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不同林下栽培方式对灵芝生长和培养料碳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露天(T1)和遮阴(T2)两种林下栽培灵芝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林下栽培方式对灵芝子实体产量、绝对生物学效率、主要活性成分以及培养料碳素转化的影响,并监测子实体发育阶段CO2排放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T1栽培方式相比,T2栽培方式灵芝的子实体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平均高出36.76%,总三萜酸含量平均高出17.67%,而多糖含量平均低25.30%,并且其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同时,T2处理的灵芝子实体碳素转化率平均高出48.56%,碳素损失率平均高出28.96%,菌渣残留率平均低25.62%。在子实体发育阶段T2栽培方式下CO2平均排放通量平均高出46.23%,与环境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24。  相似文献   

2.
不同基质对食用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粉碎后木薯茎杆和木屑为主要培养基质栽培平菇、榆黄蘑两种食用菌,观察不同配比基质对两种食用菌的发菌天数、菌丝生长速度、产量情况,确定栽培基质最优配方。结果表明,配方中添加30%木薯杆和60%木屑栽培的平菇和榆黄蘑,发菌天数分别为25、27 d,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0.49、0.48 mm/d,总产量分别为1.77、1.51 kg/袋。进一步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配比基质对平菇和榆黄蘑两种食用菌生长特性影响可分为两个成分,其累积贡献分别90.3%、88.0%,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评价模型表明配方3适合于平菇栽培,配方1适合于榆黄蘑栽培。  相似文献   

3.
植物根系对环境的形态适应研究对准确揭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为探索滨海恶劣环境条件下木麻黄林下植被天然更新特征,本研究以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林下野生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高度级木麻黄野生苗根系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和总根尖数,分析林下3种草本植物根系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木麻黄野生苗高度级的增加,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和总根体积显著增长(P<0.05);高度级1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随根系径级的增加显著减少,高度级2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在0~2.0 mm随根系径级的增加而减少,但在>2.0 mm时显著增加(P<0.05);与林下草本植物相比,木麻黄野生苗的根系生长不占优势,其平均根系直径是窃衣和一点红的2~3倍,但是总根尖数最少且显著少于天门冬(P<0.05);此外,在根系径级>1.5 mm时,仅木麻黄有根尖存在,根尖数占总数的0.33%。研究结果为促进林下植被的更新和保持植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辣椒采后灰霉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及生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辣椒采后由灰霉病引起的腐烂损失,从辣椒植株内分离筛选拮抗菌,结果获得6株对辣椒灰霉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其中PL58菌株的抑菌活性最强,在平板上培养3d后抑菌圈直径大于39 mm,培养7 d后对辣椒灰霉病菌的抑制率达55.1%,该菌株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其拮抗作用有一定的广谱性。该菌株的发酵液(1.0×109 cfu/mL)对辣椒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其无菌滤液没有抑制作用。该菌株在辣椒果实上对灰霉病的拮抗效果最高达78%,辣椒果实在25℃下贮藏25 d后该菌株的生防效果仍有37.2%。因此,PL58菌株可以作为一种生防菌应用于辣椒采后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从海南采集的土样中分离鉴定获得1株可抑制椰子茎泻血病菌和杀小菜蛾幼虫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简称Bt)WENCHANG-BT20;经cry基因的鉴定明确了该菌株含有cry1Aa、cry1La、cry1Ai、cry1Ac、cry1Be、cry1Ka、cry1Ia、cry2Ab基因。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晶体蛋白对小菜蛾幼虫的LC50为0.088 μg/mL(95%置信区间为0.046~0.127 μg/mL);该菌株对椰子茎泻血病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培养5 d后,抑菌圈直径为22 mm。  相似文献   

6.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为进一步挖掘蛹虫草资源,基于形态解剖学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将采自云南曲靖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下的野生虫草鉴定为蛹虫草。经分离纯化获得8株蛹虫草野生菌株(编号为QJ1~QJ8),对其菌丝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积累、培养周期和活性物质含量(虫草素、腺苷和粗多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QJ2和QJ3菌株菌丝在PDA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且QJ2菌株在液体培养基的菌丝生物量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6个菌株(QJ1、QJ2、QJ3、QJ4、QJ7和QJ8)成功长出子座,QJ2和QJ7菌株的子座成熟周期较短,分别为48 d和50 d,出草生物学效率分别为48.63%和40.85%,且子座形成率高、整齐均匀、颜色鲜艳、产量高。QJ7和QJ8菌株子实体的虫草素和腺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最高值分别为6.35 mg/g和1.02 mg/g,QJ3和QJ7菌株子实体的粗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分别为100.23 mg/g和73.05 mg/g。QJ7菌株的综合得分高于其他菌株,且活性物质含量分布格局更加均匀,表明该菌株综合性状优良,有望作为栽培菌种进行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生产。研究结果为蛹虫草的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棉菌乐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制的以棉花内生真菌(专利号: 2015107442337)为主的复合微生物菌配方。为明确其对不同发病程度棉田棉花黄萎病的防效、防治用量、使用时间和增产增收效果,采用随水滴灌的方式在新疆和河南11个点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30 d和80 d,“中棉菌乐土”在重病田、中度病田和轻病田对黄萎病的相对防效为34.7%~74.6%;对重病田、中度病田和轻病田的籽棉增产效果为10.8%~13.6%;增加收益3 186~3 634.5元·hm-2。同时,与空白对照相比,该配方处理的棉纤维长度高(1.1±0.4) mm,长度整齐度指数高(0.8±0.2)百分点,断裂比强度高(1.1±0.5) cN·tex-1,马克隆值下降0.5,棉纤维品质明显提升。可见,6月中旬前后将该配方以30 kg·hm-2用量分2次等量随水滴施对棉花黄萎病有较好防效,并有增产提质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前期筛选的14株植物促生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生物测定评价菌株对番茄的促生效果,并对其促生机理进行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促生菌株来自芽胞杆菌科的2个属、9个种。对番茄种子促生特性研究表明,14株芽胞杆菌均能提高种子发芽率,增长率为0.74%~11.85%;其中12株芽胞杆菌能促进胚根生长,增长率为4.03%~65.33%;而8株芽胞杆菌促进胚芽生长,增长率为1.24%~18.17%。对不同芽胞杆菌的促生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芽胞杆菌的6个促生因子(解无机磷、解有机磷、固氮效能、吲哚-3-乙酸含量、植酸酶活性、吡咯喹啉醌浓度)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与活菌数无相关关系(P>0.05),与种子发芽率、胚根长、胚芽长也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种子发芽率与胚根长、胚芽长无相关关系(P>0.05),而胚根和胚芽长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P<0.01)。室内番茄盆栽实验表明,试验的6株芽胞杆菌对番茄幼苗均有促生作用,不同芽胞杆菌对番茄促生特性存在差异,如图瓦永芽胞杆菌FJAT-47648能显著增加根长,提升地上部与地下部干重,而暹罗芽胞杆菌FJAT-47226的促生效果则主要表现在增加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最佳的柴达木野生大肥菇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方法]以柴达木野生大肥菇为供试菌株,以发酵棉籽壳、发酵干牛粪、小麦粒等为主料,轻质碳酸钙等为辅料配置不同配方的各级菌种培养基,研究不同配方的各级菌种培养基对柴达木野生大肥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配方的各级菌种培养基上柴达木野生大肥菇菌丝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的母种培养基为PDA、PT、CDA培养基,其菌丝长势良好,洁白浓密;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的原种、栽培种培养基为麦粒、牛粪和发酵棉籽壳、牛粪及麦草屑2种培养基,菌丝纯白、浓密,发菌率均为100%;各级菌种适宜培养温度为20~25℃。[结论]该试验为进一步人工驯化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灵芝是一类木腐真菌,具有重要的药理价值,灵芝栽培方法研究能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选择一株分离自海南五指山的灵芝进行室内栽培方法研究,并分析其出芝和菌盖形成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子实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灵芝出芝动态具有显著的规律性,随着时间的进行,出芝逐渐减少;而菌盖形成没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此外,室内栽培灵芝出芝率及菌盖形成率较高,但子实体大小相对大田栽培灵芝小,反映了可通过增加栽培原料的营养成分提高灵芝子实体大小,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室内栽培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最适合灵芝菌种复壮的培养基和灵芝菌种的保藏方法,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甘蔗渣提取液作为灵芝菌株复壮的培养基,观察灵芝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下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况,并通过对灵芝菌种酶活力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几种不同保藏方法对灵芝菌种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培养基添加甘蔗渣提取液能更好促进灵芝菌丝生长,添加100 g/L甘蔗渣提取液,赤灵芝GL102、紫灵芝GS63和GS15菌丝生长速率分别提高48%、70%和28%。与PDA保藏和石蜡油保藏培养基相比,甘蔗渣保藏的灵芝菌丝生长快、长势好,脱氢酶活力高。因此,甘蔗渣可用于灵芝菌种的复壮和保藏。  相似文献   

12.
以4年生结果始期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无性系为材料,比较轻度(T1)、中度(T2)和重度修剪(T3)以及不修剪(CK)处理下无患子新梢萌发、生长与开花结实情况。结果表明:修剪强度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无患子无性系的新梢数量、新梢枝长和新梢基径。主成分分析显示,新梢数量(-0.3426)和新梢基径(0.7035)是影响无患子果实产量的主要因素,新梢数量和新梢基径影响了新梢的营养分布。经不同强度修剪后,无患子的新梢总数、开花枝数、开花枝率、结果枝数、结果枝率和果实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T1、T2和T3的无患子无性系平均单株果实产量分别高出CK的4.99倍、7.28倍和1.54倍。可见,修剪可以有效调节无患子新梢的数量和质量并控制新梢营养的分布,对无患子幼林采用中度修剪,可提高无患子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13.
枸树干基腐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12月在海南省儋州市的枸树活立木上发现一种由灵芝属真菌引起的干基腐朽病,从病树上采集新鲜的担子果,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对其进行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该菌为致病菌。采用ITS-SSU-LSU多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 (Fr.) Pa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温度条件为25~32 ℃范围内生长较好,最适温度为28 ℃,适宜生长pH为4~7,最适pH为6,在CA、PDA、PSA培养基上生长状态较好,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控制贵州省独山县茶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本文研究了该区域茶叶斑病的病原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该地区茶叶斑病组织中分离的代表性菌株GZDS2018BXT10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等形态与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一致。对ITS、RBP2TUB、rDNA-LSU核酸或基因进行测序,采用PAUP软件及最大简约法构建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GZDS2018BXT10菌株与高粱附球菌模式菌株CBS179.80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100%。致病性试验表明,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GZDS2018BXT10菌株可通过损伤方式导致茶树叶部产生病斑,符合柯赫氏法则。因此,确认该区域叶斑病病原为高粱附球菌(E. sorghinum)。菌株可在PDA、OA和MEA培养基上生长,GZDS2018BXT10菌株在O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最快,为(0.76±0.01) cm/d,显著高于MEA和PDA培养基(P<0.05),在PDA上最适生长温度为22 ℃,最适pH为6.0。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均可影响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栽培料提高碱性对金针菇菌丝生长、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在栽培料中添加壳灰,研究其对栽培料pH和金针菇菌丝生长、产量、子实体性状、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5%~4.0%壳灰的栽培料可提高栽培料pH以及产量。添加量为1.0%~1.5%壳灰的最佳,灭菌后pH为6.2~6.4,高于对照(pH 5.1);生物学效率为107.6%~113.7%,高于对照(96%),提高了12.4%~18.4%;此外,子实体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提高,且子实体性状、商品率、重金属积累未发生改变。以壳灰为碱化剂,栽培料微碱化栽培金针菇可有效提高产量和营养,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选取相对枯黄率、相对坪用质量、相对地上部分干重、相对根系干重和相对全株干重5个指标对不同地理来源的66份狗牙根材料的耐铝性进行初步评价,从而筛选出不同耐铝型的种质。结果表明:在2500 μmol/L铝浓度处理下,不同狗牙根种质之间的生长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不同指标间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90%~36.56%,其中相对枯黄率变异系数最大(36.56%),而相对坪用质量变异系数最小(19.90%);相对地上部干重与相对全株干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42,相对枯黄率与相对坪用质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31;通过隶属函数法,将66份狗牙根种质分为4级,其中1级为极端耐铝型材料,包含5份材料,占总供试材料的7.57%;2级为较耐铝型材料,包含4份材料,占供试材料的6.06%;3级为中间型材料,包含47份材料,占供试材料的71.21%;4级为铝敏感型材料,包含10份材料,占供试材料的15.15%。通过对66份狗牙根材料耐铝性综合评价,筛选出了5份耐铝的种质,依次是B219、B532、A522、A075和B509。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基质配比下米老排组培苗移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基质配比对组培苗移植效果的影响,以黄心土和泥炭土为基质,按照体积比设置5种基质配比处理,即T1(100%黄心土)、T2(80%黄心土+20%泥炭土)、T3(60%黄心土+40%泥炭土)、T4(40%黄心土+60%泥炭土)和T5(20%黄心土+80%泥炭土),分析不同基质处理对米老排组培苗移植成活率、生长量和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T1和T3处理有利于提高米老排组培苗移植后成活率,移植1个月的苗木成活率以T1最高(83.33%),T3次之(81.11%);随着泥炭土比例的增加,米老排组培苗的株高、叶片数、地径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并在T3时达到峰值,移植6个月的株高、叶数与地径分别为30.93 cm、8.1片和5.04 mm,均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P<0.01),分别是T1的2.11、1.82和1.67倍;6个月的苗木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大小均为:T3>T4>T5>T2>T1,T3的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分别为T1的8.51和5.56倍;T3的苗木质量指数达到了1.13,显著高于T5、T2和T1P<0.05)。60%黄心土+40%泥炭的混合基质是米老排组培苗移植的理想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充分利用油茶资源,以油茶饼粕为试材,通过提取剂筛选和均匀试验设计等优化提取条件,采前1 d喷施粗提液,观察其对火龙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油茶饼粕最佳提取条件为是1 g饼粕15 mL 85%甲醇料液比在75 ℃下超声波辅助提取2 h,提取2次。采前喷施粗提液可显著提高火龙果采收时果皮色泽b *和果实抗坏血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果皮硬度、果肉黏度、TSS(总可溶性固形物)及还原糖含量(P<0.05);采前喷施粗提液显著延缓贮藏期间火龙果果肉黏度的急剧增加(P<0.05),维持果皮亮度L *b *、果肉硬度、TSS及抗坏血酸含量,从而延缓霉烂指数的升高,维持火龙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橡胶树红根病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橡胶树根部病害。为明确我国海南和云南地区橡胶红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原菌在玉米+橡胶根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温度、pH等适应范围广,温度在13~31 ℃,pH在3~1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 ℃,多数菌株最佳pH为7~9,且能利用多种碳氮源;不同的碳源中,果糖、半乳糖、麦芽糖、葡萄糖和甘露糖较适合该菌的生长;在供试氮源中,菌丝在酪氨酸、牛肉浸膏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色氨酸和尿素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慢;光照对病菌有抑制作用,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7 ℃,10 min。不同地区的病原菌株间药剂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戊唑醇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0312 μg/mL,其次为嘧菌酯、十三吗啉、咪鲜胺和腈菌唑,EC50分别为0.5581、0.6759、1.3763和1.5603 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