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评定13个广西春大豆品种的抗旱性,为广西春旱地区推广大豆新品种提供依据,并为利用简单高效的形态指标进行大豆抗旱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盆栽干旱胁迫法,利用叶片萎蔫度、抗旱系数、隶属函数值指标对13个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桂春8号、桂春10号、桂春11号叶片萎蔫度综合评定为Ⅰ级;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桂春1号抗旱系数均大于0.70,其隶属函数均值也高于0.65。【结论】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和桂春1号均为高抗旱型品种,可在广西春旱地区推广种植,并可作为抗旱性品种资源应用于抗旱育种;选择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主要特征性状如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果数、分枝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等,利用抗旱系数或隶属函数进行高抗旱型大豆品种选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定13个广西春大豆品种的抗旱性,为广西春旱地区推广大豆新品种提供依据,并为利用简单高效的形态指标进行大豆抗旱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盆栽干旱胁迫法,利用叶片萎蔫度、抗旱系数、隶属函数值指标对13个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桂春8号、桂春10号、桂春11号叶片萎蔫度综合评定为Ⅰ级;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桂春1号抗旱系数均大于0.70,其隶属函数均值也高于0.65。【结论】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和桂春1号均为高抗旱型品种,可在广西春旱地区推广种植,并可作为抗旱性品种资源应用于抗旱育种;选择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主要特征性状如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果数、分枝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等,利用抗旱系数或隶属函数进行高抗旱型大豆品种选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选用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具有代表性的10个品种,在水、旱(胁迫)条件下进行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抗旱性研究。对生育期、株高等农艺性状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利用抗旱隶属函数值对大豆抗旱级别进行了划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对抗旱性及后期产量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每个与抗旱性有关的农艺性状对大豆抗旱性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筛选大豆抗旱性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大麦抗旱性鉴定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对15个大麦品种13个农艺、生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综合抗旱性进行了鉴定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单株分蘖数、穗长、单株粒数和穗粒数5个性状的抗旱权重值与品种抗旱相关性较大;而叶片SPAD值及籽粒水分、淀粉和粗纤维含量4个性状与抗旱相关性较小。按隶属函数综合D值将15份参试大麦品种划分为4类,其中,沪麦4号、晋大麦(啤)3号和鄂大麦9号抗旱性较好。与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相比,隶属函数法能更全面地评价大麦品种抗旱性,为大麦抗旱新品种或新种质鉴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 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 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 =0.0142)和0.69(P =0.038)。华春2号在1.2和1.0 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 kg/ha。在甘蔗行距为1.2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 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 m栽培模式下间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系),为发展甘蔗间套种提供良好的春大豆材料,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方法]结合2011年试验结果,2份产量较好的材料继续参加筛选试验,另外7个本地区新选育品种(系)或大面推广品种和6个从外省新引进的品种用于甘蔗间套种筛选试验,调查了品种(系)的抗病性、产量性状及田间农艺性状等。[结果]15个春大豆品种(系)中,抗霜霉病的材料6份,产量较高的春大豆品种(系)有华春1号、桂603、桂春8号、桂春10号桂610和泉豆7号,产量分别为3 124.95、2 666.70、2 550.00、2 416.64、2 374.94、2 333.40 kg/hm2。[结论]结合大豆材料的产量、抗病性等方面表现,筛选出桂603、桂春8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4个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 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 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0.0142)和0.69(P =0.038).华春2号在1.2和1.0 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 kg/ha.在甘蔗行距为1.2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 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 m栽培模式下间作.  相似文献   

8.
桂春16号是以高蛋白、抗倒、耐阴、抗病性强的桂春3号为母本,矮秆、早熟、分枝结荚多的优良春大豆品种柳豆3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选育而成的春大豆新品种。于2015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目前广西育成的第1个高油春大豆品种。桂春16号具有高产稳产、蛋白脂肪含量高、适应性广、矮秆中早熟的特性,综合性状优良,适合与甘蔗、木薯、玉米等作物间套作,适宜在广西春大豆产区推广种植。介绍了桂春16号的选育目标、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进一步推广运用该品种。  相似文献   

9.
采用直立滤纸卷法,对56份棉花品种(系)在PEG-6000胁迫下的发芽势、发芽率、胚根长、胚芽长、根冠比等10个萌发性状指标进行测定,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法对56份棉花品种(系)的抗旱性进行排序,从中挑选出抗旱性较强的2个品种——新陆早27号和新陆早9号、抗旱性较差的2个品种——新陆早50号和新陆早10号及抗旱性适中的2个品种——新陆早5号和新陆早19号,并进行苗期和蕾期干旱处理,分析其干旱存活率及干旱胁迫下干物质积累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棉花萌发期抗旱性与苗期和蕾期抗旱性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下20个大豆品种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份大豆品种,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旱棚盆栽方式,分别统计芽期、苗期和花期发芽率、生理、叶绿素荧光等指标,收获后测定农艺性状,同时利用抗旱系数、抗旱指数、隶属值函数法综合分析抗旱性。结果表明,不同指标或方法在大豆抗旱性鉴定中的作用存在差异,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抗旱性存在差异。综合评价全生育期抗旱性,最终筛选出3个高抗旱型品种:龙品03-311、晋豆21和艾卡166;2个抗旱型品种:绥农14和铁丰8;3个干旱敏感型品种:猫眼豆、合丰47和东农594。  相似文献   

11.
桂春9号系用桂338为母本、桂豆3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蛋白春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耐旱耐瘠、高产优质、高蛋白、抗多种大豆病害、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播种期为2月20日~3月20日,适宜栽培密度为25万株/ha,适宜肥料配比为N75kg/ha、K2O75kg/ha、P2O5 112.5kg/ha。在适宜播种期内,春播生育期94d,夏播85d,适合在广西各地纯种或间套种。2008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浸水时间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桂春8号和桂春11号大豆种子在不同浸水时间处理条件下的受害表现,筛选出大豆种子耐浸水胁迫处理方法。【方法】以去离子水浸泡12-168 h后,分别测定浸泡溶液电导性及种子的发芽势、出苗率和正常苗率等。【结果】浸水处理对大豆种子产生严重的危害,浸水后大豆种皮消融,种子内溶物外漏,种子萌芽子叶出现坏斑,部分真叶坏死,生长点消失;根部主根发育受到破坏,长出不定根,严重时根部不能发育,部分种子向地性消失。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大豆浸泡液电导率不断增加,发芽势、出苗率、正常苗率逐渐降低,浸泡液电导率与发芽势、出苗率、正常苗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854和-0.811,达极显著负相关。此外,桂春11号的发芽势、正常苗率均显著高于桂春8号。【结论】桂春11号的耐浸水胁迫能力高于桂春8号。浸泡液电导率可作为大批量初步筛选大豆耐浸水种质资源的指标,发芽势、正常芽率等可作为进一步筛选大豆耐浸水胁迫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1982~2008年广西春大豆良种区域试验综合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1982~2008年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结果,为广西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介绍了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对参试单位及人员、小区设计、考种、测产、产量分析等的要求,并对第一至第九周期的区域试验评比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共鉴定了60个春大豆品种,评选出柳豆1号、桂春1号等35个优良品种,其中桂早1号(8901)、桂早2号(199)、桂春1号(桂313)、桂春2号(桂292)、桂春3号(桂4-228)等14个品种先后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结论】通过区域试验的一些品种已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优良品种的推广加速了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广西大豆育种工作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桂糖29号甘蔗间种大豆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与桂糖29号间种的大豆品种,为桂糖29号的推广和合理间种大豆提供参考。【方法】桂早1号、桂早2号、桂春豆103、桂春1号、桂春豆1号、桂春8号等6个大豆品种分别与桂糖29号进行单行间种试验,在大豆生长期定期测定大豆的株高、叶面积、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大豆采收期的单株荚数、单荚重量、百粒鲜重、小区产量等项目。【结果】桂春8号植株较高,叶面积较大,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单株荚数多;桂早2号成熟期较早,生长时间较短,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单株荚数多;桂春豆1号单荚重量和百粒鲜重较大,商品性状最好。【结论】桂春8号、桂早2号、桂春豆1号大豆适宜与桂糖29号间种,其中桂春8号适宜采收鲜食大豆;桂早2号可采收成熟大豆;桂春豆1号商品性状最好,但只能达到中产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桂糖29号甘蔗间种大豆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与桂糖29号间种的大豆品种,为桂糖29号的推广和合理间种大豆提供参考。【方法】桂早1号、桂早2号、桂春豆103、桂春1号、桂春豆1号、桂春8号等6个大豆品种分别与桂糖29号进行单行间种试验,在大豆生长期定期测定大豆的株高、叶面积、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大豆采收期的单株荚数、单荚重量、百粒鲜重、小区产量等项目。【结果】桂春8号植株较高,叶面积较大,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单株荚数多;桂早2号成熟期较早,生长时间较短,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单株荚数多;桂春豆1号单荚重量和百粒鲜重较大,商品性状最好。【结论】桂春8号、桂早2号、桂春豆1号大豆适宜与桂糖29号间种,其中桂春8号适宜采收鲜食大豆;桂早2号可采收成熟大豆;桂春豆1号商品性状最好,但只能达到中产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982~2008年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结果,为广西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介绍了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对参试单位及人员、小区设计、考种、测产、产量分析等的要求,并对第一至第九周期的区域试验评比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共鉴定了60个春大豆品种,评选出柳豆1号、桂春1号等35个优良品种,其中桂早1号(8901)、桂早2号(199)、桂春1号(桂313)、桂春2号(桂292)、桂春3号(桂4-228)等14个品种先后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结论】通过区域试验的一些品种已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优良品种的推广加速了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广西大豆育种工作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