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是一门鉴定和量化蛋白质与其他代谢物或蛋白质等分子相互作用的前沿技 术,已成为研究植物系统生物学和多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基于质谱的组学技术迅速发展,也促 进蛋白质 - 代谢物相互作用(Protein-metabolite interaction, PMI)、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的发现和验证方法取得巨大进步 , 这些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在功能基因组和功能代谢组研究中 逐渐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系统总结了过去 10 年不同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主要包括 PMI 和 PPI)的分析策略, 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的相互作用类型,综述了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在植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进 展,对植物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的应用策略和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行了总结。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植物胞内信号转导及代谢调控通路的解析,而精准解析信号网络中关键相互作用将为植物 自身生长发育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等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开发用于分析复杂生物学问题的生物传感器,对于研究人类疾病和发现潜在药物分子十分重要。内含肽介导的蛋白质剪接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型生物传感器发展,基于内含肽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可以对酶活性、激素受体、维生素和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等一些重要的生物学过程进行高效精准的分析和研究。重点阐述基于内含肽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是大多数细胞过程和生物功能的基础.该研究基于蛋白质功能注释方法(FNM)首次提出了结合蛋白的重要性的方法、结构域相互作用、基因本体论注释序列和注释;然后融合不同的策略,分别建立了3种方法结合的蛋白质序列特征与FNM功能注释功能.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是进一步理解蛋白质功能的必要前提,也是理解细胞新陈代谢及复杂疾病形成发生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经典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遗传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生物物理学方法。随着物理学、化学和信息学技术的不断渗透,有些新兴技术突飞猛进,这些技术很可能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一些结构域介导了某些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开发用于分析复杂生物学问题的生物传感器,对于研究人类疾病和发现潜在药物分子十分重要。内含肽介导的蛋白质剪接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型生物传感器发展,基于内含肽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可以对酶活性、激素受体、维生素和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等一些重要的生物学过程进行高效精准的分析和研究。重点阐述基于内含肽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酵母双杂交是利用遗传学方法在酵母真核细胞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非常有效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细胞信号转导和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实验手段之一,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发现。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酵母双杂交的基础上又建立起了酵母单杂、反向双杂交、三杂交及核外双杂交等多项技术,并已经成功地运用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DNA、RNA和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酵母双杂交及其相关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可以预见,在人类、水稻和拟南芥等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完成后,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技术将在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DNA微阵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利用DNA微阵列技术,可以从基因组水平上鉴定出相关的功能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网络,有助于阐明这些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理。结合文本挖掘的相关研究结果,探讨了DNA微阵列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基因的聚类方法和基于文献的DNA微阵列分析。通过基于文献的微阵列分析方法,找出隐含的、具有语义关联的生物概念,并进行推理,发现隐性的新知识。具体阐述了基于统计、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基于模式识别的4种分析方法。基于文本挖掘的DNA微阵列技术,有利于发现基因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自动识别生物学名词,提高数据分析效率等。  相似文献   

8.
糖类属于生物体内分布广泛且具有重要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在糖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共价连接在特定种类的蛋白质上形成糖苷键,该修饰过程即为糖基化。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糖基化在病毒生物学中的功能被不断发掘,广泛应用在病毒诊断、疾病预防及治疗中,如抗病毒疫苗和药物的研制等。以病毒糖蛋白和宿主细胞糖蛋白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糖基化修饰在囊膜病毒生物学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并对前沿方向和实际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功能的预测是当前生物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广泛应用于分析新发现蛋白质的功能及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功能。利用酵母蛋白相互作用数据,首先针对传统的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基于邻近投票法的功能预测法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劣性,然后研究出结合2种预测方法的优势的NC-SVM法对酵母蛋白的功能进行预测,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通过反复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这种新方法的预测结果优于单独使用前2种,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蛋白质作为细胞活性及功能的执行者,以复杂有序的动态互作协调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衰老与死亡以及环境应答等各种重要生理过程。重点介绍了酵母双杂交系统、双分子荧光互补、噬菌体展示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融合蛋白沉降技术、免疫共沉淀技术等蛋白质互作研究技术的原理及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以及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互作研究中的应用,并对目前及未来蛋白质互作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梦姣  梁超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3):112-113,125
介绍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以及十几年来此项技术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应用情况和此项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云计算是现在最热门的互联网技术,给图书馆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领域被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进行分析,揭示出云计算技术在国内图书馆研究应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植物转基因技术开辟了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转基因玉米是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应用转基因技术已经获得抗虫、抗除草剂和其他有用性状的转基因玉米。在此,就玉米转基因在受体系统、目的基因及转化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来玉米转基因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以及其他类型玉米的转基因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安全生产关乎食品安全问题。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相较于药物防治,抗病品种的培育与应用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然而,田间稻瘟病菌群体复杂多样、杀菌剂过量施用、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小种变异迅速,品种的抗性往往只能维持 3~5 年。稻瘟病菌通过无毒基因的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逃逸或抑制水稻的免疫系统,实现侵染致病。目前已在稻瘟菌中鉴定出 26 个无毒基因,其中 14 个已被克隆,其在病原菌的侵染、定殖和干扰寄主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稻瘟菌效应蛋白和水稻抗性蛋白的互作分子机理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稻瘟菌的致病机理及其与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病原菌的作用途径和植物抗病基因响应的免疫反应,以制定更高效、绿色的防治措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稻瘟病菌效应蛋白在水稻细胞转运和分泌的过程、效应蛋白与抗病蛋白互作的研究进展和效应蛋白的区域性分布,讨论和展望了当前研究面临的机遇和 挑战,以期为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抗病育种及病害防控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许多因素影响着技术创新动力,但各种要素的影响程度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不能合理地对这些要素进行评价。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调研获得各指标的相关数据,基于模糊聚类分析法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运算,对技术创新动力各种影响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并分析了各类要素间的互动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为获得科学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植物环状RNA(Circular RNAs)的研究进程,利用文献综述法检索近三年(2018—2020)发表的环状RNA文献,从功能发挥、研究手段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分别对动物和植物环状RNA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讨论。结果表明:环状RNA可作为竞争性内源RNA与microRNAs(MiRNAs)特异性结合,间接调控蛋白表达水平。其还可调节来源基因的转录效率、滚环式翻译多肽及作为蛋白支架调控细胞进程。截止目前,临床有关环状RNA的研究最为深入;经过潜在诊断、预断和治疗方法评估后,环状RNA有望成为诊疗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而植物环状RNA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激素刺激及逆境胁迫等条件下也展现出丰富的差异表达模式,初步体现其功能的多样性。但与动物环状RNA的研究深度相比,植物环状RNA研究还处于兴起阶段,与植物环状RNA相关的数据库和分析工具还有待开发。综上,本文重点评述动植物体内不同类型环状RNA在生成机制、剪切识别位点、功能发挥及应用潜力上的特异性和同源性,讨论动植物环状RNA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深入开展植物环状RNA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基因敲除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果  信吉阁  肖晶  刘海京  成文敏  查星琴  曾养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605-11608,11644
基因敲除技术是基因功能研究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多种基因组功能性研究的高效工具,包括ZFNs、TALENs和Cas9等,为高效率基因打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这些基N编辑的革命性技术,能大力推动生物学、医学研究的发展。但对这些新技术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文中对基因敲除发展历程、技术原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进行概述,为基因敲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昆虫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嗅觉系统在昆虫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通过嗅觉蛋白来识别环境中以及种内所释放的化学信号物质,进而指导昆虫完成求偶,躲避天敌等生命活动。近些年来,随着转录组测序技术的日益发展,许多昆虫的嗅觉家族相关基因已被鉴定。而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 PBPs)因其功能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目前,丰富的科学手段,例如电压钳,RNAi,EAG等已为嗅觉蛋白功能做出了不同的阐述,并有一些新的发现,但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笔者根据国内外近些年的研究进展,从昆虫性信息素结合蛋白的理化性质、不同组织表达模式及其与其他嗅觉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石铭  于福先  朱志伟  陈晓宇  黄菁  潘建治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480-2482,2533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虽然备受争议,但是由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与哺乳动物相比,禽类具有特殊的生殖系统,因此家禽的转基因研究相对较为滞后。影响转基因家禽研制的关键因素在于表达载体的选择和外源基因的导入方式,这决定了如何获得较高的孵化率和转染率。笔者对目前用于转基因家禽制备的常用载体、转基因家禽制备的方法以及转基因鸡的后续孵化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