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生态文明由"生态"和"文明"组成,是指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从"文明"的发展阶段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后形成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是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从"文明"发展的类型来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类型。生态文明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性危机”反思的的必然选择,是理智的人类做出的理智的选择。同时,生态文明与当前我国的三大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和制约,相互协调和配合共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由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所指导的生态发展模式,是人类为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和对生态环境肆意的破坏,从而导致目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只有生态价值观全面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反过来,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也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博物学是对自然界进行探索的一门古老的学科。博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的繁盛、民国的传承、现代的式微几个阶段,东西方皆如此。博物学奉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契合生态文明思想。博物学文化与博物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博物学生态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民间组织的建立、校园博物学普及、高校与民间组织的有机结合等途径可以推动博物学生态文化教育,实现全民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5.
郑梅 《北京农业》2014,(30):110
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因此,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论"三生态"     
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合称“三生态”.“三生态”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表征以人为本,人类回归自然,它完整的表述了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式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发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号召,这是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中提出的新的命题.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它始终是伴随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发展由原始状态经农业文日月发展到工业文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工业文明,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威胁,从而唤起了人们的生态觉醒.而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五种全新的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国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制度和生态道德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从环境整治入手,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变.  相似文献   

8.
加强庆阳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姬昳锋 《甘肃农业》2008,(10):62-63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建设首次列入了党代会报告,并且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又一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开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展开,逐渐对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进行反思与超越,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该思想从生态价值理念、生态治理策略及生态治理目标体系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与实践缺陷,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向,而且为全球性生态环境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和努力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在长期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拓展,也有利于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需顺应时代要求,革故鼎新,在实践中落实。  相似文献   

11.
根据提供的背景资料建立了自动化车床生产工序较为合理的管理方案.将检查间隔与更换刀具间隔作为时间t的函数S1(t)与S2(t),整个车床寿命周期内的总费用作为目标函数,通过求解泛函极值问题得到:(1)当单位时间的损失费C1增大时,检查周期S1(t)就相应地缩短;(2)当检查费C2增大时,检查周期S1(t)相应地延长;(3)当工序出现故障的概率增大时,检查周期S1(t)相应缩短.  相似文献   

12.
从古希腊哲学家巴曼尼德提出"思存同一"的思想,到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再到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同一,最后费尔巴哈以直观的形式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都没有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一问题放到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中来考察,从而为科学解答二者的对立与统一问题提供了正确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泉州市1999—2003年的5处耕地连续定位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地力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在连续不施肥后逐年有所下降。与监测前相比,各监测点施肥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仅有微小增加,碱解氮含量变化虽然有波动,但总体上略有下降,而有效磷增幅较大并呈盈余积累丰富状态,速效钾均有显著降低并呈低指标含量状态。表现出土壤养分平衡状况是氮磷有盈余而钾亏缺严重。肥料投入结构不平衡,有机肥料在施肥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化肥投入量逐年增加,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协调。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人眼视觉暂留效应,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体三维显示方式,搭建了将一系列二维切片图像融合成一幅三维立体图像的原型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并阐述了其主要组成元件的功能。实验证明,该系统可直接裸眼观察三维图像,而不用借助于立体眼睛等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5.
油罐渗漏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检测方法受外界因素和仪器设备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差。介绍了国内外对油罐罐底渗的检测方法。间接检测法是检测油罐排不沟水面是否漂浮油膜,也称油膜一,概述了相对密度差检测,高频电流检测,反光度检测,电阻检测,静电容检测等间接检测法的原理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森林病害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病害严重危害着森林资源和环境安全。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森林病害对林分、森林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等3个层面13个方面的环境影响。提出对策:一是以森林健康理念指导森林病害管理;二是严格检疫制度,加强动态监测;三是实施分类治理,分区施策,以减轻森林病害的环境影响。图2参15  相似文献   

17.
智能化多功能机动车检测仪的软件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化多功能汽车检测仪是目前汽车性能检测的主要设备,本研究运用VisualC 6.0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利用Windows系统强大的功能和微软提供的类库MFC来完成界面的设计。对于检测结果及车主的原始数据用Acces数据库来存储,并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本文主要论述了智能化多功能汽车检测仪软件开发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链式打蛋机用于鸡蛋蛋清蛋黄的快速分离,针对鸡蛋散黄无法分离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彩色图像处理的对散黄蛋进行自动识别的方法。利用机器视觉装置采集链式打蛋机生产线上的图像,从每一幅原始图像中根据坐标裁剪出目标区域260*240 像素的子图像,选定蛋黄的黄色区域作为样本点,在RGB 空间利用欧几里得距离对图像进行分割,找出蛋清斗中蛋黄的区域,计算蛋黄区域的面积,通过蛋黄面积大小进行判断鸡蛋是否散黄,达到对散 黄蛋进行识别的目的,本方法对散黄蛋识别的正确率达到96.67%;用图像识别的方法可快速判断鸡蛋散黄情况,可以将本方法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代替人眼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9.
链式打蛋机用于鸡蛋蛋清蛋黄的快速分离,针对鸡蛋散黄无法分离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彩色图像处理的对散黄蛋进行自动识别的方法.利用机器视觉装置采集链式打蛋机生产线上的图像,从每一幅原始图像中根据坐标裁剪出目标区域260×240像素的子图像,选定蛋黄的黄色区域作为样本点,在RGB空间利用欧几里得距离对图像进行分割,找出蛋清斗中蛋黄的区域,计算蛋黄区域的面积,通过蛋黄面积大小进行判断鸡蛋是否散黄,达到对散黄蛋进行识别的目的,本方法对散黄蛋识别的正确率达到96.67%;用图像识别的方法可快速判断鸡蛋散黄情况,可以将本方法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代替人眼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20.
植物根系图像监测分析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根系图像监测分析系统是由透明管、CCD摄像系统和计算机组成该系统利用埋在地下的透明管及CCD摄像系统摄取植物根系的图像,并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根系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可获取根的长度、根的分布密度等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