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麦冠层叶片性状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小麦冠层叶片性状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随机选用7个亲本.连续3年组配成21个双列杂交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旗叶的开张角、长、宽、叶鞘长和倒二叶的宽、叶鞘长的一般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显著,冠层各叶片性状的特殊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均显著;各叶角性状和旗叶鞘长以加性效应为主;叶长和倒二叶鞘长环境效应作用最大.加性效应次之;叶宽环境效应作用最大。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都具有较高的稳定程度.而特殊配合力的稳定程度相对较低。最后讨论了配合力的测度和冠层叶片性状遗传改良的亲本选配与后代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杂交早稻米质性状的直接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杂交早稻的7个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7个品质性状都受到种子直接遗传效应和母体效应的控制。其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和碱消值的遗传变异主要归因于母体加性效应和直接加性效应,前3个性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碱消值则以直接加性效应占优势。这4个性状的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之间还有显著的负向遗传协方差。垩白等级主要受母体加性效应控制,直接显性效应也有影响。粒宽和长宽比的变异主要归因于直接加性×环境和母体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以后者为主,此外还有显著的直接显性效应。遗传效应预测值的结果表明,恢复系湖大242为改良杂交早稻品质的较好亲本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控制粳稻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穗抽出度、剑叶长、剑叶角度、穗剑高度差、倒2叶长、倒2叶角度、穗与倒2叶(穗二)高度差和倒1节间长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进行QTL定位。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45个显著的主效QTL(M QTL),单个M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803%。73.3%的M QTL表现为加性效应,4.5%的M 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22.2%的M 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2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 QTL)。RIL群体中检测到43对E QTL,单对E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0%~7.0%,平均2.7%。在以秀水79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XSBCF1群体)中检测到16对E 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1对E QTL,单对E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1.2%~36.8%,平均21.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6对E QTL,单对E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1%~76.8%,平均55.0%。在以C堡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CBBCF1群体)中检测到23对E 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 QTL,单对E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6.2%~60.0%,平均24.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7对E QTL,单对E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3%~44.4%,平均31.0%。上述结果表明,粳稻异交相关性状是由多位点控制的,基因对性状本身的作用类型以加性效应为主;粳稻异交相关性状中亲优势主要遗传基础为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叶片、子粒、茎秆、叶鞘、苞叶、穗轴等含水量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子粒含水量同时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母体效应控制;叶片含水量同时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遗传主效应控制;茎秆受显性效应遗传主效应控制。子粒、叶片、茎秆含水量等性状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这些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华南双季超高产水稻抽穗期理想株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华南稻区新育成的超高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丰优428、泗优998、培杂67和超高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等6个材料抽穗期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测验及对产量的通径分析,提出了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理想形态指标分别为:早季株高90~105 cm;每蔸茎数11~12条;剑叶长35~40 cm;剑叶宽2.1~2.2 cm;倒2叶长、宽为46~50 cm和1.8~2.1 cm;倒3叶长、宽为59~64 cm和1.4~1.9 cm;剑叶开张角7~14;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8 和20~33。晚季株高95~100 cm;每蔸茎数9~15条;剑叶长30~41 cm;剑叶宽1.8~2.0 cm;倒2叶长、宽为53~61 cm、1.3~1.8 cm;倒3叶长、宽为52~58 cm、1.2~1.5 cm;剑叶开张角9 ~19;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5~37、16~49。同时测定了参试材料的主要生理性状,并对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的适宜生理指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鲜食糯玉米货架期间苞叶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及其遗传效应,选用6个自交系为父本、6个自交系为母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得到36个组合,对6个苞叶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苞叶含水量、苞叶层数、苞叶长、苞叶宽和苞叶总面积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平,苞叶叶绿素含量达显著水平。苞叶性状遗传参数基因型方差均大于环境方差,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GCA方差均大于SCA方差,表明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苞叶层数>苞叶叶绿素含量>苞叶宽>苞叶长>苞叶含水量>苞叶叶面积,苞叶含水量、苞叶叶绿素含量、苞叶长、苞叶宽、苞叶层数的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表明这些性状可以在早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9个不育系与9个恢复系配制的81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株高、有效穗数等10个株形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恢复系和不育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杂交组合的10个性状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不育系M9剑叶长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M3倒一节长、倒二节长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大。组合M2/F1、M2/F3、M4/F3、M5/F6、M6/F5、M5/F7、M1/F8均只有一个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向,而且组合M2/F1剑叶长、倒二叶长和倒二叶宽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各株形性状狭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倒二叶宽、株高、倒一节长、倒二叶长、穗长、剑叶长、穗颈节伸出度、剑叶宽、倒二节长、穗数。  相似文献   

8.
裸大麦的叶长叶宽与叶面积是裸大麦的重要性状,这些性状的遗传变异性如何,剑叶宽短组合的可能性如何,选择时需要考虑。为此,本文采用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遗传进度,遗传相关,相关遗传进度,通径系数等参数,对由十二个不同来源的裸大麦材料组成的群体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性状,为育种上的选择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遗传背景下水稻剑叶形态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和籼籼交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并应用这两种群体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对剑叶形态性状中的叶面积、周长、叶长、叶宽、长宽比等进行了QTL分析。在这两个群体中,剑叶的这些形态性状均呈连续性分布,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分离。在DH群体中, 4个剑叶性状共检测到8个QTL,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其中第4、8染色体上各有1个QTL同时影响了叶长、 叶周长和面积。 在RIL群体中,5个剑叶性状共检测到16个QTL,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中第1染色体上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长宽比3个性状,第6染色体上有2个影响叶面积的QTL同时也影响叶宽,还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2个性状,第11染色体上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叶面积3个性状。研究表明,不同群体的QTL初级定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叶片相关性状的一些QTL位于同一染色体的相同或者相邻区域上。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耐密植油菜育种,提高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分析主花序多角油菜新品系12R1402的遗传规律,用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差异较大的12R1402和常规油菜品种沪油17杂交,构建4世代遗传体系(P1、P2、F1和F2),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组合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组合12R1402×沪油17主花序有效角果数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E-1模型),其中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40.86,显性效应值为-32.62,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40.58,显性效应值为-0.75,2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都表现为主花序多角部分显性,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9.40;多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68.36。12R1402×沪油17组合F2群体中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38%和2.14%,主花序多角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组合12R1402×沪油17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的62.52%,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的37.48%,环境因素对主花序多角性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小麦冠层叶片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连续两年随机选用8个小麦品种(系)组配成双列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冠层叶片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旗叶基角和鞘长、倒二叶宽为加性一显性模型遗传;倒二叶的基角和开张角均为加性模型遗传;旗叶开张角遗传受环境条件影响,第一年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第二年为加性-显性模型遗传;旗叶长、宽和倒二叶鞘长第一年均为加性一显性模型遗传,第二年均为加性模型遗传;倒二叶长第一年为加性一显性模型遗传,第二年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还分析了控制各性状的显隐性基因在各亲本中的分布及其显性程度。最后,讨论了冠层叶片性状的后代选择和亲本组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指导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品种的进一步遗传改良,2007年早季和晚季在广州进行大田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考查黄华占及其衍生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整合黄华占及其衍生品种在南方稻区省级水稻区试结果,构建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的早季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倒2叶长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6和0.825;与每株有效穗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95。早季总粒数因子增加1个单位,产量增加3.17个单位。晚季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4;食味品质与剑叶长、倒2叶长、倒3叶长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8、0.794和0.831。晚季剑叶宽因子减少1个单位,产量增加2.06个单位。广州地区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早晚季有所不同,早季应注重选育大穗、长穗、较长上3叶的株(品)系;在晚季应注重较高千粒重和较窄上3叶的株(品)系。  相似文献   

13.
按照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6个非洲地区主要红麻品种和30个F1组合的杂种优势以及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1)加性和显性效应对参试品种性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2)大部分品种具有中亲和高亲杂种优势,证实了杂交育种将提高红麻的产量及品质。3)亲本Tainung在所有参试性状综合表现为超级亲本,亲本Endora在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上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4.
按照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6个非洲地区主要红麻品种和30个F1组合的杂种优势以及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1)加性和显性效应对参试品种性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2)大部分品种具有中亲和高亲杂种优势,证实了杂交育种将提高红麻的产量及品质。3)亲本Tainung在所有参试性状综合表现为超级亲本,亲本Endora在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上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5.
减氮对豫北限水灌溉冬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光合对减氮的反应,以豫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限水灌溉(春浇一水)条件下,以当地冬小麦生产中常规施氮量(底施氮量+追施氮量:120+210 kg·hm~(-2))为对照,设置不同减氮处理(底施氮量+追施氮量分别为120+150、120+90、120+0、0+0 kg·hm~(-2)),研究减氮对冬小麦冠层叶片和非叶器官形态特征、冠层光分布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减少,小麦开花期单茎叶面积、上三叶面积及旗叶节以上非叶绿色器官面积均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9.7%~28.0%、10.6%~30.3%和5.2%~16.8%,叶器官面积和上三叶面积下降幅度均高于旗叶节以上非叶绿色器官面积的下降幅度。减氮处理下,开花期上三叶长和宽分别减少4.4%~8.8%和11.8%~15.6%,叶片变窄变短,而倒四叶叶型无明显变化。另外,上三叶平均比叶重随氮肥减少总体呈增加趋势,表明适量减氮有助于改善上三叶叶片质量。随施氮量的减少,花后各叶层透光率呈增加趋势,其中灌浆中前期(开花至花后20 d)减氮处理的倒四叶层、倒三叶层、倒二叶层和旗叶层透光率分别比对照高39.0%、38.0%、23.8%和9.4%。随施氮量的减少,花后上三叶光合速率总体均呈先略升后降的趋势,其中旗叶和倒二叶光合速率在花后均以120+210 kg·hm~(-2)、120+150 kg·hm~(-2)和120+90 kg·hm~(-2)处理较高,且处理间差异较小,而倒三叶光合速率在开花至花后18 d均以120+150 kg·hm~(-2)和120+90 kg·hm~(-2)处理较高,分别比对照高38.7%和24.7%。这说明,减氮减少了冬小麦单茎叶面积,增加了非叶器官面积占单茎总光合面积的比例,且上三叶叶片变小,叶片质量提高,增加了花后冠层下部叶片受光比率,改善了冠层下部叶片的受光状况,有利于提高冠层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功能叶片叶绿素SPAD值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杂交水稻3片功能叶叶绿素SPAD值的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与双亲表现型值、双亲一般配合力(GCA)、组合特殊配合力(SCA)、双亲遗传距离(欧氏距离)等的关系,用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5个组合。结果表明:供试组合3片功能叶叶绿素SPAD值具有一定的超亲优势,以乳熟期倒三叶叶绿素SPAD值的正向超亲优势组合最多,其次是始穗期的剑叶;供试的大多数组合除乳熟期倒二叶,不同生育期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都具有正向对照优势,特别是始穗期剑叶供试的25个组合都具有正向超亲优势;供试组合不同生育期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SPAD值的杂种优势大多与父本的表现型值、双亲平均值、低亲值、高亲值、特殊配合力、父本的一般配合力、父母本一般配合力之和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供试组合3片功能叶叶绿素SPAD值的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与遗传距离相关不显著,但当遗传距离在13.0~18.0之间时,乳熟期剑叶叶绿素SPAD值的超亲优势与遗传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对照优势与遗传距离呈极显著正相关,分蘖高峰期倒1叶和始穗期剑叶也与遗传距离呈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核质互作杂交种不同性状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杂种优势,用8种小麦同核异质、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分别与恢复系R5174、R2726组配获得16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及亲本的11个农艺性状和6个籽粒物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杂种优势、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F1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00%~32.72%,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籽粒性状;(2)不同性状间杂种优势差异显著,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分别为0.22%~12.50%和-13.51%~3.61%,其中正中亲优势组合最低比例为50%,正超亲优势组合最高比例可达81.25%;(3)粒形与旗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4)从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F1代综合得分看, P型和Y型细胞质背景下的AK58不育系与R2726的杂交组合F1表现最好;(5)通过聚类分析可将F1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二大类包含除AS细胞质背景的AK58异质不育系与恢复系R2726组配的杂交组合,其共同的特征是籽粒表面积大、千粒重高及旗叶性状较好,表型性状的综合表现优于第Ⅰ类群,说明杂交种的性状受恢复系和不育系核背景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