失。亮、暗两类细胞均可突起成纤维细胞,暗细胞是液泡内酚类物质弥散至胞质所致。MXZ-142胚珠表皮细胞变化相应较小,与BN-1未突起的细胞相似,胞间连丝未见消失,没有表皮毛细胞的分化突起。本文还讨论了棉花胚珠表皮纤维细胞的分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对棉花纤维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选用陆地棉(Go■■■■■■■■■ L.)北农1号品种,取在水分胁迫(干旱)及正常条件下开花前2天,1天,开花当天,开花后1天,2天的胚珠,超博切片电镜观察。正常条件下,开花当天胚珠表皮纤维细胞突起,超微结构变化正常,纤维发育正常。而干旱条件下,开花后1天纤维细胞突起,细胞内变化明显落后于正常条件下的纤维细胞;开花后2天,纤维细胞也已伸长,但液泡化程度较低,液泡较小。并且水分胁迫条件下,使纤维明显缩短、变粗、品质变乱劣。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花粉粒壁的剥离技术和扫描电镜对棉花四个栽培种(陆地棉北农-1号;海岛棉8763依;中棉完县紫杆和草棉金塔)的花粉粒进行观察。着重观察比较各棉种的花粉粒大小、外壁纹饰和刺的分布。经剥离花粉粒壁后,还观察了花粉粒外壁结构包括外壁—1(复盖层,柱状层和基层)和外壁—2的结构以及萌发孔的构造排列状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陆地棉北农一号棉籽种皮发育过程的观察,结果表明:开花前一天胚珠表面较光滑,未见有表皮细胞突起,开花当天表皮细胞向外形成球状突起即纤维原始细胞。开花早期(开花后10天以内)的种皮细胞体积较小,整个种皮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开花后20天的种皮与开花早期的种皮有很大的差异,其种皮细胞的分化和种皮厚度达到最大限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对大田生长的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和海岛棉(G.bardadense L.)7个品种的纤维分化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各供试品种首先在珠柄顶部突起纤维细胞,后在合点区和腰区,最后在珠孔区。纤维突起的时间和开花当天的 F/E 值(胚珠上纤维细胞数与胚珠表皮细胞总数的比值)因种和品种而异,纤维开始突起的时间与铃期有关。温度影响纤维的分化并最终影响单粒种子上的纤维量,纤维分化的最适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8.
天然有色棉纤维早期分化发育的细胞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大田生长的天然有色棉(陆地棉)纤维的早期分化发育进行了研究。有色棉胚珠表皮细胞分化、突起时与普通白色棉一样,具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但是,有色棉纤维突起的时间较白色棉迟,早期纤维细胞的伸长相对较慢,开花当天及开花后一天有色棉F/E值显著低于白色棉。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石蜡切片术、冰冻切片术及扫描电镜对棉花四个栽培种的纤维发育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指出:棉花胚珠表皮细胞分化、突起时,具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核增大、核仁聚集、增大、液泡形成,核向外移动,其中核和核仁的形态变化可做为纤维分化、形成的形态学指标。胚珠表皮细胞的突起具有阶段性特征,在第一次突起和第二次突起间有数天的停顿。对纤维伸长的测定表明,各棉种都呈S形,表现为慢—快—慢的趋势。次生壁增厚主要在开花后30天速度增快。对纤维横切面用扫描电镜观察可清楚看到大小不等的空洞。  相似文献   

10.
对大田生长的陆地棉(G.hirsutum L.)和海岛棉(G.barbadense L.)8个品种的纤维伸长、次生壁加厚及成熟纤维的品质的研究表明:纤维的伸长符合方程 Y=a_0+a_1x+…+a_5x~5。北农-1在开花后14d 纤维伸长最快,到24d 停止伸长;海7124在开花后12d 伸长最快,到25d 停止伸长;8763依在开花后18d 伸长最快,到36d 停止伸长。纤维的伸长与次生壁加厚相重叠,8763依和海7124的重叠程度比北农-1大。品种间纤维品质差异的原因在于纤维发育上的不同。与品质关系最大的纤维发育特征是纤维快速伸长期的长短,纤维伸长与次生壁加厚的重叠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棉属(Gossypium)的栽培种草棉(C.herbaceum L.)、亚洲棉(G.arboFeumL.)、陆地棉(G.hirsutum L.)和海岛棉(G.barbodense L.)为材料,通过种间杂交产生二元、三元和四元杂种F_1,首先进行同染色体组内的种间杂交,然后用0.2%秋水仙碱溶液处理(亚洲棉×草棉)F_1获得双二倍体,并进一步以该双二倍体与陆地棉或(陆地棉×海岛棉)F_1进行正反交,产生三元杂种F_1和四元杂种F_1。形态学研究表明,各二元、三元和四元杂种的F_1均生长旺盛,两个二元杂种F_1的叶片和花器或表现为明确的显隐性关系或超过双亲的平均值(如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三元和四元杂种F_1在叶形和花器形态上表现了三个和四个棉种的一些性状。这表明把几个栽培棉种的某些性状组合于同一杂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远缘杂交创造棉花优异种质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缘杂交主要是指棉属内四大栽培种[草棉(G.herbaceum L.)、陆地棉(G.hirsutum)、海岛棉(G.barbadense)、亚洲棉(G.arboreum))之间以及与野生棉(G.herbaceum)之间的杂交。生产上栽培的主要是陆地棉品种。现有的栽培棉品种亲缘关系过近,遗传基础贫乏,已难以从中选出突破性品种,特别是生产上急需的多抗性品种。利用远缘杂交将野生棉、海岛棉等棉种有益性状转育到陆地棉栽培品种中,使不同棉种的优异性状进行组合,是丰富棉花种质基础、选育突破性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缩节胺(DPC)对棉属4大栽培种的化控效应.[方法]用不同剂量缩节胺(0、21、42、63 g/hm2)对不同棉花栽培种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L)新海32号、非洲棉(G.herbadense L.)草棉、亚洲棉(G.arboreum L.)中棉和陆地棉(G.hirsntumL.)新陆中48进行喷施,观察化控效果,分析其对DPC化控的敏感性.[结果]喷施DPC对4大棉种均有显著的化控效果,表现为双向调节,二倍体棉种调节效应主要体现在植株横向抑制方面,四倍体棉种的调控效果表现较为复杂,与品种特性有关.[结论]4大棉种对DPC化控的敏感度不同,非洲棉反应最敏感,陆地棉敏感度最弱.  相似文献   

14.
运用 A.C.Beasley & I.P.Ting 棉胚珠离体培养基,对花后2天陆地棉品种中棉12的胚珠培养表明:①培养胚珠上纤维的伸长变化也呈 S 型曲线,整个发育进程缩短,最后的长度仅为自然长度的一半左右。②偏光镜检表明,离体条件下,次生壁累积提前。因而认为,过早的次生壁合成的起始限制了纤维的进一步伸长。③偏光及 SEM 连续观察发现,从珠孔端愈伤组织处产生的胚珠衍生细胞可能具发育成成熟维的能力。同时,对培养胚珠与水面相接触一侧的类纤维细胞也进行了追踪调查,缺氧滞水使原本为纤维发育方向的细胞最终形成的是绒状长细胞。此类细胞也是高度仲长且具纤维次生壁。但同纤维细胞相比,其长度和次生壁厚度均不及纤维细胞,而直径却是纤维细胞的2倍以上。④石蜡切片研究,表明纤维的分化突起是胚珠或其表皮细胞本身具有的生理生化机制,而非整株植物的效应。离体培养虽脱离了母体的影响,但并不影响纤维的继续分化突起。另一种可能性是,胚珠表皮细胞在开花前的某一时期已分化形成预纤维细胞和非预纤维细胞两类。  相似文献   

15.
亚洲棉(G.arboreum L.)属二倍体栽培棉种,起源于印度河流域,18世纪前,世界各产棉国广泛种植。在陆地棉(G.hirsutum L.)高原棉类型从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引入美国后传到世界所有植棉国,逐渐代替了亚洲棉的栽培。约在  相似文献   

16.
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一代形态性状与细胞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产澳洲的棉属野生种比克氏棉(G.bickii Prokh 2n=26,染色体组符号2G(?)的休眠种子中,种仁上没有腺体,种子萌发后在生长过程中,才在棉株内形成腺体。这个特性如能转育到栽培棉种陆地棉(G.hirsutum L.)上,既可获得无棉毒素棉仁,又不会因棉株无腺体降低抗虫能力,因此具有重大经济意义。但由于陆地棉与比克氏棉亲缘关系很远,转育比克氏棉性状于陆地棉难度很大。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陆地棉品种纤维发育形态学变化,比较棉纤维发育重要阶段的形态学差异.[方法]以新陆中82号、新陆中70号、新陆中38号以及15-1242为材料,在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在开花前1 d至开花后1 d的胚珠、发育21和28 d的纤维以及成熟纤维.[结果]随着开花时间的增加,胚珠表皮细胞的突起数量或伸长数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1989年~1990年选用陆地棉(G.hirstum L.)北农1号品种(BAU No.1)和海岛棉(G.barbadense L.)海7124品种(Hai—7124)为材料,对棉花纤维发育后期的纤维素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纤维的发育还原性糖含量逐渐下降,纤维素含量逐渐上升。其含量变化高峰期出现的顺序为:还原性糖——纤维素。开花后45天左右(40 DPA~50 DPA)是棉纤维发育后期的一个重要的生化代谢转折期。温度与还原性糖含量的变化率、纤维素含量的变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 r=0.837~(**)和 r=0.972~(**))。低温对纤维素合成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还原性糖的提供而限制纤维素沉积量的累积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扫描电镜(SEM)与x射线能谱仪(EDS)对河南省审定品种春棉百棉1号初期纤维发育进行观察和元素组分能谱分析,研究棉花纤维初期发育及其所含矿质元素与纤维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棉纤维细胞启始阶段(-2~0 d)胚珠表皮细胞迅速分化并在胚珠表面形成球形突起,而且含有较多的P和Mg元素;伸长阶段胚珠表皮细胞发育成纤维并快速伸长,在此阶段纤维细胞含有较多的K和Ca元素,根据棉纤维初期发育与矿质元素的关系在棉花苗期和初花期增施P肥、K肥和Ca肥有利于棉花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转录因子GbTCP27在棉花纤维发育中的作用,使用RT-PCR技术从海岛棉‘新海21号’中克隆GbTCP27,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有1个1 01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3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35.37 ku,等电点为9.08,分子式为C_(1549)H_(2511)N_(439)O_(483)S_(11),序列中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TCP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对比表明,海岛棉GbTCP27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相当保守的,蛋白序列与其他植物中的TCP蛋白序列有较高的一致性;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GbTCP27属于核定位基因,推测GbTCP27可能在复制和转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进化树分析表明,海岛棉GbTCP27基因与亚洲棉GaTCP9基因分布在同一分支上;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GbTCP27基因在开花当天的花瓣和开花当天的胚珠中表达量最高;综上所述,GbTCP27转录因子可能参与棉花纤维起始期胚珠表皮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