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辽宁冰砬山不同年龄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冰砬山4个年龄阶段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154.04t· hm-2· a-1、179.29t· hm-2· a-1、229.40t·hm-2· a-1和254.78t· hm-2· a-1,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比例达94%以上.不同年龄阶段的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均较高,并随着林龄的增大而下降,幼龄林乔木层的生产力可高达16.71t· hm-2· a-1,比成熟林的生产力高出近1倍.在所有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的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叶(46%)>树干(39%)>根(10%)>枝(5%).  相似文献   

2.
铁尾矿区沙棘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在铁尾矿区的生长状况和生长适宜性,采用样方收获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唐山迁安铁尾矿坝上营造的沙棘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林分总生物量为 13.442 t·hm-2,各器官生物量的大小为:枝(37.34%)>茎(35.17%)>根(20.45%)>叶(7.04%);对沙棘生长模型进行了探讨,确定了其生长模型,且相关性显著;对沙棘解析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分析表明,除了叶的生物量与地径、树高、冠幅的相关关系不明显外,与其他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均表现为显著;沙棘林分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地径3~6 cm的植株,占林地总生物量的69.88%;单株根和叶的生物量所占比例随着地径的增大逐渐减小,而茎和枝的生物量所占比例随着地径的增大逐渐增加;沙棘林的初级生产力为1.493 t·hm-1·a-1.沙棘在铁尾矿区生长良好,适合用于铁尾矿的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3.
不同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别对永安市巨尾桉、巨桉和尾巨桉3种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桉树的林木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3年生巨尾桉(1 483株.hm-2)和4年生巨尾桉(1 319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40.79和55.33 t.hm-2;3年生巨桉(1 165株.hm-2)和6年生巨桉(1 889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36.48和62.14 t.hm-2;4年生尾巨桉(1 517株.hm-2)和7年生尾巨桉(1 106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0.80和112.80 t.hm-2.3和4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年均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77.13%和78.46%,6和3年生巨桉人工林年均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58.75%和68.97%,4和7年生尾巨桉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100.40%和91.4%.  相似文献   

4.
秃杉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及其随林分年龄(8、14和28年生)增长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平均木和各器官(除树叶和枯枝外)生物量随林分年龄增加而增加,平均木和林分以14~28年生的增加量最大。林木各器官比例与林分年龄相关,林分年龄增加,干材和干皮生物量组成比例随之增加,而树叶和活枝则呈下降趋势。8和14年生各器官所占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干>枝>叶或根>皮,28年生则为:干>根>枝>皮>叶。林分生物量随林分年龄的增大而逐渐积累,8、14和28年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60.17、112.98和247.61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26.92、60.27和155.72t·hm-2,林分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7.52、8.07和8.84t·hm-2·a-1,林下植被生物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不同枝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永安市巨尾桉、巨桉和尾巨桉3种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桉树的林木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3年生巨尾桉(1 483株.hm-2)和4年生巨尾桉(1 319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40.79和55.33 t.hm-2;3年生巨桉(1 165株.hm-2)和6年生巨桉(1 889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36.48和62.14 t.hm-2;4年生尾巨桉(1 517株.hm-2)和7年生尾巨桉(1 106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0.80和112.80 t.hm-2.3和4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年均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77.13%和78.46%,6和3年生巨桉人工林年均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58.75%和68.97%,4和7年生尾巨桉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100.40%和91.4%.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不同结构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中龄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特征,建立了单株总生物量和干、枝、叶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①草类+落叶松林和杜香Ledum palustre+落叶松林生产力、总生物量及其枝和叶生物量比例均为前者高。总生物量中树干生物量比例为后者高。密度为1 000~3 000株.hm-2,草类+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生物量及生产力最高分别达55.82 t.hm-2,0.99 t.hm-2.a-1和50.36 t.hm-2,0.83 t.hm-2.a-1。干、枝、叶生物量比例最低分别为79.6%,14.6%,4.8%和83.4%,8.8%,3.6%。②随密度增加,草类+落叶松林生产力、总生物量及其枝、叶生物量比例均增加,而干生物量比例减小。③随树种组成中落叶松成数的增加,林分生产力、总生物量及其干生物量比例呈增加趋势,而枝、叶生物量比例减小。表5参19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关帝山林区的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林、杨树林、灌木林、灌草丛等6类典型植被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样方收获法,对6种典型植被生物量及其生产力分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6个典型植被类型生物量不同,依次为油松林(158.63t·hm-2)、华北落叶松林(144.72t·hm-2)、杨树林(121.30t·hm-2)、白桦林(99.25t·hm-2),灌木林(26.33t·hm-2),灌草丛(3.27t·hm-2)。(2)各森林植被生物量分配模式不同,生物量分配模式表现为干根枝叶,只有华北落叶松表现为树枝大于树根。阔叶林树根生物量大于针叶林树根生物量,但叶生物量小于针叶树种。(3)各森林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凋落物层生物量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优势树种在生物量分配方面占主导地位。(4)杨树林生产力最高。针叶林的生物量虽高,但是生产力相对比较低。(5)关帝山林区植被具有强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8.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土柱取样法对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4种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差异明显,锐齿栎林细根生物量最高(4.657 t·hm-2)、其次为短柄袍林(4.450t·hm-2)、栓皮栎林(4.421 t·hm-2)和茅栗林(4.351 t·hm-2).从不同土壤层次中细根所占的比例看,栎类群落细根总生物量的60%左右分布在0~10 cm土层,85%以上分布在0~2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分析0~x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回归分析表明负指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树种在不同恢复模式下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差异,进而评价该地区树种的混交效益.以元谋干热河谷9年生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和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为研究对象,对印楝纯林、大叶相思纯林及印楝与大叶相思混交林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混交林内印楝单株生物量(5.713 kg·株-1)比纯林印楝(4.898 kg·株-1)高16.6%;大叶相思(14.943 kg·株-1)比纯林大叶相思(17.377 kg· 株-1)低14.0%,但差异均未达到95%显著水平(P>0.05).混交林林分生物量(16.525 t·hm-2)介于印楝纯林(7.837 t·hm-2)和大叶相思纯林(27.802 t·hm-2)之间.②在纯林和混交林恢复模式下,印楝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分别为干>根>枝>皮>叶和干>枝>根>叶>皮;大叶相思分别为枝>干>根>叶>皮和干>枝>根>叶>皮.混交林印楝根冠比(0.280)较纯林(0.400)小(P<0.05),而混交林大叶相思(0.163)较纯林(0.132)大(P>0.05).(③印楝和大叶相思各器官之间及其与测树因子(D或D2H)均呈异速生长关系,不同恢复模式下印楝和大叶相思各器官之间异速生长速率差异较小,印楝表现现为枝>叶/干>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而大叶相思为枝>干/根>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干热河谷印楝和大叶相思混交种植9a后,提高了印楝生物量,而大叶相思生物量有所下降,不同恢复模式下同一树种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2种杉木人工林密度与立木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福州白沙国有林场和南屿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立地条件相似、林分密度分别为1 300-1 500和2 200-2 400株.hm-2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样地,选取样木进行分层取样测定不同器官生物量,分析林分密度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总的生物量为251.33 t.hm-2,高于低密度林分的生物量,其中树干的生物量最大,为154.46 t.hm-2,占总量的61.87%,超过低密度林分的26%;其次是根的生物量,为57.52t.hm-2,占总量的22.85%,超过低密度林分的22%;枝的生物量最低,为19.80 t.hm-2,仅占总量的7.62%;而叶的生物量最低,为19.55 t.hm-2,仅占总量的7.66%,高于低密度林分的38%,林分各组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干>根>枝>叶。  相似文献   

11.
猴欢喜与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猴欢喜和杉木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测定,进行猴欢喜和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猴欢喜人工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均低于杉木林,28年生猴欢喜人工林蓄积量为262.93 m3.hm-2,比杉木林低33.25%;但猴欢喜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是杉木林的1.39倍,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均表现为:干>根>枝>叶,但杉木林干所占比例高于猴欢喜,林分生物量在各层次的分配比例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猴欢喜林分年均净生产量是杉木林的1.31倍,说明猴欢喜人工林叶净同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广州城市林带森林群落的生物化学吸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地计量、评估城市森林的生态效应,采用群落生态学和植物化学监测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城市典型林带森林群落地上年增生物量及吸储C、N、S、Pb、Cd、Cu、Hg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6年生林带森林群落地上生物固碳量平均达39.6t.hm-2,年均生物量增加13.7t.hm-2、年净吸储CO223.5t.hm-2;群落地上生物吸储氮、硫的质量分别达到299.1、63.9kg.hm-2,高出3年生林分的11.8倍以上;换算成地上生物年均吸储NO2、SO2质量分别为162.3、20.3kg.hm-2,分别是3年生林分的5.3、5.5倍;群落对痕量元素Pb、Cd、Cu、Hg的吸储效应同样是6年生林分较高。6年生林带森林群落地上树干中有机C、Cu、Pb、Cd的储量分布占器官总储量的37.0%以上,C接近60%。同时,枝中C、Cu、Cd元素的质量储量较叶高,而群落的叶中N、S、Hg的质量储量显著高出树干、树枝,占地上器官总储量的44%以上,表明6年生林带森林群落叶体吸储这3种元素的单位含量较高,即这些元素向叶体的生理迁移积累速率较高。城市林带森林群落的吸储效应可有效地减少这些元素可能随地表径流输出至生活环境的危害,缓解在土壤中长期积累而构成的污染负荷,对于城市环境区域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显示,柑橘各器官的相关性较好,树干、树叶、果实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0,树高和基径的相关系数为0.89;柑橘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222.80 t.hm-2,其中,土壤(0-100 cm)碳密度为200.21 t.hm-2,占总有机碳密度的89.86%,果树碳密度为22.58 t.hm-2,占10.14%;1978-2007年,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从3.16×106t增加到37.97×106t,年均增加1.20×106t,表现为碳汇;在第4-6次(1993-2003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间,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占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比重都高于2.43%;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由闽东南向闽西北递增的规律,9个设区市的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出不同的消长规律,三明市、南平市、漳州市3个地区平均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占全省的63.43%.  相似文献   

14.
香叶树人工林生长及生物生产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28年生香叶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28年生香叶树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分别为16.9m、17.8cm和421.484m3.hm-2,林分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则分别达310.58和303.67t.hm-2,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63.47%)>根(17.86%)>枝(14.41%)>叶(4.25%);活枝和叶主要分布在12m以上;与杉木相比,香叶树与同龄杉木生长过程有所不同,前期生长较慢,中期变化强烈,后期较为平稳,成熟龄较长.  相似文献   

15.
黑木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8年生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木相思人工林生物量为108.47 t.hm-2,其中乔木层占总生物量的85.85%、灌木层占7.26%、枯枝落叶层占4.47%、草本层占2.42%。黑木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143.06 t.hm-2,其中乔木层为46.33 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32.39%;灌草层为4.78 t.hm-2,占3.34%;凋落物层为2.26 t.hm-2,占1.58%;林地土壤(0~60 cm)为89.69 t.hm-2,占62.24%。黑木相思人工林乔木层年净生物量增长量为17.02 t.hm-2.a-1,年净固碳量为8.45 t.hm-2.a-1,折合成CO2为30.98 t.hm-2.a-1。  相似文献   

16.
根据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4.5 a的定位观测材料,对1.5~4.5 a生厚荚相思人 工林的 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树叶和活枝外,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 物量均随林 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大。1.5、2.5、3.5、4.5 a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0.64、28. 70、42.15、 75.45t·hm -2 ,林分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7.951、16.357、17.145、21.554t·hm -2 ·a -1 ,林下 植被生物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林龄增加,干材、干皮和枯枝的组成比例增加,树叶 、活枝、粗根 和细根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水平对丘北辣椒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丘北辣椒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辣椒株高、分枝数、茎叶重、根重和根冠比等农艺性状指标均随之增加。N 180 kg.hm-2处理时,辣椒的株高和分杈数最高。(2)辣椒生物量和产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N 240 kg.hm-2处理时,生物量达到最高,为3 679.6kg.hm-2;N180 kg.hm-2处理时,产量和产值达到最高,分别为3 718.8 kg.hm-2和20 553.4元.hm-2。(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辣椒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硝酸盐积累量升高。综合考虑丘北辣椒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丘北辣椒最佳施氮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位于重庆铁山坪的46年生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生物量结构与分布特征及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的初级生产力为8.34 t/(hm2.a),生物量为146.08 t/hm2,其中各层次的生物量分配顺序为:乔木层(87.43%)>枯枝落叶层(5.65%)>下木层(5.46%)>草本层(1.46%)。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27.72 t/hm2,其中各器官生物量比例的顺序是:树干(72.82%)>树枝(11.19%)>树根(9.27%)>树皮(4.43%)>针叶(2.29%)。在林分的各器官生物量的垂直结构方面,10 m以下树干生物量占其总量的81.13%;树枝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2~16 m,占其总量的82.25%;针叶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2~18 m,其中1年生针叶占其总量的93.25%;根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距地表深40 cm的土层内,占其总量的76.45%。当前,该林分生产力低,群落结构不合理,应对该种类型的森林群落进行林相改造,调整乔木层产量结构,以提高群落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积累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秃杉人工林尤其是大径级用材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广西南丹县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特征。  结果  (1)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9、17、25、37 年生的秃杉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6.77、157.06、200.82、304.88 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35.84、90.10、126.16、212.71 t/hm2,树枝生物量分别为16.35、28.68、30.60、30.01 t/hm2,树根生物量分别为11.26、21.22、24.16、39.92 t/hm2,树叶生物量分别为9.95、10.32、11.72、9.88 t/hm2,干皮生物量分别为3.38、6.74、8.17、12.36 t/hm2。(2)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1.54、3.38、5.15、5.80 t/hm2,其中灌木层生物量分别占59.09%、69.53%、73.26%、73.45%,草本层占40.91%、30.47%、26.74%、26.55%。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2.23、4.73、7.04、10.67 t/hm2,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大。(3)各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依次为8.53、9.24、8.03、8.24 t/(hm2·a),其中干材净生产力组成比例(46.66% ~ 69.78%)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和树枝的组成比例(3.28% ~ 4.46%和9.83% ~ 21.34%)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结论  (1)秃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积累,其中干材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树枝和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下降,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波动较小。(2)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相比,秃杉人工林具有速生期长和衰退晚的优点,生物生产力较高。研究结果为桂西北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以探讨森林凋落物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通过对凋落物的化学分析发现,4种氮沉降[(N0)0、(N1)60、(N2)120、(N3)240 kg.hm-2.a-1]处理下5种大量元素的年平均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N>Ca>K>Mg>P。相对于N0,N1、N2、N3处理增加了落叶中N、K、Mg的含量,其中使N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3.85%、7.69%、28.30%;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Ca含量。经N0、N1、N2、N3处理,凋落物中N的年归还量分别为6.93、7.74、8.70、8.50 kg.hm-2;P为0.63、0.70、0.70、0.60 kg.hm-2;K为3.67、4.29、4.50、4.11 kg.hm-2;Ca为4.72、5.09、5.06、4.47kg.hm-2;Mg为2.14、2.63、2.35、2.05 kg.hm-2。N1、N2处理提高了凋落物中5种元素的年归还量,而N3处理则降低P、Ca、Mg的年归还量。各大量元素归还量在1 a中均出现2个高峰期,其中第1次峰值出现在4月份,第2次峰值出现在6月或7月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