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民族村寨,合理利用村寨民族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以程阳八寨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从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层面分析旅游发展对村寨产生的影响,针对景区内存在贫富差距拉大、当地物价上涨、村民出现抵抗情绪、旅游噪音的增加、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提出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减少贫富差距、壮大文化传承队伍、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进产业融合等对策,以期为助推程阳八寨旅游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法治乡村已经成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以乡村振兴出发,论述了 数字经济时代下法治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同时以法治乡村视角,探讨了乡村振兴方面的法治困境。研究发现,在乡村 振兴的过程中,出现了村民互联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文化素养不足、村民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单一以及乡村生态环境 的法治观念不强等问题。因此,需要在乡村振兴基础上,加强互联网法治宣传、培养村民法律文化素养、建立矛盾纠纷 调解机制以及建立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来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法治乡村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乡村旅游成为消费者选择旅游产品的主基调。携程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乡村旅游较2019年同期已恢复至92%,乡村旅游显然已成为提升乡村经济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乡村旅游在其蓬勃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乡村振兴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规范涉农行政执法行为,依法妥善处理‘三农’领域传统纠纷、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纠纷。”运用法律思维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是确保乡村旅游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胡秀萍 《农业考古》2012,(3):181-183
当前,在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下,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成为新时期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师应在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的同时,展现对自然、对乡土的关爱,体现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使得乡村旅游和乡村原始风貌、文化景观的传承之间和谐共生,并达到有序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分析了肇庆乡村旅游和物流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指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肇庆乡村旅游业和物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剖析了物流业在肇庆乡村旅游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乡村旅游和乡村物流融合发展的作用,提出了推动肇庆乡村旅游业和物流业相结合发展的主要措施。最后,指出了未来肇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保护文物、发展旅游产业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各地以文物资源利用可持续性为前提,围绕生态平衡和提升旅游经济增量的辩证关系,探索乡村文物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而形成了乡村文物旅游业态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当前乡村文物旅游在运行机制、文化传承、法律规章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在实践中应尽快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和分配机制,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细化文物保护规范,加大乡村地区文物旅游资源开发,从而促进我国乡村文物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乡村经济的高效、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推动力,是助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乡村环境改善、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处于山东省济、聊、德三城“金三角”中心的清平镇为例,分析了该旅游小镇乃至全国多数乡村旅游地存在的村民参与度低、乡村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以本地村民的嵌入式参与、乡村文化的创新型融合和开发与保护并行的可持续发展等对策建议,以期优化清平镇及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完成新时代乡村旅游的新突破,推动乡村旅游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百姓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自大别山旅游扶贫通道运行以来,沿线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环境设施明显改善:改变了六安市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提高了旅行的快捷性和舒适度,方便了村民出行;旅游线路质量提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人居环境得以改善。但是,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也存在忽略贫困家庭异质性、贫困农户旅游参与意识弱、旅游扶贫政策信息传播不顺畅、旅游开发的负面效应初显等问题。建议通过整合资源、塑造品牌、提升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意识、完善旅游扶贫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手段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乡村旅游、乡村景观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胶东渔村旅游开发的意义,分析了胶东渔村旅游发展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和人文景观优势,进一步剖析了胶东渔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胶东渔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景观的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地区,如何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治理实效尤其重要。通过对H省J县的调研,发现目前乡村治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不完善;乡村干部普遍缺乏法律知识,依法办事意识较淡薄,习惯用行政命令方式处理农村事务;村民受传统“人治”思想观念影响,存在对法律缺乏信仰等问题。新时代乡村法治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区的文化地域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以现有政策、资源为推手,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存在着法律意识、立法及执法多种法治阻滞因素,主要有市场发育、法律文化、村民自治三个方面的原因.新农村建设的法治实现要通过积极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培育农村法治基因;推动农村法律文化建构,强化农民法治意识;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构筑良好法治环境等途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空间载体。然而,新时代下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目前仍存在着村民对法治权威的确信度不高,法治与自治、德治融合困难以及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疲滞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重塑乡规民约之于乡村法治化建设的效用,培育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群众基础,构建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以及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等路径,推动形成新时代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不断深入之下,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为提高综合国力,加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成为大势所趋,相应的法治保障建设也必不可少。对乡村振兴法治价值进行分析,并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探究该县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主要受思想意识、普法经费、法律完善性等因素影响,当地出现村民学法用法能力弱、干部执法不规范、普法宣传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乡村法治建设发展。对此,可通过完善乡村振兴法律、规范干部选拔、创新普法方式等手段,使涉农基本法地位得以确定,执法监督与普法宣传得到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互存互促关系。以海口周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现状及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为依据,探讨该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提出应以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果为基础,注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文化促进和民生服务等多重功能发挥,通过提高居民主体意识、制定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质量、保护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实施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等,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愁是乡村旅游的动机之一,乡愁景观的保护及利用在乡村旅游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中乡愁景观的特征切入,以金堂县金箱村为例,对田野调查和集体访谈,获取一手资料,系统分析金箱村旅游的乡愁景观元素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文化物质景观元素体系建构,深挖非物质景观元素的当代体验价值,完善乡村旅游的公众参与机制等乡村旅游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愁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的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村民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以海南槟榔谷景区为例,分析了黎村民族文化创意的产品开发。结果表明,槟榔谷景区文创产品开发中存在大型舞台剧《槟榔·古韵》演出中黎族文化创意少、景区文创商品同质化严重、村民文化主体意识缺失、美食文化产品单一等问题。未来,槟榔谷景区应该丰富《槟榔·古韵》中黎族的日常活动、注重《黎峒炊烟》剧本“沙”中文创商品的独创性开发;在开发文创商品和建设黎村“生态博物馆”方面,多鼓励、引导村民的参与;除此之外,还要重视黎族美食文化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发现仍存在着基层法治人才缺乏、村民法治观念淡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当认真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价值意蕴,通过挖掘优质人力资源、加大乡村普法力度、构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等路径来解决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问题,籍以优化法治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乡村的法治建设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法治建设要想成功开展,必然要先培养民众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建设行动彰显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又反作用于法治建设,由此不断推动我国的法治社会进程。乡村发展与法律信仰联系密切,但乡村法律信仰确立却面临村民学法积极性不高、法制宣传效果不佳、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备等诸种问题,因而需要从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文化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张艳 《甘肃农业》2023,(10):77-80
本文重点探讨了生态休闲消费需求视域下乡村旅游园林景观的营造策略。分析了生态休闲消费需求的内涵及特征,指出其对乡村旅游园林景观的影响和要求。根据功能、形式、风格等维度,将乡村旅游园林景观分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设施性景观和人文性景观等类型,并分别阐述了各类型的特点和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园林景观,提出了相应的营造策略,包括保护和修复绿地和水域资源、优化农田布局和作物配置、改造和保护乡土建筑、去城市化打造设施性景观、挖掘和展现乡村文化内涵等,旨在提高乡村旅游园林景观的生态性、功能性、参与性、适应性、亲和力、教育性和感染力,满足生态休闲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北京农业》2013,(20):26-30
好的设计注重每个细节。在乡村景观的搭建和改造中,注意细节设计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感。乡村景观的细节设计是如何才能烘托出强烈的氛围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众所周知,乡村景观的功能有其特殊性(乡村景观功能:提供农产品,维持生态平衡,旅游资源),乡村景观是因当地人文环境而生,与当地村民群体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可以说,乡村景观的营造人群(村民)的特性决定了乡村景观在表现形式上的特殊性。那么,对于乡村景观的细节设计需要如何把握呢?乡村景观传递的观念是"自然,生态,自由",所以我们在进行乡村景观细节设计时就要抓准它特有的"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