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创作于1924—1926年的散文诗集《野草》一向被认为是鲁迅心理的真实写照,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诸多关注。《野草》中的散文诗《这样的战士》,以其明确的斗争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样的战士》一文反映了鲁迅的孤独、无望和"痛打落水狗"的决绝,表现出鲁迅顽强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3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方式和成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事新编》是鲁迅分别在寓居上海前后两个时期完成的作品,后期作品在叙事风格和审美效果上与前期作品《补天》、《铸剑》、《奔月》有着明显不同,这和鲁迅身处上海的租界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晶,特别是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中外学者在将鲁迅与俄罗斯作家进行比较时议论最多的是鲁迅与契诃夫的相似。两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和《第六病室》十分具有相通之处,而正是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和主体意识的不同又造成了鲁迅笔下“狂人”形象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正《伤逝》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并且它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关于青年男女恋爱和婚姻题材的作品。当时的五四新青年追求的是自由恋爱,他们反对包办婚姻,他们是这一理想的忠实拥护者,而这也是当时的热门话题。一般来说作者往往会写完美的结局,从而代表他们的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鲁迅的散文《影的告别》(选自《野草》)与梵高的《向日葵》为主要分析对象,并结合其相关作品对鲁迅和梵高两位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的态度和心境进行剖析,并寻求两者在艺术中的精神相遇。  相似文献   

6.
郝晨阳 《草原》2007,(4):95-96
鲁迅与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坛两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为现代文坛塑造了众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群像。家庭寡妇形象群,是鲁迅与张爱玲共同涉及的一个形象群,两位作家都是从封建宗法大家庭走出来,在成长的环境中,在与周围形形色色具有悲惨命运的寡妇接触中,寡妇的凄苦无奈的生活境遇,对他们后来的生活与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鲁迅写于1920年6月的《明天》,是他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是鲁迅创作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也被称为现代中国新文学第一篇杰作。《狂人日记》展现了对于旧制度吃人本质的深沉的忧愤,将不满直接抛向了整个封建旧制度,这里面充满了呼喊,反抗与斗争。  相似文献   

8.
中国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实现了民族文化模式和深层心理结构的巨大变迁。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在确定自己启蒙者位置的时候,内心是复杂的。《野草》是鲁迅先生心理世界发生重大震荡的产物,他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了自己心灵探索的曲折历程,文章运用了模糊性的手法,使《野草》具有了浓郁的诗歌韵味。这种模糊性的表达,作者不仅表现在意象上,还表现在语句上,使作品呈现出诡谲、朦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是鲁迅创作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也被称为现代中国新文学第一篇杰作.《狂人日记》展现了对于旧制度吃人本质的深沉的忧愤,将不满直接抛向了整个封建旧制度,这里面充满了呼喊,反抗与斗争。  相似文献   

10.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渔夫和鱼的冒险故事,在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笔下演绎出了不一样的生命的浓墨色彩。这其中,有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也有对现实无奈的呐喊,更有对自己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本文主要分析作品蕴含的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11.
《野草·希望》表现了鲁迅在希望中感到绝望、又于绝望中怀着希望的矛盾心理,体现了他关于希望与绝望的辩证思考.他否定了自欺的希望,也否定了颓败的绝望,指出了希望与绝望的虚妄性.鲁迅在《希望》中虽然没有勾画出希望的蓝图,也没有指出希望究竟在何方,但他不断地警醒青年们切不可消沉,不可一味地绝望,亦不可盲目地希冀,要与“暗夜”进行最后的搏斗.只有大家都觉醒了,才能去寻找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摩罗诗力说》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诗学实质性的起点,在这篇文献里,鲁迅对诗歌的起源、社会功能及审美特征等重要文艺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他阐述的诗歌精神对于当代诗坛仍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史学研究者,对于人名、地名既要尊重当时的名称,也应说明以后演变过程,才能让后人了解古今实情,才不会给人造成错觉,《辞海》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鲁迅先生是笔名,他始终不渝用笔名;再如地名"北京"与"北平",在查《辞海》时,它注明分时代阶段如何称谓,避免造成一些混乱。贺子固氏生卒年代为1906—1983年,而1993年出版的《中国峰业简史》一书附名人录中贺氏的内容,并未注明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极易引起误解。实际上,为了医治国民精神中自欺欺人,唯我独尊之类的顽疾,鲁迅采取了矫枉过正的文化策略,这便是鲁迅式的疗效思维方式。从这里我们才能解读鲁迅的偏激、体味鲁迅深沉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刘颖 《山东饲料》2013,(36):212
鲁迅作为伟大的革命导师,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他对国民性精神无情的揭露与批判,极大地触痛了社会的神经,《阿Q正传》则是揭露这"愚弱的国民"的众生相的锐利篇章。阿Q不仅仅是一个人,他实质上是一种愚昧落后、麻木不仁又自高自大、自欺欺人,不愿面对现实的精神胜利法。即使阿Q不戴着那顶破毡帽、不是一个农民,只要他保持着"光荣的无往不胜的精神胜利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民间文艺大概有这些方面的关系:一、鲁迅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在文艺创作之中的才能,民间文艺的成就被他高度评价了。二、鲁迅提倡文艺大众化,号召作家都向民间文艺学习。三、鲁迅对文艺起源问题的一直探索着。四、鲁迅提出了艺术对立的“两种文化”思想。五、鲁迅对民间文艺鉴别、搜集、整理工作的实践与理论。六、鲁迅对民间文艺有着的特殊的贡献。以下我们就来谈一谈鲁迅与民间文艺的一些渊源。  相似文献   

17.
咸亨资本入主绍兴鸭业。提起咸亨集团,大家一定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中的咸亨酒店,近年来.咸亨集团因其投资开发咸亨酒店而闻名,就是这样一家集餐饮、旅游、食品加工为一体的企业,却开始把投资的眼光从服务行业转移到了传统的农业项目中来,频繁投  相似文献   

18.
对长期留学日本并深受日本文化浸润的鲁迅先生来说,留日时期称得上是其语言风格的形成时期。鲁迅对日语有怎样的认识,日语对其语言又有哪些影响,通过考察鲁迅作品,对其中的“日语借词”进行分类解析。其作品中的“日语借词”一类是直接借用日语固有式的表达;另一类是音译或意译创造的汉字式词语。这些日语借词以各种形态渗入鲁迅作品的词汇、语法和修辞当中,不仅大大丰富了鲁迅文学语言的词汇量和表达手法,对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忽视与回避的思想文化遗产,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他的文字以及在他的文字中蕴藏着的无限充实的思想使其作品长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并且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会有最真实的情感的流露与体现。虽然鲁迅本人曾出面证明小说等内容与本人无关,但通过对鲁迅的学习与了解,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作品下的人物通常都栩栩如生,生动活泼,同时透过对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深刻描绘,揭露了辛亥革命时期封建制度下的各种罪恶。本文从鲁迅笔下的几个人物形象分析入手,对鲁迅小说中人物描绘特点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