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通过棉花生产形势分析,指出粮棉争地是棉花生产徘徊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粮棉碰撞系数的概念和指标。对不同熟制地区粮棉碰撞系数的研究认为,发展棉田多熟种植是解决解决粮棉矛盾的有效途径。从今后棉花生产区域布局讲,认为在主攻新疆棉区棉花生产的前提下,应通过套种稳定黄淮海棉区棉花播种面积,适当消减粮棉矛盾突出棉区的的棉花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2.
晋南地区气候比较温暖,是山西省粮棉的主要产区。据统计1963年棉花播种面积比1962年扩大了22.2%,棉花总产量增加71.3%。但要扩大棉花播种面积,势必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棉粮争地的矛盾。近两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苗头——棉麦套种。如以涑阳大队为例:该队采用棉麦套种后,每亩套种田平均获  相似文献   

3.
《油气储运》2009,(1):17-18
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 盐碱地是山东省宝贵的土地资源,也是发展棉花生产、提升棉花生产能力的潜力所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滨海盐碱地棉区的典型代表,提升该区棉花生产技术水平具有稳定山东棉花产量、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并为全国盐碱地棉花节本增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样板的作用。针对当前滨海盐碱地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雨涝、盐碱和土壤养分不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棉花:供求矛盾逐渐缓解 2002年度棉花面积减少,预计产量低于上年。由于2001年度,棉花供大于求的矛盾较为严重,棉花收购期间价格大幅下降,使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受到挫伤,2002年棉花播种面积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减幅为15%。新疆棉区、黄淮海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播种面积均为下降趋势,预计总产量低于上年。 2002年度国际棉花供大于求的矛盾有所缓解。根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资料分析,2002年度,全球棉花的预测种植面积为3200万公顷(48000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约160万公顷(2400万  相似文献   

5.
夏棉即夏播棉或早熟棉,是生长发育期相对较短的棉花种植类型。在黄河流域棉区常年种植面积近60万hm2。短季棉的发展,对提高光、温和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具有积极作用,极具发展前景。以短季棉为标志的粮棉两熟栽培,更是实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实现粮棉同步增产的必由之路。笔者针对黄河流域棉区特殊的气候特点,根据多年试验,提出以下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挺  马同富  李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635-635,647
淮北棉区既是安徽省最大的棉花产区 ,也是粮食主产区 ,粮棉生产矛盾突出 ,为解决此矛盾 ,自“九五”以来 ,该区大力尝试短季棉“矮密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取得了较好效果。笔者分析了短季棉“矮密早”高产优质栽培的技术指标 ,提出了高产优质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我区棉区大多是盐碱土,土壤比较瘠薄,肥力低,同时,由于棉花面积比较集中,加以肥源不多,在播种季节往往出现粮棉争肥的矛盾。长期以来棉花产量不易很快提高,也影响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为了解决棉田肥料不足和棉、粮争肥的矛盾,达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我们从1963年秋天开始至1964年,在碭山、肖县等棉区进行了棉田套种苕子的示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泓  郭刚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214-218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2020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单位产量、总产量面板数据,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棉花生产时空分布和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1—2020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棉花单位产量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棉花总产量呈现出上下波动态势,中国棉花生产重心加速向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移动,已形成新疆为主的地域分工格局。通过上述分析,为进一步把握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规律,更好地利用区域优势发展棉花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由于增长速度快,造成宜棉区内部挖掘潜力过度,有些单位的棉花播种面积已占总播种面积的70%~80%,无法倒茬,重茬种植,造成白色污染,病虫害大量发生,使农田生态失去平衡.而风险棉区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科学技术的管理,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好风险棉区的特殊栽培管理措施,发展棉花生产,还是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棉区划分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合理计划棉花及其他农作物的生产,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交流优良品种,以促使粮棉生产不断提高。本项研究工作于1963年开始,其方法是收集全国棉区的气象、土壤、棉花品种、作物种类、作物布局、主要作物栽培特点等资料加以分析,提出我国棉区划分的意见,并找出各个棉区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联合有关单位进行联合试验以克服这些不利因素。1963年着重收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发展长江流域机采棉产业的现状和必要性,明确了长江流域发展机采棉的优势,分析了机采棉推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长江流域机采棉发展的战略。对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长江流域机采棉发展区域化优化布局;充分利用本区域冬闲田发展小麦、油菜作物;在长江流域两湖(洞庭湖、鄱阳湖)两江(长江、汉江)近700000 hm2滩涂旱地宜棉区扩大种植棉油(麦)双直播双机采;形成以棉增油、棉油双稳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发展盐碱地植棉对于缓解我国粮棉争地矛盾、提高棉花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在制定滨海盐碱地植棉关键技术的同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技术,包括盐碱地棉田改良与培肥、棉花适当晚播、适增播量、加强苗期管理、雨季及时排涝等。本文对这些配套技术作了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13.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is a globally important crop that is often damaged by pests and diseases. Current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management is dependent on chemical pesticides. Although chemical pesticides are usually effectiv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these pesticides often leads to increase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the pests, fewer natural enemies, reduced natural control, and a degrade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cotton production, the control of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using biological means like intercropping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attention. Intercropping of cotton with other crops can often boost the total yield and output of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and provide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without sacrificing cotton quality. Intercropping also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natural enemies, and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by altering 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fields. Cotton-based intercropping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reduc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tton and grain or other economic crops for arable l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the populations of natural enemies in cotton fiel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sts and diseases. However, inappropriate intercropping can also increase labor requirements and even result in inadequate control of pests and diseas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mechanisms of intercropping for reducing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 as well as o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ntercropping systems. The risks and limitations, as well as the study approaches needed and the prospects of intercropping for the control of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are also discussed. This information is intended to aid researchers and growers in designing economically viable and ecologically friendly pest and disea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will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s and the cost of cotto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4.
岳坤  米明珠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8):202-205
为了推动河北省平原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顺利开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对河北省平原区8个市的土地规模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比较优势原理,运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8个市的各种农作物生产状况进行优势分析,根据各市各种农作物的3种优势指数,结合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原则,确定粮食生产核心区,经济作物生产核心区和蔬菜生产核心区,并提出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训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来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开展。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79—2007年统计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大复种指数与热量、水资源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模型计算分析了该地区的复种指数理论潜力和可挖掘潜力。结果表明:2007年与1979年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减少,耕地复种指数下降。以研究区2007年的耕地复种指数为参照,该区耕地复种指数理论可挖掘潜力为108.37%,其中最大的是浙江为160.5%,其次是湖北、江西、上海,分别为130.7%,113.0%,110.6%,其余各地也较大。复种指数的下降,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如何挖掘本区耕地复种指数潜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土地制度创新等措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始终受天气、气候的影响。邯郸市位于华北平原,是全国主要的粮棉、禽蛋、蔬菜生产基地,特色经济作物比较多。文章在借鉴其他省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邯郸市气象局在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方面所做的探索和研究,对后续研究和为农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耕地问题主要是控制非农业占用耕地的数量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单产)二个方面。理想的耕地减少数量,是不致因耕地面积减少,使粮食减少而降低人均粮食数量。这个数字大约每年50万亩左右。预测2000年耕地面积将减少至9580万亩,人均耕地约为1.05亩,在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要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处理好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粮田面积,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各地要建立基本农田,把最好的土地用于农业,用于粮食,以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需要。注意地力培养,用养结合,注意有机肥及化肥的配合应用,抓中产田改造及水利建设,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本省后备资源开发和闲弃地的复垦利用,有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分析未来中国耕地数量和粮食增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1980/1996-2013年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系列数据为样本,应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基于中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预测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并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品种区试单产水平”、趋势单产等多视角分析未来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结果】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2×108 hm2,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占比为66﹕3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2×108 hm2;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68.9%的增产潜力,从“品种区试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35.5%的增产潜力,从趋势单产看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潜力为6.34×108-6.53×108 t,与2013年相比增产5.3%-8.5%。【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小幅减少之势,但在粮食作物单产不断提高的拉动下,未来中国粮食总生产能力继续呈上升之势。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当前粮棉生产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并对粮棉效益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地集中起来管理效益明显,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和提高粮棉生产的效益。提出了适用于粮棉生产的土地集中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试验研究和大田生产实践证明,棉花与花生间作,不仅可以相应的促进棉花增产增收,而且增加了花生收益,扩大了油料作物栽培面积,这是一种争时间,提高土壤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新的增产栽培技术措施,对解决棉油争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