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要素与马铃薯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2003~2007年5年间的降雨量、日照时数、积温3个主要气象要素与马铃薯克新2号的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及不同月份间主要气象要素与试验品种产量、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年度间3个气象要素与产量呈正相关,而每年的5、8月份降雨量是影响试验材料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总的看来淀粉含量与不同月份间降雨量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不同月份间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态因子对谷子蛋白质脂肪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在亩施肥0—80公斤范围内,蛋白质、脂肪合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即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整个生育期蛋白质,脂肪含量与积温、降雨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一定剂量的化学因子;EDTA、锗、β-环糊精拌谷种能提高谷子蛋白质脂肪含量.通过分析还提出了改善谷子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东北大豆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2.15%,变异幅度为34.70%-50.75%。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因品种、产地、栽培条件不同而不同,随着产地地理纬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变异,纬度越低,蛋白质含量越高,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一0.679,低纬度的高温多雨和短日照时数条件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全省各县搜集的野生大豆在哈尔滨种植,分析百粒重1.00~2.99克的典型的野生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呈负相关。(2)野生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纬度呈负相关(-0.5942~(**)),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0.347~(**)),脂肪含量与纬度呈正相关(0.370~(**)),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0.265~*)。(3)主要气象因子对野生大豆的蛋白质、脂防含量有室要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开花至成熟(夏至到秋分)期间的气温、蛋白质含量与各节气间平均气温相关系数为0.308~*~0.508~(**),脂肪与各节气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0.296~*~0.375~(**))。大暑至立秋的降水量才对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达0.295~*,脂肪含量则与夏至到小暑降水量呈正相关(0.260~*),与小暑至大暑降水量呈负相关(-0.423~(**))。蛋白质含量与生殖生长前期(8月中旬以前)的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后期日照呈正相关,但多不显著。腊肪含量与生殖生长阶段日照呈负相关。但8月中旬之前不显著。(4)牡丹江半山区为蛋白质、脂肪双高区,三江平原和松绥平原为高蛋白质区,兴安岭山区、克拜丘陵和尚方延为高脂肪区,西部干旱地区为低脂肪区。  相似文献   

5.
对 31 4个大豆样品进行了品质测定和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河北省种植的大豆蛋白质含量 36 2 3%~ 49 2 6% ,脂肪含量 1 4 42 %~ 2 4 1 0 % ,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R =- 0 732 35 ;大豆品质与品种、生态条件、栽培条件密切相关 ,品种是大豆品质高低的内因和关键 ,水肥、播期、种植区域、生产条件等外因的综合作用也会导致生产品质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王新风  富健  孟凡刚  马巍  董岭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492-11493
[目的]探讨大豆高蛋白组合杂交R代蛋白质含量与其亲本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以及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方法]分别以蛋白质含量高或产量高的8个大豆品种或品系为亲本于2005年配置杂交组合,2007年获得杂种F3代,对其进行室内考种并测定蛋白质含量,分析杂种F1代蛋白质含量与其亲本的相关性。[结果]双亲蛋白质含量中值及母本蛋白质含量对F1代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呈正相关关系;高蛋白组合F3代蛋白质含量分离较大,蛋白质含量低于双亲和F2代;F1代蛋白质含量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正相关;F3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的熟期差异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杂交后代选育高蛋白质含量的个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黑龙江省5个生态区主栽的黑农号、绥农号、合丰号、黑河号、嫩丰号、丰收号、北丰号及省有代表性推广的大豆品种(品系)为材料,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5个生态区栽培大豆品种蛋白质的含量以东部低湿区(八五三农场、佳木斯)最高41.66%,脂肪含量以中南部黑土区(哈尔滨、绥化)最高21.25%,蛋白质含量与气象关系不明显,脂肪含量与纬度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省近年来选育的白菜型油菜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及其组份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蛋白质含量与多数氨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2.含油量与油酸、亚油酸含量呈负相关,与芥酸呈正相关;与油酸和亚油酸呈正相关,油酸、亚油酸与芥酸呈负相关.3.油酸、亚油酸含量与氨基酸呈负相关,芥酸与氨基酸呈正相关;全脂肪酸含量与谷氨酸前体、3-磷酸甘油前体、非极性R基和不带电荷的R基氨基酸间有显著的典型相关,在关联性上起主要作用的有油酸和芥酸.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甘肃省种植的86份栽培品种和86份地方品种的大豆异黄酮、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大豆异黄酮与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黄豆黄苷4种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大豆总异黄酮含量与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染料木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0.268、0.462、0.969。  相似文献   

10.
选取16个大豆品种作为研究材料,测定不同品种大豆的组分及其制成豆腐的感官和质构特性,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感官指标的硬度特性显著负相关;大豆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色泽、质构指标的硬度特性、弹性、粘聚性和回复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总体可接受性和干基得率呈显著正相关;大豆的脂肪含量与感官指标的硬度特性和咀嚼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粘聚性和回复性呈显著正相关;大豆的植酸含量与色泽、质构指标的硬度特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大豆的淀粉含量与口感和质构指标的硬度特性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各个回归方程的F值与复相关系数R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豆腐的总体可接受性和干基得率主要受水溶蛋白含量的影响,豆腐的质构指标主要受水溶性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和淀粉含量等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2003—2014年),对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审定的25个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及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其产量、单株荚数和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年以后产量和品质表现极其显著,2011—2014年平均每667 m2产量达219.3 kg,较2003—2006年增长15.8%,品种的脂肪含量同比对应增长1.29%,期间审定高脂肪品种数占审定品种总数的48.0%,但是没有高蛋白品种审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荚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和0.37;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5**。  相似文献   

12.
《吉林农业科学》2016,(3):95-98
以13个小粒大豆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实验室恒温培养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小粒大豆品种对豆芽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发芽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蛋白质也呈增长趋势,而脂肪含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籽粒脂肪含量与豆芽的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豆芽的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豆芽的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豆芽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豆芽产出率与豆芽平均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豆芽蛋白质含量与豆芽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豆高蛋白组合杂交F4代蛋白质含量与其亲本的相互关系。[方法]2005年以蛋白质含量高(45.00%以上)或产量高的8个大豆品种或品系为亲本,配制6个杂交组合进行杂交,2008年获得杂种F4代相关资料,分析杂种F4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的相关关系。[结果]双亲蛋白质含量中值,尤其是母本蛋白质含量对F4代蛋白质含量仍有很大影响,呈正相关;高蛋白组合F4代蛋白质含量分离较大,蛋白质含量降低,低于双亲;F4代蛋白质含量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正相关;F4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的熟期差异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若要提高大豆F4代蛋白质含量,应选择蛋白质含量高的材料作为母本;在F4代单株个体的选择上,为保证后代产量应选择大粒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大豆蛋白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分析102个栽培大豆品种和48份野生大豆材料,在地跨29-35°N之间的安徽省,栽培大豆蛋白质含量和品种原产地的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838.野生大豆蛋白含量与原产地纬度相关不明显,呈马鞍形分布,峰值出现在32°N地区.这个结果为栽培大豆起源于黄淮流域的论点提供了某些旁证,也给我们创造了有利条件来提高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但我省大豆品种资源的含硫氨基酸含量较低,可能与蛋白质含量高有关.因此,欲提高安徽省高蛋白大豆品种中含硫氨基酸在氨基酸总量中的比值,拟需引进新种质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宋向东  张之鑫  王巍巍  富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497-4498,4502
[目的]建立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方法,并对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样品先用浓度80%甲醇提取,而后100℃水解;色谱分离使用反相C18分析柱二元高压梯度洗脱(分析时间25min),柱温40℃;使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60nm;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相关性采用Origin6.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经方法学验证建立的大豆异黄酮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准确、可靠;通过对85份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的异黄酮含量测定,初步明确了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异黄酮含量的特点及范围,大豆异黄酮含量变幅为2.29~4.89mg/g,平均含量为3.36mg/g,含量超过4mg/g的大豆品系5份;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脂肪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异黄酮含量较高,培育高异黄酮含量和高脂肪含量的大豆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温度和日照与春播小麦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研究温度和日照与春播小麦品质的关系,用3个小麦品种于1998~2001年在日喀则、拉萨、林芝、北京和沈阳进行了春播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一些品质性状在不同地点之间以及不同年度之间差异极大。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降落值间均呈正相关。播种-成熟天数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抽穗-成熟期间的平均日均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平均昼夜温差呈负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同期平均日均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呈正相关。沉降值、降落值与此期间的平均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西藏自治区一般不具备发展强筋小麦的条件,应主要发展中筋小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气候因子效应的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对4个生态区、6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试验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生态预测模型。通过分析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确定了显著影响蛋白质含量的5个气象因子:开花至成熟期的日平均温度、平均日较差、总日照时数、总降雨量与积温。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高蛋白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开花至成熟期间的平均日较差的影响;在日较差变异系数<5%的生态环境下,则决定于开花至成熟期日均温与总日照时数的互作。中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取决于开花至成熟期的总日照时数;而低蛋白品种由开花至成熟期的日均温、总降雨量与总日照时数共同决定。影响蛋白质含量的日较差与光照效应因子,分别通过与开花至成熟期的平均日较差及总日照时数间的线性关系建立模型;温度效应因子则通过与日均温的二次曲线关系建立模型。开花至成熟期的降雨量>50 mm时,降雨效应因子呈现二次曲线的变化模式;开花至成熟期的降雨量<50 mm时,则呈线性变化。运用南京地区3个品种的播期试验,6个生态区8个小麦品种的品质生态试验以及南京和徐州两地40个小麦品种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各品种与各生态点的RMSE值均小于10%,表明模型能够可靠地预测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气象因子对郑单958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株高与生育期间的降雨量呈正相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各生育阶段日照时数始终呈正相关,且在拔节期至吐丝期达到极显著水平;成熟期叶面积与各生育阶段日照时数的相关程度呈上升趋势,且与整个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吐丝期至成熟期,产量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而在整个生育期内,降雨量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分析表明,在出苗期至拔节期,随着积温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随着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产量均逐渐减少;在吐丝期至成熟期,随着积温和日照时数的增加,产量均呈线性增加;在整个生育期内,玉米产量随着积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均呈线性增加,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产量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9.
高蛋白大豆杂交F_2代与亲本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个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或品系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杂种F2代相关资料,从而分析杂种F2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双亲蛋白质含量差异大,F2代蛋白质含量变异程度也大;双亲蛋白质含量高,F2代蛋白质含量高;F2代蛋白质含量与母本及双亲中亲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呈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正相关;F2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熟期差异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方法,并对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样品先用浓度80%甲醇提取,而后100℃水解;色谱分离使用反相C18分析柱二元高压梯度洗脱(分析时间25min),柱温40℃;使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60nm;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相关性采用Origin6.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经方法学验证建立的大豆异黄酮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准确、可靠,各异黄酮异构体的回收率在96.33%~104.20%范围内,RSD为2.56%~4.51%;通过对85份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的异黄酮含量测定,初步明确了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异黄酮含量的特点及范围,大豆异黄酮含量变幅为2.29~4.89mg/g,平均含量为3.36mg/g,含量超过4mg/g的大豆品系5份,占所有测定总数的5.88%;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脂肪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异黄酮含量较高,培育高异黄酮含量和高脂肪含量的大豆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