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对4种松树小蠹虫的野外诱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小蠹虫进行野外监测和防治,采用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α-蒎烯(Alphapinene,AP)、壬醛(nonanal,NL)、反式马鞭草烯醇(Trans-verbemol,,TV)和桃金娘烯醇(myrtenol,MT)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4种松树小蠹虫的林问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4种小蠹虫的诱集效果显著,2AP诱芯对黄色梢小蠹的诱集量(17.5头)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诱集效果最好,是CK的25倍;信息化学物质处珲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的诱集量显著高于CK.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处理间诱集量差异不显著;2AP+NL+TV诱芯对纵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612倍:2AP+NL+TV诱芯对横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1085倍:2AP+NL+MT+TV诱芯对红松根小蠹引诱效果最好.是对照的136倍.2005-2006年,千山风景区黄色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虫口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沈阳市松材线虫病疫区主要鞘翅目昆虫的物种组成和扬飞规律,2018年4~10月在沈阳市东陵公园疫区始发地(41°50′30.18"N, 123°34′57.64"E)以河流和围栏为边界划分成3个区域,采用BF-Ⅱ型诱捕器和APF-1型诱芯对鞘翅目昆虫进行了诱捕试验,每区设置10个诱捕器,共计30个,诱捕器之间相距50m左右,诱集的昆虫每周收集1次,诱芯45d更换1次。结果表明:共诱捕到鞘翅目成虫12956头,分属5科19种,其中天牛科(Cerambycidae)8种,小蠹科(Scolytidae)5种,象甲科(Curculionidae)4种,埋葬甲科(Silphidae)和郭公虫科(Cleridae)各1种。并对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松皮天牛(Rhagium inquisitor)、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脊鞘幽天牛(Asemum striatum)、黄色梢小蠹(Cryphalus fulvus)、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红松根小蠹(Hylastes plumbeus)、角胫象(Shirahoshizo sp.)、松树皮象(Hylobius haroldi)、松黄星象(Pissodes nitidus)和1种捕食性天敌昆虫——拟蚁态郭公虫(Thanasimus lewisi)的诱捕扬飞规律进行了研究。其中诱捕数量占优势的昆虫中,褐梗天牛、云杉花墨天牛、小灰长角天牛、角胫象均已被报道可以携带松材线虫。本研究初步摸清了沈阳市东陵公园鞘翅目蛀干害虫的种类和成虫扬飞情况,为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该类害虫的防治和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和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是两种重要的松属(Pinus)蛀干害虫,通过蛀梢危害与蛀干危害共同致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通过林间自然调查,对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蛀梢坑道长度与枝梢长度和蛀梢直径呈显著相关,且切梢小蠹侵入枝梢的部位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蛀梢坑道的长度,二者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影响横坑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的主要因素为侵入孔位置,而影响云南切梢小蠹的主要因素为枝梢长度,枝梢直径,侵入孔位置。  相似文献   

4.
为了弄清蛀干类害虫引诱剂林间诱捕马尾松蛀干类昆虫的效果,于2006—2008年每年的4—11月蛀干类昆虫活动期,在浙江省仙居县官路镇大北地溪林场应用蛀干类害虫引诱剂诱捕马尾松蛀干类昆虫。结果表明:蛀干类害虫引诱剂具有较广的诱虫谱,可以诱捕到危害马尾松枝叶和树干的昆虫16科42种,包括3种具携带松材线虫能力的昆虫,即松墨天牛、短角幽天牛和马尾松角胫象;天敌资源昆虫2科2种。天牛科、小蠹科和象甲科是马尾松蛀干害虫的优势群体,天牛科种类最多,达12种;诱捕到的优势种是立毛角胫象、松梢小蠹、短角幽天牛。蛀干类害虫引诱剂可以持续监测林间松墨天牛、短角幽天牛、马尾松角胫象、立毛角胫象和松瘤象等松树主要蛀干害虫成虫的发生时间、发生量和发生规律,连续使用还能显著降低林间蛀干类害虫的虫口密度,为监测、预报和控制松树主要蛀干害虫提供直接、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拟松材线虫发生区与未发生区云南松死亡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拟松材线虫发生区和未发生区400株死亡云南松的调查表明:松墨天牛、纵坑切梢小蠹和云南松木蠹象是云南松上的主要蛀干害虫,3种蛀干害虫的复合侵害是危害云南松林的主要方式,复合侵害时必有1种害虫为优势种,对拟松材线虫发生区与未发生区3种主要蛀干害虫进行对比后初步推断,松墨天牛可作为拟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并针对3种蛀干害虫的复合危害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经过林区调查、信息素诱虫、室内鉴定,明确在坎布拉林场为害油松的小蠹科害虫有9种,其中横坑切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六齿小蠹、天山星坑小蠹、柏肤小蠹、钝翅细小蠹、云杉小蠹等为青海省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油松是天山星坑小蠹、柏肤小蠹、钝翅细小蠹、云杉八齿小蠹、云杉小蠹、中重齿小蠹为害的新寄主。为林区小蠹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气象因子对蛀干类害虫引诱剂林间诱捕马尾松蛀干类昆虫效果的影响,于2006—2008年蛀干类昆虫活动期,在浙江省仙居县官路镇大北地溪林场应用蛀干类害虫引诱剂诱捕马尾松蛀干类昆虫,对诱捕到的昆虫总数及几种主要昆虫数量与15个气象因子分别进行通径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昆虫总数诱捕效果的气象因子为观察日前12d内的雨日、20:00的平均低云量、平均水汽压、平均气温、平均总云量、平均最低气温;影响松墨天牛诱捕效果的气象因子为观察日前12d内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压、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水汽压。可见,气温与平均水汽压对蛀干类害虫引诱剂林间诱捕蛀干类昆虫的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云南省数万公顷云南松林被纵坑切梢小蠹毁损,选取滇中地区石林县长湖及宜良县小白龙云南松蠹害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不同阶段抽样伐树调查,对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危害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室内药剂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参试药剂中以48%乐斯本乳油、40%乐果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1%力虫晶乳油等对横坑切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毒杀效果较好,为林区药剂防治切梢小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通过蛀梢危害与蛀干危害共同致死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通过野外自然调查,对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与枝梢长度和蛀梢直径呈显著相关,且云南切梢小蠹侵入枝梢的部位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蛀梢坑道的长度,二者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影响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的主要因素为:枝梢长度,枝梢直径,侵入孔位置。  相似文献   

11.
中草药对丁鱥诱食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00尾平均体长为10.84cm、体重为22.8g的丁鱥进行了饲料诱食剂的初步研究。选用10种中草药(丁香、肉桂、八角、山萘、薄荷、黄连、黄柏、黄岑、枝子、胡椒)作为诱食剂,以2%的添加量分别加入到基础饵料中,用迷宫试验记录试验鱼进入诱鱼室和空白室的次数,以及试验鱼咬啄饵料球的次数,以分析不同中草药对丁鱥的诱食效果。试验期间水温为22-24℃。结果表明:丁香、薄荷、八角和黄连对丁鱥具较好的诱食效果(P〈0.05)。中草药的浓度不同,诱食效果也不同。其中:6%黄连、4%薄荷、2%八角对丁鱥的诱食效果最好;黄连与八角以1%的浓度添加在饲料中后对丁鱥的诱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以东北重要药用植物黄檗幼苗为对象, 研究黄檗幼苗中抗氧化物质以及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对增补不同的UV-B辐射强度的响应。方法通过在温室内控制实验, 设置了3个UV-B辐射强度梯度的处理, 分别是对照组(CK, 自然光照)、低辐射组(T1, UV-B辐射强度为3.26 μW/cm2)和高辐射组(T2, UV-B辐射强度为9.78 μW/cm2), 研究黄檗幼苗中的抗氧化物质及主要有效活性成分, 即3种生物碱(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已碱)含量对不同UV-B辐射强度的响应。结果增补UV-B辐射会使黄檗幼苗中的羟基自由基、丙二醛、单宁、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并随辐射强度升高而增加; 除第40天处理外, 不同处理间黄檗幼苗根中总黄酮含量随紫外辐射强度呈下降趋势, 而茎中总黄酮含量随辐射强度增强而升高, 叶中总黄酮含量随辐射强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 在辐射处理40 d时, 黄檗幼苗茎中3种生物碱含量都高于对照, 低强度辐射的T1组含量高于高强度辐射的T2组且差异显著(P < 0.05)。根和叶中3种生物碱在辐射处理40 d时虽随辐射时间增长含量有所升高但仍低于对照且差异显著(P < 0.05)。结论UV-B辐射增强会导致药用植物黄檗不同器官中的抗氧化物质和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对以后黄檗不同利用模式的大规模种植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今后的药用植物中生物碱的利用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盐胁迫下,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w)和根内球囊霉(Glomus untraradices)对黄檗耐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黄檗侵染率影响不显著(p0.05),黄檗叶片丙二醛(MDA)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接种AM真菌处理的黄檗叶片MDA质量摩尔浓度均显著低于不接种处理(p0.05);脯氨酸质量分数均较未接种植株升高,AM真菌有效地减轻黄檗受胁迫的程度。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AM真菌增强了黄檗非酶促防御系统能力。盐胁迫下,过氧化物酶(CAT)和过氧化氢酶(POD)活性在菌根和非菌根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超氧岐化酶(SOD)活性在菌根和非菌根植株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接种AM真菌后,菌根化黄檗植株可通过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降低体内膜脂过氧化产物的水平,缓解胁迫对黄檗植株的伤害,增强了黄檗对盐胁迫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14.
对秦岭林区遭受华山松大小蠹危害不同阶段的被害华山松韧皮部内的营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华山松大小蠹和共生蓝变真菌危害初期,华山松韧皮部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提高,丙二醛(M DA)含量明显增加;但随着华山松大小蠹种群数量的增加和蓝变真菌对华山松韧皮部和木质部组织危害的加剧,韧皮部组织内的PAL、PPO和SOD活性逐渐降低,在枯立木阶段降至最低;与此同时,华山松韧皮部内的水分及蛋白质、糖类、粗脂肪、淀粉等营养物质含量,则随华山松大小蠹和共生蓝变真菌危害的加剧而不断减少。华山松大小蠹的入侵危害降低了华山松韧皮部的生理生化抗性,加速了其营养的分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东北天南星块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ODS柱色谱分离纯化。经理化常数、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6种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种。结构分别为夏佛托苷(1),异夏佛托苷(2),蔗糖(3)和松二糖(4)。结论4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东北天南星块茎中得到。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茶藨生柱锈重寄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华山松疱锈病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利用重寄生菌对华山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对其病原菌茶藨生柱锈Cronartium ribicola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依据柯赫氏三原则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得到茶藨生柱锈的重寄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棒束孢Isaria sp.,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木霉Trichoderma spp.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经显微和超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不同的重寄生菌对锈孢子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图3表4参1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檗离体培养生根的最佳条件,为建立其再生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檗试管苗为试材,研究IBA浓度、培养基和活性炭浓度对其生根的影响。[结果]IBA浓度为2.0 mg/L时,黄檗试管苗的生根率为64.2%,生根数为3.9,根长2.4 cm,且植株生长健壮;3/4MS培养基是最适合诱导黄檗试管苗生根的基本培养基,地上部生长健壮,地下部生长良好;活性炭对黄檗试管苗生根有明显促进作用,当培养基中加入1.0 g/L活性炭时,黄檗试管苗的生根率达85.1%,生根数达9.3条,根平均长度达3.1 cm。[结论]黄檗试管苗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3/4 MS+2.0 mg/L IBA+1.0 g/L活性炭。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茶蔗生柱锈重寄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山松疱锈病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利用重寄生菌对华山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对其病原菌茶蔗生柱锈Cronartium ribicola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依据柯赫氏三原则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得到茶蔗生柱锈的重寄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棒束孢lsaria sp.,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木霉Trichoderma spp.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经显微和超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不同的重寄生菌对锈孢子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图3表4参15  相似文献   

19.
通过苗期试验研究,提供了黄波罗播种育苗及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管理技术,确定当年播种苗留床密度为100~125株/m^2;生长节律观测表明,黄波罗苗期7、8月份高生长占全年高生长量的82.81%;用Logistic曲线对黄波罗生长过程进行拟合,确定出黄波罗苗期生长由逐渐加快到逐渐减慢持续时期平均为11.8周.对黄波罗移栽育苗进行了研究,确定移栽育苗的适宜密度为105株/m^2.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成虫新鲜粪便和华山松韧皮部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新鲜粪便和华山松韧皮部中挥发性物质以倍半萜类物质最多,其次是单萜类物质,而未见有二萜类物质,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粪便和华山松韧皮部中挥发性物质在成分和含量上都有较大差别,粪便中单萜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韧皮部,而倍半萜含量则低于韧皮部。此外,6,6-二甲基-2-甲醛基-双环[3.1.1]庚-2-烯、1,3,3-三甲基-2-羟基-双环[2.2.1]庚烷、2,3-二甲基-3-甲氧基-三环[2.2.1.0(2,6)]庚烷等15种挥发性物质仅存在于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粪便中;4,6,6-三甲基-(1s)-双环[3.1.1]庚-3-烯-2-酮、1,3,3-三甲基-2-酮-双环[2.2.1]庚烷、对位烯丙基-苯甲醚等8种挥发性物质只存在于雌性成虫粪便中;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2,2,3-三甲基-1-乙醛基-3-环戊烯和二叔丁基对甲酚仅存在于雄性成虫粪便中。为下一步研究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寄主华山松的选择性和华山松大小蠹信息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