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虾夷扇贝增养殖生产的发展,亲贝资源量逐渐增加,在繁殖季节海区出现大量虾夷扇贝浮游幼虫,为充分利用浮游幼虫资源,获得优良虾夷扇贝苗种,协助采苗业户及相关苗种收购业户对特定海域采苗进行技术支持。技术路线如下。一、海区采苗预报及采苗时机的确定  相似文献   

2.
正虾夷扇贝味道鲜美、肉质丰满、产量较高,并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虾夷扇贝养殖生产技术的发展,亲贝资源量逐渐上升,在繁殖季节海区里出现大量虾夷扇贝浮游幼虫。近年来我区相关企业和养殖户每年都在旅顺海域开展"自然采苗",我们在多年采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采苗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改进,对充分利用虾夷扇贝浮游幼虫资源、获得优良苗种有很大帮助。一、虾夷扇贝海区采苗的目的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山东省长岛县科技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地摸索出了扇贝自然采苗技术,为扇贝大面积人工养殖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了推广这一科技成果,国家农牧渔业部水产局于1983年7月,在该县举办了全国扇贝自然采苗技术理论训练班,参加训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县的扇贝养殖得到较迅速的发展,在采集自然苗种和养殖技术方面都摸索了一些经验。1984年,全县22个采苗区投放247万个采苗袋,共获扇贝苗25.69亿粒。其中能供生产用的达10亿粒以上。下面就扇贝采苗和养成技术作简要介绍。 1.选择适宜的采苗区。要求采苗区亲贝资源丰富,水质好,无大量淡水注入,有洄流湾。 2.选好采苗器材。要选择既适于稚贝附着,价格又相宜的材料。采苗袋用网目1.2~1.5毫米聚丙  相似文献   

5.
正虾夷扇贝为品质优良的冷水性双壳贝类,原产于日本北部沿海。在日本,虾夷扇贝海区于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试验性采苗,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采苗技术,目前全日本虾夷扇贝的增养殖苗种全部依赖天然采苗。虾夷扇贝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其苗种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于人工育苗。随着增养殖规模的  相似文献   

6.
《水产科学》2012,(3):164
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成果获2011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通过在开放性海域进行虾夷扇贝采苗技术、天然苗种中间育成技术及天然苗有效利用技术等关  相似文献   

7.
为利用海洋中贝类幼虫资源,优化虾夷扇贝、紫贻贝采苗技术,在旅顺黄海沿岸虾夷扇贝采苗海区投放贝类采苗器,位置距离水面分别为2、3、4、5、6、7、8、9和10 m,共设9组;贝类采苗器投放40 d,观察2~10 m水层虾夷扇贝及紫贻贝附苗数量,研究贝类采苗器投放水层对虾夷扇贝和紫贻贝附苗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设定水深范围内,虾夷扇贝附着数量随着水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多,6 m以下水层虾夷扇贝附着数量多,差异不显著;贻贝附着数量随着水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在5 m以上水层附着数量多,差异不显著,5 m以下水层附着数量急剧减少。因此,采集贻贝苗种利用5 m以上水层效果好,尤其是2~3 m水层,如果采集虾夷扇贝苗种可以利用6 m以下水层。  相似文献   

8.
我国扇贝养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扇贝半人工采苗技术的不断完善及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20世纪80年代扇贝养殖业开始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1]。  相似文献   

9.
焦战锷  姜家义 《海洋渔业》1983,5(5):222-222
<正> 苗种培育,是海珍品养殖的一个技术难关。近几年,山东省长岛县科技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地摸索出扇贝自然采苗技术,为扇贝大面积养殖开辟了途径。为了推广这一科研成果,促进我国扇贝育苗和养殖生产的发  相似文献   

10.
野生稚参比同期人工培育的稚参体质健壮、肉质肥厚、生长速度快,深受养殖业户的欢迎。养殖栉孔扇贝和牡蛎都能不同程度地采集到一定数量的稚参。受此启发,去年在总结往年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套子湾扇贝养殖海区结合栉孔扇贝的养殖和栉孔扇贝半人工采苗生产投挂刺参采苗器,进行了刺参半人工采苗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祖国各地     
长岛县扇贝采苗的五条经验 4月20日,山东省长岛县召开扇贝海区采苗经验交流会,会上总结了五条经验。一是选择好理想的采苗海区。必备的条件是:海区附近有自然生长的成贝和有人工养殖的亲贝资源,海区水质澄清,浮泥少,透明度较大。湾口朝南到东南,有围湾流,有利于扇贝幼虫集中和附着; 二是选用采苗袋,由聚丙烯,聚乙烯沙网制成。长30~40厘米。袋内装二两左右乙烯废旧网片,作为附着基; 三是掌握准确的采苗时间,既不能过早,又不能过晚。每年大约在  相似文献   

12.
在沿海地区,每年的6—8月是扇贝养殖的最佳分苗时期,近年来,由于沿海地区大都采用扇贝自然海区采苗法,即将扇贝采苗袋投于海中,让扇贝幼虫附着袋内来收取苗种。在此同时,其它一些生物的幼虫也随着进入袋内,尤其是魁蚶苗,数量更为丰富。但  相似文献   

13.
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2005—2006年,在大连旅顺沿海进行了虾夷扇贝海区采苗试验。试验结果为:2005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第1批为231枚/袋,第2批为423枚/袋;2006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为242枚/袋,董砣子海区为456枚/袋。生殖腺指数等调查结果表明,长海县各海区虾夷扇贝开始产卵时间在3月末4月初。虾夷扇贝浮游幼虫附着高峰期出现在5月底。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在老铁山黄渤海分界线附近海区和位于旅顺渤海沿岸的董坨子海区进行了不同海区虾夷扇贝海区采苗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海区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位于黄海海域的铁山东采苗水平为3 600枚/袋,平均壳高2.1mm;位于渤海海域的铁山西采苗水平为528枚/袋,平均壳高2.0mm;位于旅顺渤海沿岸的董坨子海区采苗水平为216枚/袋,平均壳高为1.9mm。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效果,主要取决于采苗海区的浮游幼虫数量,尤其是即将附着的成熟幼虫数量和持续时间。即成熟幼虫数量多、持续时间长,采苗效果好,反之采苗效果差。  相似文献   

15.
栉孔扇贝俗称干贝蛤、海扇,由于其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以及其海区半人工采苗及养殖技术的突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沿海主要的贝类养殖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长岛县自1975年扇贝自然采苗获得成功以后,全县扇贝放养面积大幅度增加。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扇贝苗种仍感不足。该县的井口养殖场根据扇贝每年春秋两季都产卵繁殖的特点,于1982年开始试验一年采苗两次。即在拣夏苗的同时,把刷洗干净的采苗袋挂到采苗架子上,以便采纳秋苗。他们先在县水产研究所的配合下进行试采:选用长60厘米、直径25厘米、网目为2.5厘米的挤塑笼,外套1.5毫米网目的丙烯沙网,试验投放了29笼,结果平均每笼采得幼贝1,000~2,000个。在试采有成效的基础上,当年10  相似文献   

17.
虾夷扇贝人工育苗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虾夷扇贝(Pecten yessocsis)在分类学上属软体动物门办鳃纲扇贝科。近年日本的虾夷扇贝人工养殖发展很快,1970年人工养殖产量只有5874吨,1977年猛增到83213吨。虾夷扇贝同我国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相比,突出的特点是个体大,生长快。在日本人工养殖的个体自采苗算起,  相似文献   

18.
我县从1979年开始先后在三个公社十七个采苗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扇贝自然采苗试验,取得了较高的获苗量。当年共放采苗袋3.2万个,获苗460万个,平均每袋采苗140个;1980年,投袋4.1万个(实收袋3.5万个),获苗1400万个,平均每袋获苗430个;1981年投袋猛增45万个,平均每袋获苗近300个。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到了提高采苗量的四个技术关键: 1.选择采苗海区。要求水质好,无淡  相似文献   

19.
黄海北部大连沿岸虾夷扇贝天然苗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调查了2005、2006年黄海北部大连海域虾夷扇贝的繁殖期、浮游幼虫的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对虾夷扇贝海区天然采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6年该区域的獐子岛海域、大长山岛海域、广鹿岛海域养殖的虾夷扇贝的繁殖期在4月初至5月上旬,盛期在4月15~25日。4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此区域均可发现大量的虾夷扇贝浮游面盘幼虫,不同区域浮游幼虫密度变化很大。5月底至6月初是面盘幼虫集中的附着变态时期,在海区投放附着袋可进行虾夷扇贝天然苗的采集。从各海区虾夷扇贝浮游幼虫的拖网调查和采苗结果看,在虾夷扇贝主要养殖区獐子岛、大长山岛海域和广鹿岛海域,浮游幼虫在浮游的初始阶段能够形成较高的密度,但在附着阶段密度极低,不能采集到大量苗种,但在远离虾夷扇贝养殖区的大李家湾和凌水湾,浮游幼虫的出现比养殖区晚,在幼虫附着期能达到较高密度。能够采集到大量天然苗种。2005年在凌水湾的采苗数量达526±131个/袋(壳长0.6~1 mm),2006年在大李家湾的采苗数量达673±200个/袋(壳长0.6~1mm)。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及石油毒性对栉孔扇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我国珍贵海珍品之一,主要分布于辽宁和山东沿海。1974年山东长岛县及大连金县的扇贝人工育苗获得成功后,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大水体人工育苗已达到62万个/米^3,自然海区平均采苗量为523个/袋,为大规模开展扇贝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苗种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