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紧凑型杂交玉米掖单2号、掖单4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各个品种与平展型(普通型)杂交玉米中单2号进行了春播试验研究,经综合分析和比较,以紧凑型杂交玉米的生物学特性的主要农艺性状优于平展型,紧凑型中掖单13号最佳;掖单13号、掖单4号、掖单12号增产极显著;掖单13号适于榕江栽培.  相似文献   

2.
莱州市的紧凑型玉米育种始于 20世纪 70年代末,原莱州市玉米研究所(现莱州市农科院)利用美国材料选育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掖 107,育成了紧凑型玉米单交种掖单 2号,打破了全国种植平展型玉米的格局.继掖单 2号之后,莱州市又利用自育的 8112、 478自交系,先后育成了掖单 4号、掖单 12号、掖单 13号、掖单 22号、西玉 3号等紧凑型玉米单交种,在全国广大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到 90年代中期,掖单系列、西玉系列玉米单交种约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 1/3,处于全国玉米种植品种的主导地位.莱州市由此成为紧凑型玉米种的发源地,为全国的玉米增产增收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1 材料方法试验地点在怀柔七道河乡,选用紧凑型玉米掖单13号和平展型玉米京杂6号的亲本组合(以下简称掖单13号和京杂6号)作为试验材料。掖单13号在5月12日播种,6月12日定苗,母本留苗密度为5500株/亩。京杂6号在5月1日播种,5月16日定苗,母本留苗密度为4500株/亩。两品种各占地40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果穗维管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启平  董树亭  高荣岐 《作物学报》2007,33(7):1187-1196
选用不同株型和穗型的3个玉米高产杂交种掖单4号、掖单13和沈单7号,利用植物显微技术与生理生化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品种间果穗维管束发育的差异及对种植密度的响应,激素对维管束发育的调控。结果表明,在穗柄(轴)大维管束数、总维管束数、单个大维管束的平均面积、大维管束总面积、维管束总面积上,大穗型品种掖单13和沈单7号显著优于小穗型品种掖单4号;在维管束密度及维管束相对面积上,则紧凑型品种掖单4号和掖单13大于平展型品种沈单7号;密度对果穗维管束的数目、面积及穗粒库容影响显著,不同类型品种间对密度的反应有差异;促进类生长调节剂GA3和6-BA处理能显著增加穗柄内大维管束的数目和面积,显著增加籽粒体积,提高单粒胚乳细胞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掖单2号是山东省莱州市玉米研究所育成的紧凑型玉米单交种,目前推广2200多万亩,遍及全国夏播玉米区及部分春播玉米区。我市从1989年开始搞掖单2号制种,大部分是反交制种。两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反交掖单2号制种同平展型玉米制种相比有以下特点: 1.反交掖单2号的母本是黄早4,黄早4本身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单株生产力较低,适合密植,一般比平展型玉米制种亩增加1000~2000株。  相似文献   

6.
玉米不同穗型品种粒、叶内源生理特性的群体调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50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划分,通过密度调控,对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粒、叶内源生理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试验结果如下:各穗型玉米品种同一生育时期相比较,叶片的功能强弱依次为紧凑大穗型品种掖单13、紧凑小穗型品种掖单4号、平展大穗型品种沈单7号.密度对不同穗型玉米品种叶片生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贮藏的品种有反交掖单2号、正交掖单2号、中单2号、丹玉13号、赤单72号等,都是1991年生产的。 1.2 方法:国家规定,种子在库内堆放,分“非”字  相似文献   

8.
推广应用玉米优良杂交种是获得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特别是紧凑型品种掖单13号增产显著,深受农户的欢迎。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用种,提高杂交种子繁殖系数,增加制种效益,我们对掖单13号进行了高产制种技术模式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不同玉米品种耗水特性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结果表明:分4个生育时期研究,在中度水分胁迫下,12个品种以生物学产量计算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正常适宜供水条件.12个品种在耗水量、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郑单958、掖单13、陕单911这3个品种属于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耗水型品种;中单2号属于高水分利用效率、中产、中等耗水型品种;农大60、陕单902属于高水分利用效率、中产、节水型品种;户单1号、掖单19、沈单10号这3个品种属于中等水分利用效率,生物产量表现一般、节水型品种;户单4号、陕单9号和丹玉13这3个品种属于低水分利用效率、生物学产量较低、节水型品种.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种子耐贮性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为1997年丰乐种业基地生产的丹玉13、掖单2号玉米种子.1998年3月测得发芽率分别为90%、96%.将丹玉13水分调至10.7%、13.0%,把掖单2号水分调至10.5%、12.8%,分别用布袋、编织袋、双层袋(内袋为聚乙烯袋,外袋为编织袋,贮藏在常温库和低温库(T=0~10℃,RH=65%)中.试验于1998年4月开始,计划进行3a,1999~2000年每年4月把样品取出分成两份,一份用于测水分,另一份在常温下放置7d后测发芽率.水分测定采用GB/T 3543.6-1995中130~133℃烘1h的高温烘干法,发芽率测定采用20~30℃变温、纸间发芽,4d初次计数,7d末次计数.  相似文献   

11.
玉米生殖生长期根系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于孕穗期、灌浆期和籽粒成熟期测定了田间生长玉米的第6,7,8和9层次生根中的16种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玉米同一品种不同层次的次生根中各氨基酸含量差异达极显著,不同品种相同层次的次生根中各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所测的不同类型根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在各层次生根中的顺序为:第9层次生根>第8层次生根>第6层次生根>第7层次生根。在所测根系的16种游离氨基酸中,谷氨酸(Glu),脯氨酸(Pro),丙氨酸(Ala)和天冬氨酸(Asp)含量高,占总量的50%以上;赖氨酸(Lys)和甲硫氨酸(Met)含量低。  相似文献   

12.
探讨秧盘铺垫麻育秧膜对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以常规稻‘湘晚籼13’和杂交稻‘Y两优’1号为材料,研究了麻育秧膜的应用对水稻秧苗地上部生长发育和根系呼吸酶活性带来的变化。研究表明,与无膜对照处理相比,秧盘铺垫麻育秧膜处理的秧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硝态氮含量,伤流强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铺膜处理秧苗根系的整体呼吸代谢水平显著上升,乙醇脱氢酶(A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和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湘晚籼13号’秧苗各项生理指标和‘Y两优1号’的品种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秧盘铺垫麻育秧膜对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镉胁迫对矮生四季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溶液对四季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d2+浓度较低时,Cd2+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毒害作用较小,一定浓度范围内(0.05~0.5mg/L)还有促生作用,高浓度Cd2+(5~100mg/L)能严重抑制四季豆幼苗根及下胚轴的生长;Cd2+胁迫对四季豆幼苗体内过氧化物酶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存在低浓度激活和高浓度抑制的效应,且同一浓度的Cd2+对四季豆幼苗POD、CAT活性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根系大于下胚轴,Cd2+浓度>0.5mg/L时,根系SOD活性大于下胚轴中的活性;Cd2+胁迫下,四季豆下胚轴和根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且根部含量大于下胚轴的量。  相似文献   

14.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seeds we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exposure to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imbibition temperature regimes on plumule and radicle axes behaviour of seed after treatment. Treatments included soaking in distilled water, 4.5 % NaCl or 4.5 % KCl for 3 days at three ascending or descending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11 to 21 °C. Root growth was enhanced by descending temperatures (21, 16 and 11 °C) over the 3‐day period, whereas ascending temperatures (11, 16 and 21 °C) increased growth differences between shoots and roots. Shoot–root growth was affected by imbibition temperature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germination. However, seed soaking treatments in NaCl or KCl did not improve root or shoot growth, but did improve germination rates.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基础上,从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角度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三十年间玉米杂交种种性提高的自然现象,明确了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以产量行为与抗斑一倒行为的持续改良为基本途径演进。极端杂交种株粒重提高了48.4%,叶斑指数与倒折率分别下降了4.3与1.2个百分点。演进过程界定为四个演化阶段:Ⅰ.六十年代,以新单1、白单4为代表;Ⅱ.七十年代前期,以群单105、丹玉6为代表;Ⅲ.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郑单2、博单1为代表;Ⅳ.八十年代前期至九十年代初,以烟单14和掖单2为代表。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遵循“多元动态代谢结群,系统吐纳循序渐进”的生物进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生态因素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播期、覆膜调控,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试验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光合面积与根系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光合面积和开花期根系数量与产量都达极显著正相关;相同播期条件下,开花期掖单13光合面积和开花期根系数量大于登海1号。适宜生态条件下,穗粒性状变异系数小,果穗发育整齐一致。掖单13穗长较大,易于形成大果穗,高产潜力大,但高温弱光条件下,穗粒性状变异系数大,果穗发育不整齐。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更优质的柴胡品种资源,本文以‘川北柴2 号’(Bupleurum chinense)和农家栽培竹叶柴(Bupleurum marginatum)2 种柴胡为试材,对其发芽率、生长发育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北柴2 号’植株的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农家栽培竹叶柴,且随着种子储存时间的增长,2 种柴胡种子均保持先不变后降低的趋势。在不同生长期,‘川北柴2 号’遗传参数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较小,植株整齐一致,个体差异小,遗传性状优良稳定。‘川北柴2 号’植株的根产量和种子产量均优于农家栽培竹叶柴,且其药材性状与质量较为均一。综合而言,‘川北柴2 号’植株的植物学、遗传学及生药学性状优于农家栽培竹叶柴,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组合下春夏玉米套作的氮素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玉米早熟品种鲁原单14、中熟品种掖单22和晚熟品种掖单13,以单作为对照,研究了品种对套作和单作条件下春、夏玉米氮素利用特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和套作条件下,春玉米生长期的延长有利于其吸氮量的增加,但不利于夏玉米的氮素利用。套作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高于单作,但氮素利用效率介于单作春玉米和单作夏玉米之间。当春玉米对氮素的竞争能力适中,夏玉米竞争能力强时,更利于套作体系氮素优势的充分发挥。与早熟、中熟、晚熟春玉米套作组合的氮吸收土地当量比平均分别为2.46、1.63和2.04;生物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平均分别为1.91、1.603和1.78。但从全年氮素利用和生物产量看,较好的套作组合是掖单13/掖单22、掖单13/掖单13和鲁原单14/掖单13。与单作相比,春夏玉米套作显著提高了全年氮素生产力和生物产量,合理的品种选择有利于套作条件下玉米高产优质潜力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硅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硅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Si浓度从1.0 mmol/L到2.5 mmol/L范围内, Si能提高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活性, 促进呼吸代谢, 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增加单株鲜重. 在幼苗生长阶段, Si能增加叶绿素含量, 提高光合强度, 增强根系活力和硝酸还原酶活力, 降低蒸腾强度, 提高蒸腾比率、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