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揭示我国南方花生品种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明确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今后花生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分子依据.[方法]通过100对SSR引物分析了54份中国南方花生区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通过品种系谱分析其中21份南方花生区试品种的亲本来源.[结果]有47对供试引物在不同品种间检测出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检测的等位基因数为2~7个、平均2.93个,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067~0.764、平均0.336.对54个品种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SSR聚类结果与品种来源存在相关性,同一省份的品种更倾向于聚为一类.系谱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广东、广西3个省份花生育成品种的亲本来源是相互交叉的,以伏花生和狮头企为主培育出的粤油551、粤油551-116、汕油27以及在此基础上培育出的汕油71、汕油523是南方花生品种常用的骨干亲本.[结论]中国南方花生区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存在遗传基础狭窄的缺点.今后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花生种质资源,培育新遗传背景下的骨干亲本,拓宽花生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加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SSR标记对山东省花生区试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参加国家北方区试的17份省外花生品种为对照。结果表明,10对SSR引物在45份花生品种共扩增出57条带,其中45条呈现多态,多态性比率为78.95%。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369~0.857,平均值为0.683。多样性指数比较表明,山东省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0.2476)和Shannon指数I(0.3723)均低于河南省(0.2928、0.4241)和省外(0.2929,0.4268)。山东省内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440~1.000之间,平均为0.730,省外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11~0.962,平均为0.638,显著性测验表明山东省区试品种内的相似性极显著高于省外品种内的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山东省花生区试品种遗传基础较近,绝大部分品种聚在第II类群;河南省和河北省的部分品种与其他品种亲缘关系较远。与省外区试品种相比,山东省花生区试品种遗传基础较近,应不断引入省外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以拓宽其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41对SSR引物对82份春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引物的平均等位位点数为10.93个,引物多样性指数(Hi)变异为0.251 2~2.995 8,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676 534~0.950 860;选用Xgwm、DP、Wmc和Xbarc 4个系列的SSR引物,不同类型SSR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多样性指数、平均等位位点数间有较大差异。表明,选用合适的引物类型,对遗传多样性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在遗传距离0.39处,供试材料通过SSR标记聚类分析可被分成7个大类19个亚类。  相似文献   

4.
甜樱桃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核果类的20对SSR引物对近20年来从国外引种及我国选育的共29个甜樱桃品种进行了PCR扩增,并利用SSR标记分析了甜樱桃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20对SSR引物中,UDP98-409引物等9对引物多态性较高。聚类结果表明,29个品种分成5个大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依据SSR标记的聚类结果,基本反映了这些甜樱桃品种间的系谱关系,可为甜樱桃的品种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态性,本研究采用11对SSR引物对30份主要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扩增出等位变异数29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CI指数分布在0.391~0.879之间,平均值为0.726。30份东北花生主要育成品种相似系数分布在0.57~0.93之间。聚类分析显示,东北主要育种单位选育的花生品种分布在不同分支上,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研究结果不仅为下一步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依据,而且为东北花生育种研究方向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东北地区花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扩增条带清晰且覆盖白菜10个连锁群的33个SSR标记分析了49个大白菜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2对引物在供试材料间表现多态,11对引物表现单态扩增,多态引物频率达到66.7%,其中A1、A3、A8和A9连锁群上多态引物比例相对较高。多态引物共扩增出68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2~8个,平均3.09个;不同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0.05~0.88,平均0.48;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异为0~0.93,所有成对遗传距离的平均值为0.51,UPGMA聚类结果与品种间亲缘关系及其农艺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41对玉米SSR引物对49份美国玉米自交系和7份西南区骨干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169个等位基因有变异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10个,平均4.12个;每对SSR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值)变化范围为0.299~0.885,平均值为0.652。按UPGMA方法对供试自交系进行聚类,以遗传距离0.572为基准,可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七类。56份自交系的SSR标记聚类分析表明,78%的美国自交系与西南区常用自交系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被单独聚为四类,而22%美国玉米自交系与西南区玉米自交系具有一定的同源性,被聚在第Ⅰ、Ⅳ和Ⅵ类。通过美国玉米种质和西南区应用种质的SSR标记分析,为加强西南区玉米育种材料的改良、创新和利用,以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 42个SSR标记对我国中粳水稻稻区不同时期育成的137份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33个标记具有多态性,在多态性位点共检测到107个等位基因,每个引物上的等位基因数为 2~7个,平均3.2个。供试品种Nei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290,变异范围为0.162~0.419。供试品种在籼粳分化程度上差异明显,TDj值平均为0.7787,变幅为0.3620~0.9445,多数品种的籼粳分化较为彻底,地方品种和早期育成品种存在粳型倾籼类型。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将130个典型粳型品种、3个籼稻对照品种和7个粳型倾籼型品种明显分开,与形态分类的结果相一致,130个粳稻品种可分为多个类群。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TDj值、SSR多样性变化趋势表明,我国中粳水稻稻区不同时期育成的品种遗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因此,水稻育种中应发掘新的种质资源,拓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新疆早熟陆地棉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SR分子标记对41份北疆地区早熟陆地棉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其DNA指纹图谱。最终100对引物筛选出8对多态性较好引物,共检测50条带,其中多态性33条,多态性比率66%,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到6.25条条带。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8 0~0.784 6,平均值为0.646 2。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为0.42时可划分为3类,第3大类又可以划分为2大亚类,多数品种属于第3大类。利用其中7个特异性标记引物获得的数据构建供试材料的分子指纹图谱。新陆早系列在选育过程中亲本的来源较为广泛,遗传背景较复杂,获得的SSR分子指纹图谱能够用于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及相关材料的鉴定。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新疆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42对SSR引物对75份新疆小麦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75份地方品种中42个SSR位点共检测到317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变化范围为2~15个,平均7.55个;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值)变化范围为0.169~0.905,平均0.696。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是D>B>A,遗传多样性指数为B>D>A。聚类分析表明75份供试新疆小麦材料可划分为3大类8亚类,聚类结果与材料的生态型密切相关,冬小麦地方品种和春小麦地方品种分别归属不同的类或亚类,春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冬小麦地方品种,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地域特性。总之,新疆小麦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用以拓宽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解析冀花系列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系)的遗传构成并分析其遗传差异,对4个高油酸姊妹系及其亲本进行了农艺性状的调查、品质检测和SSR标记检测。结果表明:高油酸品种(系)在荚果产量、籽仁产量、百果重和百仁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均与母本‘冀花6号’相当并优于父本‘开选01-6’,姊妹系获得了来源于‘开选01-6’的高油酸优良基因片段。其中,‘冀花13号’单株结果数最多,荚果较小,出仁率高。‘冀0607-5’植株相对矮小。SSR标记分析表明,双亲对4个高油酸姊妹系的遗传贡献为46.15%~53.84%。6个多态性标记中,分别有1~5个标记可用来进行两两品种(系)的区分。seq5D05-340和seq15C12-500为‘冀花13号’特异遗传位点;AS1RN9C02-c-386和IPAHM103-190分别为‘冀花16号’和‘冀0607-5’特异遗传位点。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冀花19号’和‘冀0607-5’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冀花13号’与‘冀0607-5’遗传差异最大。以上结果为分析花生高油酸品种(系)的遗传构成及鉴别品种的真实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汕油系列和粤油系列花生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19对SSR标记引物对汕油系列和粤油系列的15个主要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有6对标记引物扩增出多态性,在15个品种间共检测到18个多态性等位点,每对引物分别检测出2~4个等位点变异,平均为3.0个,6个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124~0.622;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167~0.833,大部分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大于0.5;以遗传相似系数0.535为界,15个品种聚为4类。  相似文献   

13.
联合利用Illumina 90K SNP芯片和毛细管高通量SSR检测技术,构建75份育成品种384个SNP和42个SSR位点的指纹图谱,比较两种标记在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系数和鉴别能力等方面的特征。结果显示,SNP标记揭示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SSR标记,但能较好地反映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SNP标记揭示的遗传相似系数明显高于SSR标记,但两者呈极显著线性相关;384个SNP位点鉴定近等基因系的能力低于42个SSR位点,但去除近等基因系后,仅需8个SNP或4个SSR位点组合即可区分剩余的74份品种,表明最优位点组合具有较高的鉴定效率,在品种鉴定时可先采用少量标记进行初鉴,对于极近似品种可加大标记密度。首次结合SSR和SNP标记构建指纹图谱,证实了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提出了分子身份鉴定技术标记数量的选择思路,为小麦品种DNA身份鉴定技术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47 对SSR 引物对我国56份高油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47对SSR引物在上述品种中共检测到289个等位变异,平均6.15个;引物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23 9~0.858 7,平均0.667 9;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异在0.117~0.926,说明高油大豆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利用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可将56份材料分为6个类群, 其类群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中国李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更好地明晰不同来源中国李栽培品种的多样性、遗传结构差异以及与同域近缘种的关系,将有利于明确中国李驯化扩散历程以及近缘种在栽培驯化过程中的作用,促进中国李地方品种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利用均匀分布于基因组的22对SSR分子标记,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对48份种质进行基因分型,其中包括38份不同来源的中国李种质、10份变异类型或近缘种。通过GenAlEx 6.41软件评估22对SSR引物的多态性,对参试种质按不同来源分析遗传多样性;利用NTSYS-pc 2.1软件构建48份材料的树状聚类分析图;并根据贝叶斯模型的Structure 2.2软件分析不同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差异。结果 基于48份供试材料的数据,22对SSR引物等位变异范围为3—21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3.54个;总共检测到298个等位变异,其中有51.8%的等位变异属于稀有等位变异。在不同居群间进行比较,根据平均有效等位变异(Ne)、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I)、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可以看出,南方品种群的多样性最高,其次为东北品种群;而杏李的多样性最低,且明显低于华北品种群。通过分子方差分析,认为中国李的多样性有69%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内,仅有3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间。基于遗传分化系数和Nei’s遗传距离的数据比较,认为不同居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同时不同地理来源种质间存在适当的基因交流。树状聚类分析暗示国外育成品种与我国南方品种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华北品种群与杏李关系密切;东北品种群与乌苏里李关系紧密。群体结构分析可以将栽培中国李种质资源划分为南方小果脆肉品种群、南方大果品种群(包括国外育成品种)、华北品种群和东北品种群。结论 我国南方地区中国李的多样性最为丰富,按东北品种群、国外品种群、华北品种群顺序依次降低。东北品种群为了提高适应性融入了乌苏里李基因;杏李是从华北品种群中高度驯化后的特化类型,且该类型通过无性繁殖保存了其高度杂合性状态。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的大果型种质对国外育成品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冬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从美国引进的21个冬小麦品种及中国北方旱地冬麦区19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利用26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26对标记在40个小麦品种中检测到175条差异带,每对引物多态性位点2~13个,平均6.73个。40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118~0.894,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39,其中相似系数最低的是引进品种1R35与1R24,为0.118;2个姊妹系品种9480-0-3-3与9480-0-3-2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894。且国外引进品种平均遗传距离高于国内品种,说明引进品种遗传变异基础大于国内品种。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69处,将40个品种聚为5类,第Ⅰ类包含美国引进的7个品种和国内1个品种,第Ⅱ、Ⅲ及Ⅳ类均为供试的国内选育品种(系),第Ⅴ类又分为2个亚类,其中第1亚类(Ⅴ-1)全部为引进品种,第2亚类(Ⅴ-2)包含10个引进品种和8个国内品种。  相似文献   

17.
Fourteen wild species of different sections in the genus Arachis and 24 accessions of the AABB allotetraploid A. hypogaea (cultivated peanut) from several countries which belong to different botanical varieties, were analyzed by SSR and AFLP marker systems. The assay-units per system needed to distinguish among all the tested accessions were at least five for SSR or two for AFLP. The genetic distance detected by the SSR markers ranged from 0.09 to 0.95, and the mean was 0.73; and the genetic distance detected by the AFLP markers ranged from 0.01 to 0.79 with an average of 0.42. All the tested peanut SSR primer pairs were multilocus ones, and the amplified fragments per SSR marker in each peanut genome ranged from 2 to 15 with the mean of 4.77. The peanut cultivar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shared a large numbers of SSR and AFLP fragments. In contrast, the species in the genus Arachis shared few frag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ultivated peanut (A. hypogaea L.) varieties could be partitioned into two main groups and four subgroup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that A. duranensis is one of the wild ancestors of A. hypogaea. The lowest genetic vari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A. cardenasii and A. batizocoi, and the highest was detected between A. pintoi and the species in the section Arachi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botanical varieties in the cultivated peanut (A. hypogaea L.) and among wild species accessions in section Arachis and those in other sections in the genus Arachi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小麦地方品种及铁壳麦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云南省小麦新品种选育以及物种保护研究提供依据,选用20对SSR引物对37份云南铁壳麦和35份云南地方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个SSR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54个等位变异,每一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目为1~5个,平均2.7个。综合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两个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铁壳麦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根据SSR标记数据计算云南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其结果表明云南地方小麦品种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从UPGMA法可将72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聚类结果表明同一地方的品种没有整齐地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57份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表型聚类和SSR分子标记聚类研究了国内外57份棉花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45—5.56之间,说明供试种质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根据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基于产量性状的聚类,在平均遗传距离4.0水平上,可将57份材料分为3类,第一类衣分最高,平均值达38.22%,单株皮棉产量也达到最高,平均值为29.35g;第二类的籽指、单株籽棉产量和单株铃数最高,其平均值达12.05g、76.73g和23.60个;第三类铃重最大,为5.54g。基于纤维品质性状的聚类,在阈值3.96时也可分为3类,第一类整齐度和马克隆值最高,平均值分别为48.04%和4.36;第二类的纤维长度及伸长率最大,平均值分别为31.57mm和7.11%,第三类的比强度最大,为36.18eN/tex。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聚类,57份材料也可聚为三大类。不同聚类方法的结果间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不同方法反映的多态性水平不同。各种聚类结果都表明,同一国家的品种遗传差异较小,国家间品种差异较大,但也存在明显的相互渗透,多数品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