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给燕麦优化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和高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地区的四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到籽粒完全成熟,β-葡聚糖含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总β-葡聚糖在花后15 d内迅速合成,是β-葡聚糖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之后合成和积累速度减缓,其中可溶性β-葡聚糖在花后10 d内积累速度较快,而后变缓.不同燕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可溶性β-葡聚糖所占比例表现为皮燕麦高于裸燕麦.从燕麦籽粒形成到成熟,不同品种籽粒中葡萄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花后15 d左右达到最大值,葡萄糖含量与β-葡聚糖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葡萄糖含量不是燕麦籽粒中β-葡聚糖合成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给燕麦优化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和高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地区的四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到籽粒完全成熟,哥葡聚糖含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总β-葡聚糖在花后15d内迅速合成,是β-葡聚糖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之后合成和积累速度减缓,其中可溶性β-葡聚糖在花后10d内积累速度较快,而后变缓。不同燕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可溶性β-葡聚糖所占比例表现为皮燕麦高于裸燕麦。从燕麦籽粒形成到成熟,不同品种籽粒中葡萄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花后15d左右达到最大值,葡萄糖含量与β-葡聚糖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葡萄糖含量不是燕麦籽粒中β-葡聚糖合成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燕麦β-葡聚糖的保健作用及影响其积累的因素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燕麦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燕麦β-葡聚糖能预防和治疗由高血脂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降低血脂和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关于燕麦β-葡聚糖在人体内的作用机理,目前虽已有一些假说,但均未取得充分的证据。燕麦β-葡聚糖的含量存在遗传差异,裸燕麦的含量通常高于皮燕麦,不同基因型的裸燕麦,其β-葡聚糖的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因素对燕麦β-葡聚糖含量也有明显影响,氮素供应的增加通常会提高β-葡聚糖含量,但是其他环境因子包括磷、钾等矿质元素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合成及积累的影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谷物β-葡聚糖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在食品等领域广泛应用。如何快速、准确、经济地检测β-葡聚糖含量已成为燕麦、大麦等谷物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谷物β-葡聚糖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法、色谱法、刚果红法、荧光法、粘度法、近红外法等,各方法采用不同的原理,在准确度、检测效率、检测成本等方面均有所差异。其中,酶法测定结果准确度高,已被开发成试剂盒并成为谷物β-葡聚糖的标准检测方。法,但是高纯度酶价格昂贵;近红外法检测简单快捷,可大批量检测样品,甚至可以选用全谷物籽粒进行无损检测,然而该方法在建立时需要大量已知含量的样本确定定量模型。本论文综述了当前谷物β-葡聚糖的检测原理、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和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5.
燕麦β-葡聚糖降血糖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燕麦β-葡聚糖降血糖性能研究进展。首先从食品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和α-淀粉酶活性等方面阐述了燕麦β-葡聚糖降血糖的功效,进而介绍了燕麦β-葡聚糖的结构因素——分子量和含量,以及食品加工过程对其降血糖功效的影响,最后综述了燕麦β-葡聚糖几种可能的降血糖机制,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3年中国燕麦区试品种(系)主要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燕麦的主要营养品质状况,收集2013年中国燕麦13个区试点的292份燕麦样品,测定其粗蛋白、粗脂肪和p-葡聚糖含量,并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燕麦样本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013年参加区试燕麦品种(系)的粗蛋白、粗脂肪、β-葡聚糖平均含量分别为14.07%、5.81%、3.62%;裸燕麦的营养品质优于皮燕麦;华北、西北、西南生态区样品的粗蛋白、粗脂肪、β-葡聚糖平均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华北生态区燕麦样品的营养指标平均值较高;西南生态区样品的粗脂肪平均含量最高,但粗蛋白、β-葡聚糖平均含量最低.不同试点比较,燕麦样品的粗蛋白、粗脂肪、β-葡聚糖平均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宁夏固原(16.44%)、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6.80%)、河北张家口(3.99%);内蒙古乌兰察布试点燕麦样品的综合营养品质较高;大区域种植的品种(系)营养品质较好的分别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燕2009、坝莜12号、冀品1号,山西大同市的白燕11号,宁夏固原市的坝莜12号.  相似文献   

7.
大麦β—葡聚糖酶的研究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存在于大麦糊粉层和质片中的大麦β-葡聚糖酶(1,3-1,4-β-葡聚糖酶)属于诱导酶,种子萌发期间受赤霉酸(GA)诱导而激活。1,3-1,4-β-葡聚糖酶和1,3-β-葡聚糖酶基因是β-葡聚糖酶基因家族中两类,这两类β-葡聚糖酶水解酶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它们与大麦的制啤和抗病密切相关,遗传工程将为大麦的品质改良和选育抗病品种提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应用了目前国际推荐使用的β-葡聚糖测定原理、具体方法,对大麦籽粒及制品的混合β-葡聚糖进行 检测,为我国企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CO39四叶期水稻苗的叶片为材料,提取水稻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获得水稻β-1,3-葡聚糖酶基因(CO39-β-1,3-Glu),经序列测定得知该基因大小为489bp,通过Blastn搜索确定该片段位于水稻10号染色体。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O39-β-1,3-Gill与己知的水稻Gns7和大豆Glycinesoja clone Gs522194a endo-β-1,3-glucanasegene,Glycine soja clone Gs464889-Bendo—β-1,3-glucanase gene三个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51.5%,47.2%和49.1%。CO39-β-1,3-Giu基因是β-1,3-葡聚糖酶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10.
大麦β 葡聚糖的提取及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麦是世界上第四大禾谷类作物,其籽粒中的β-葡聚糖是重要的功效成分之一。本文综述了大麦籽粒β-葡聚糖的特性、含量变化和结构特征、提取方法和工艺,以及在大麦饲料、啤酒麦芽、饮料食品、保健医药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提取条件对裸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裸燕麦β-葡聚糖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产裸燕麦为原料,研究了溶剂、温度、提取时间和β-葡聚糖酶水解等提取条件对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强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会导致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下降,水提取β-葡聚糖的分子量较高.β-葡聚糖的分子量随着提取温度的提高而增加,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不同条件下提取的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分布在340~2 000 kD之间.β-葡聚糖酶水解会使β-葡聚糖分子变小,在几乎完全水解时分子量为2~5 kD.  相似文献   

12.
影响啤酒大麦籽粒品质的环境因素及农艺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是啤酒大麦极其重要的品质指标,也是制约国产啤酒大麦应用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环境因素和农艺措施两方面入手,阐述了它们对大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提出了优质、高产、高效的啤酒大麦栽培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3.
大麦籽粒及制品的混合键β-葡聚糖分析检验程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了目前国际推荐使用的β-葡聚糖测定原理、具体方法,对大麦籽粒及制品的混合β-葡聚糖进行检测。为我国企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因型和环境效应对燕麦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个基因型燕麦在沈阳、彰武、台安3个试验点和引种地坝上地区的β-葡聚糖含量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因素及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对燕麦β-葡聚糖含量有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基因型影响最大。环境因素与品种互作因素的相关分析,AMM I模型中的PCA1的环境指数大体上可理解为是7月的积温,且呈负相关,PCA1与各月的积温和四月的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和其他月的降水量呈正相关;同样,AMM I模型中的PCA2的环境指数大体上可理解为4月、生育期内的平均温度。PCA2与4月、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杏鲍菇β-葡聚糖(PEWP)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以含有不同浓度PEWP的培养液培养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测定其增殖率和迁移率,并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浓度PEWP能促进体外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加速损伤区域上皮细胞的生长,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大麦穗废弃物为原料,通过碱液浸提、胰酶水解和乙醇、硫酸铵、异丙醇的先后沉淀,提取纯化β-葡聚糖。分别以自制β-葡聚糖和进口β-葡聚糖为底物,用β-葡聚糖酶活测定比较法,得出自制β-葡聚糖纯度为77.12%。淀粉碘液显色反应结果表明淀粉含量少,还原糖仅为0.83%,自制糖中蛋白质含量平均占5.91%,β-葡聚糖提取率平均为1.08%,最高达1.44%。  相似文献   

17.
青稞β 葡聚糖含量的基因型差异及优质种质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青稞品质育种提供参考,采用国际通用的混合键β-葡聚糖分析方法测定了195份青稞种质的(1→3),(1→4)-β-葡聚糖含量,结果显示,测定材料的平均β-葡聚糖含量为5.10%,变化范围为3.03%~7.16%;有21份材料的含量高于6%,1 5份材料低于4%,可分别用于食用、饲用和酿造用品种的育种.青海省18个育成品种(系)的β-葡聚糖含量变化范围为3.68%~6.48%,昆仑2号和昆仑10号β-葡聚糖含量分别高达6.23%和6.49%,05-鉴12和09-鉴16的β-葡聚糖含量最低,分别为3.77%和3.68%.不同棱形、粒色和粒重的种质之间β-葡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邵红涛  许艳丽 《大豆科学》2006,25(4):429-433
通过室内试验与温室试验研究了具有生防能力的木霉菌株Trichoderma MM35所分泌的胞外水解酶在拮抗大豆根腐病病原菌(F.oxysporum、R.solani)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以病原菌F.oxysporum烘干的菌丝体作唯一碳源,可以诱导Trichoderma MM35分泌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β-1,3-葡聚糖酶高水平诱导表达在前,几丁质酶诱导表达在后。土壤中接种Trichoderma MM35、F.oxysporum和R.solani之后都能够检测到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向有病原菌F.oxysporum的土壤中接种Trichoderma MM35,土壤中几丁质酶活性能够显著升高。向有病原菌R.solani的土壤中接种Trichoderma MM35,土壤中的几丁质酶、G-1,3-葡聚糖酶活性都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9.
苯并噻二唑诱发水稻对稻瘟病抗性中防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分析了苯并噻二唑(BTH)诱导水稻对稻瘟病抗性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酶等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BTH诱导处理亲和性水稻品种第3叶后提高了处理叶及其上位第4叶中CAD、LOX和β-1,3-葡聚糖酶等的活性;经BTH处理的幼苗接种稻瘟菌后,处理叶和其上位叶中CAD、POD、LOX和β-1,3-葡聚糖酶等活性快速增加,且增长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几丁酶活性在受稻瘟菌侵染后升高,但BTH诱导处理并不能促进其增加;PAL活性在BTH处理及稻瘟菌接种后均无明显变化。这些结果说明,BTH处理能诱导CAD、POD、LOX和β-1,3-葡聚糖酶等活性的增加,而且这些酶活性的升高可能与BTH诱发系统获得抗性的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20.
19个水稻(OryzasativaL.)品种和8个稻瘟菌生理小种,或它们菌丝代谢产物(RBHM)组成的亲和与非亲和组合,及一些品种和稻瘟菌生理小种间交叉组合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非亲和组合中的水稻品种都有超氧(O2-)产率的诱导升高。毛地黄皂苷诱导O2-产率增高同时,也使稻苗对原亲和病原表现出抗性。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DDTC)对超氧歧化酶(SOD)活性近乎完全抑制时,能使O2-产率猛增;N-乙烯马来酰亚胺(NEM)近乎完全清除O2-时,也可增加SOD活性。放线菌素D和环己亚胺处理后能抑制SOD活性,而使O2-产率明显增高。除了抗病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诱导比感病时增长较强或较早外,无论用RBHM也好,毛地黄皂苷、DDTC、NEM也好,PAL活性都会增加。但它们都不能诱导几丁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升高。这样,PAL活性的诱导似乎并不是水稻对病原攻击一种特异的反应。几丁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诱导升高未必与O2-产率相关,而且诱导它们表达的信号传导与PAL也可能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