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粤东岩质海岸困难立地造林树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台湾相思(A. confusa)、 小叶榕(Ficus concinna)和杨梅(Myrica rubra)等5 个树种,在粤东4 个区县的岩质海岸困难立地进行 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后4 年,各树种平均保存率排序为:大头茶(90.1%)> 大叶相思(85.5%)> 台湾相思(84.5%)> 杨梅(76.7%)= 小叶榕(76.7%)。大叶相思生长最快,平均树高为1.84 m,平均地 径为4.03 cm,平均冠幅为1.35 m;大头茶、杨梅和台湾相思生长较快。这4 个树种是适宜粤东岩质海岸 困难立地造林的优良树种。小叶榕保存率低、生长慢、长势差,不适合作为粤东岩质海岸困难立地造林 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平潭岛岩质海岸带裸露山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植被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各树种的保存率均较高,除迎风坡台湾相思和夹竹桃的保存率为85%和88.33%外,其他树种的保存率均达到了94%以上。主要乔木树种侧风坡的生长量均显著大于迎风坡;除迎风坡及风障外的木麻黄和台湾相思受风沙危害,有部分长势较差,出现基干干枯之外,其他树种60%以上均长势优良;肯氏南洋杉受风害影响最小,其次为台湾相思、木麻黄和夹竹桃。风障对造林树种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风障内的木麻黄保存率、地径和树高生长均显著高于风障外。  相似文献   

3.
福建晋江深沪湾风口地段是福建沿海几大风口之一,风沙危害严重,造林十分困难。为了筛选出适宜的抗风、耐盐型的滨海树种,2016年3月在晋江深沪湾风口地段进行了5个滨海树种造林试验,在造林后当年12月对不同滨海树种的生长量和成活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夹竹桃的造林成活率(85.65%),其次是黄瑾(74.80%),而水黄皮(69.72%)的成活率最低,但不同树种造林成活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造林后当年各树种的平均梢高的大小顺序均为:夹竹桃楝树黄瑾刺桐水黄皮,夹竹桃的平均梢高(1.64m)均显著大于其他树种,而水黄皮的平均梢高(1.28m)均最小,平均梢高显著小于其他树种。  相似文献   

4.
宝中铁路防沙护路林带树种选择及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宝中铁路防沙护路林带树种选择及营造技术4年的试验研究,筛选出沙枣、柠条、花棒、柽柳、沙木蓼等5个较耐干旱且生长稳定的树种,并选出了其适生的土壤类型、造林密度、适宜的灌溉定额以及提高沙枣造林成活率的修剪措施,使年降水量200mm左右的风沙危害地段,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达到85%以上,且林带树木生长状况良好,已发挥了防护效益。  相似文献   

5.
龙江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嫩江沙地西界的风口。以前,生态环境和再生资源遭到破坏,风蚀沙化、水蚀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自然灾害频发。2000年,龙江县被纳入全国重点防沙治沙县时,沙区面积已达435万多亩,沙化面积达195万亩,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随处可见,每年有100多万亩农田受到风沙危害,全县已近30%的耕地变为沙化土壤,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苦楝苗木生长过程进行实地观测,同时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将苦楝苗木生长划分为出苗期(60d)、生长初期(60d)、生长盛期(60d)和生长末期(90d)等4个时期。风口造林试验表明,苦楝与木麻黄混交造林方式最好,4年生时平均树高1.5m,保存率达85.6%。苦楝在风口造林的成功不仅能提高沿海造林树种的多样性,对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黄槿、南洋杉、天竺桂、台湾栾树和刺桐5个造林树种栽植保存率等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沿海风口内侧沙质土壤地带栽植树种选择刺桐最优,其次可以选择南洋杉和黄槿,天竺桂和台湾栾树较差。  相似文献   

8.
平潭县燕下埔沙荒风口综合治理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燕下埔沙荒风口地段的综合治理试验结果表明:风口造林要取得成功,除了要采取必要的生物措施,更为重要的是应设置具有一定疏透度的风障以降低风沙危害,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半干旱风沙风蚀区樟子松造林技术王继宏,杨凤英近年来我们在樟子松引种成功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对在半干旱风沙风蚀区,采取抗旱抗风害樟子松造林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逐年提高,1993年全局平均成活率已达92%...  相似文献   

10.
海岸带风口沙地木麻黄无性系造林与根系生长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 2 0 0 0年 5月起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临海风口干旱沙地进行 3年试验研究 ,从 7个参试无性系中选择惠 1#、粤 70 1#、东 980 1#等 3个造林保存率达 6 1 9%~ 6 9 5 %的无性系 ,在此类特殊困难立地防护林植物材料选择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对风口沙地前沿高地和后沿低洼地 2种微地形条件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效果的比较分析 ,后者造林保存率提高约 5 % ,且林木生长较快。 2种微地形条件林木根系生长状况 ,风口前沿高地林木根系分布深、数量多、结构密集、吸收根系网络发达 ,有助于逃避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并揭示根系分布深度、数量、密集程度、网络结构与土壤含水率大体呈负相关的趋势。研究揭示 ,风口干旱沙地造林成活的机制 ,是由于林木形成发达、庞大的根系网络的生理和形态特性 ,以适应干旱生境和保证造林成活。不同造林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 ,丛状、团状等植生组造林方式可提高保存率约 10 % ,在生产实践上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