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人工放养柞蚕以山东省的鲁中南山区为最早.依据有三:“山蚕说”最早记载了这里人工放养柞蚕的情形;清初张纲孙的诗最早记述了这里农民驱赶敌害保护蚕苗的辛苦;从《盛世滋生图》看,这里的柞丝绸业的发展也最早,山东半岛的柞蚕业,是清康熙年间从鲁中南山区传去的.  相似文献   

2.
<正> 近来出版的柞蚕书籍和农业刊物中论述放养柞蚕历史的文章,都认为清乾隆时韩梦周所作《养蚕成法》是我国最早的柞蚕专著。笔者近因工作上的关系,查阅了一些文献,发现此说不符合事实。最早的柞蚕专书是乾隆九年(1744年)山东巡抚印发的《养山蚕成法》。 乾隆八年十一月,四川按察使姜顺龙,鉴于放养柞蚕是山区农家很好的副业,曾上奏乾隆帝说: “东省(指山东省)有蚕二种:食椿叶者名椿蚕,食柞叶者名山蚕。……臣在蜀见有青杠树一种,其叶类柞,堪以喂养山蚕。大邑县知县王嶲(山东胶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是我国柞蚕生产史上的“黄金时代”。通过《野蚕录》等书,可知清代柞蚕生产技术的梗概。柞树播种采用橡种直播和催芽播种两种方法;柞苗成长后,采用平槎、剪伐和更新等措施,保证树势健壮。为了取得柞蚕良种,重视暖茧选蛾。孵化后,实行河滩养蚁或与山上养蚁相结合。合理使用蚕场,除害保苗。突出的成就是蚕农认识了柞蚕微粒子病“由传种而来”,进而通过选蛾等措施减轻了该病的发生,可以说我国的柞蚕选蛾法与巴斯德的家蚕检种法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养蚕学》是一部系统论述蚕生物学知识及我国蚕业科技最新成就的理论著作,全书147.2万字,分8篇47章。内容包括中国蚕业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前景;蚕业资源与地理分布;蚕遗传进化、形态发生、生理生态与生化;蚕品种资源、品种改良、良种繁育与蚕种保护;催青养蚕,蚕病防治,蚕茧收烘与茧丝工艺,柞蚕、蓖麻蚕茧生产与其他吐丝昆虫资源利用;蚕业经营管理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等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一些蚕病工作者对柞蚕母蛾的镜检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弄清了不同部位取样、制片方法对检出率的影响:证明了轻症蛾除脂肪组织制片外,其他组织很难发现孢子,该类蛾漏检率几乎达100%.为此从1986年开始,各柞蚕场都实行小蚕压片镜检.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巴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柞蚕小蚕保护育技术规程》等3项区域性地方标准,并于2018年10月20日正式实施。本次发布实施的柞蚕生产标准分别是《柞蚕小蚕保护育技术规程》(DB5119/T1-2018)、《生态柞园培植技术规程》(DB5119/T2-2018)、《柞蚕大蚕绿色省力放养技术规程》(DB5119/T3-2018)。  相似文献   

7.
陈凤林  金星 《北方蚕业》2012,33(1):59-60
<正>郑珍所著的《樗蚕谱》是我国继《养蚕成法》之后的重要柞蚕著作。全书共50篇,该书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养柞蚕方法及其技术经验,有很多技术都是首次记载,如养蚕场地的选择、缫丝及织绸方法等。它真实反映了19世纪初年我国柞蚕放养及丝织业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研究柞蚕与外界环境因子关系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如柞蚕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制种、保种、小蚕保护育技术等都是在弄清柞蚕与外界环境中的生物因子、气象因子关系后取得的.  相似文献   

9.
学术动态     
<正>中国委学会柞蚕学术讨论会暨辽宁省蚕学会第八届年会,于1980年8月17日至23日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区、38个单位的13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81篇(内有国外论文2篇),会上宣读了论文18篇.内容有:蚕的卵色遗传生化学研究,蓖麻蚕、樗蚕细胞形态学及染色体遗传的研究,柞蚕蛹综合利用,柞蚕场建设.小蚕保护育,人工饲料,病虫害防治,蚕茧加工,茧丝特性等.日本蚕学专家吉武、赤井先生应邀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0.
姜斯圣  江平 《中国蚕业》2003,24(1):64-65
柞蚕是以食栎类及槲类树叶在山上放养的蚕,属野生半野生状态.故人们过去称之为野蚕或山蚕。柞蚕丝是纺织、化工、电力、国防、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尤其是柞蚕丝织品具有其它任何纤维所没有的天然淡黄色和珠宝光泽.而且具有强力大、耐酸碱、耐热、耐湿、绝缘等优良特性。目前国内外需求旺盛,价格坚挺.供不应求。皖东的柞蚕生产在历史上曾非常兴盛,起源之早、面积之大、产茧之多也是本省其它地区不可比的.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安徽恢复柞蚕生产最早的地  相似文献   

11.
浅议辽宁省柞蚕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业是辽宁的优势产业、创汇产业。多年来,为本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人称“生物学世纪”,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的柞蚕业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提出要抓住机遇,使柞蚕业跟上时代步伐,趋利避害,因势力导,增加投入,从建设柞蚕茧商品基地;提高蚕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加强柞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拓宽柞蚕应用新领域;提高柞蚕生产科技含量;加强蚕业产业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柞蚕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柞蚕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朱志达 《江苏蚕业》2006,28(1):60-61
<正>吴地蚕业兴盛,历史悠久,风俗遗事颇多。不少文人吟诗作赋,撰著立说,将吴地蚕事风俗揽入其中。清嘉庆、道光年间,苏州人顾禄,约在1830年著就《清嘉录》。在这部名著中,记录了吴越一带乡间民俗。其中,有不少关于蚕事方面的记载。清明这天,吴地蚕事开始准备。《清嘉录》引录《四民月令》,“清明节,命妾治蚕室”。在《清嘉录》卷四·<  相似文献   

13.
我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达40年之久,60年代我就开始看《广西蚕业通讯》,一直订阅到现在。所以说我是《广西蚕业》的老读者也是忠实的读者。《广西蚕业》办得较有特色,由于突出“实用”二字,我看后感觉到对工作很有帮助,可以说编者与读者的心是息息相通的,读者想看和想了解的生产技术知识在《广西蚕业》上都能看到,并能解决生产上一些常见的技术问题,她是我工作上不可缺少的无声“老师”,通过学刊用刊,我的业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我真心祝愿《广西蚕业》越办越好!《广西蚕业》是我不可缺少的“老师”@黄宗耿!537300$平南县蚕业生产办公室…  相似文献   

14.
朱绪伟 《北方蚕业》2008,29(1):66-66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位于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隶属于省农业厅。前身为30年代河南省建设厅的“柞蚕改良场”,1949年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接管后更名为“河南省柞蚕改良所”,1953年更名为“河南省南召蚕业试验场”,1975年更名为“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2007年7月更名为“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是河南省唯一从事蚕业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建立最早的8家省级蚕业科研机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罗玉功 《北方蚕业》2010,31(4):65-68
1新中国成立前陕西柞蚕生产的概况安康地区林特局1998年编写的《安康地区蚕桑志》记载:“《册府元鱼》记述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梁山(今汉中)野蚕茧,百姓得而用之。”可见陕西利用柞蚕茧丝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姚沃教授考证,开创陕西柞蚕生产的奠基人是山东诸城刘檠,康熙37年(公元1896年),刘公任宁羌知县,从山东雇人来陕放养小蚕  相似文献   

16.
柞蚕饰腹寄蝇是辽宁、吉林等省主要柞蚕害虫,严重威胁柞蚕生产。辽宁省平均受害率为65%左右,重者达100%。“灭蚕蝇三号”是继“灭蚕蝇一号”之后,又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药剂。该药剂有高度的选择性,比“灭蚕蝇一号”具有防治效果高、药效稳定、使用简便、用药量少、不用药械等优点。 使用方法是以0.025%浓度的稀释液,浸渍5龄期5~8天的被寄生蚕10秒钟,可杀死蚕体内寄蝇幼蛆,蚕儿可继续营茧化蛹,防治效果为96.1%。此药对柞蚕的当代及于代的蚕、蛹、茧、蛾、卵均无不良影响。目前,“灭蚕蝇三号”已在全国广大蚕区应用。它也能防治寄生柞蚕的其它多化性寄蝇。  相似文献   

17.
<正> 先秦初期 四川占称巴和蜀,巴和蜀均虫命名。巴为蛇,蜀为蚕,并作为部族的图腾标志。 《尔雅》、《释文》引作“桑中虫也”。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四川东北地区就有“野蚕遍林”。此林大概是青杠林,今称作蚕,因此汉时造宇就有“蠋”字,蠋即四川野蚕。故《诗经·逐风·东山篇》,有“绢绢者蠋,蒸在桑野”,至于四川野蚕何时变为家蚕饲养,传蚕丛氏(人名)观察野蚕从小虫到网茧是生长规律,摘叶驯养之。《蜀王本纪》所称之蚕丛氏,而为蜀中  相似文献   

18.
<正>五龄柞蚕绢丝腺增长规律,苏联学者T.C.已有研究.而壮蚕期饲料对五龄柞蚕绢丝腺的增长也有一定关系.摸清柞树叶质对柞蚕绢丝腺增长的影响,以便改善饲养管理方法,这对一化性柞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现将部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供试柞蚕品种地方品种“方12号”.二、材料蚕放养方法(一)大眠场二年生老柞育:一至三龄蚕按河南普通方法放养,饲料为二年生老柞(河南俗称老梢),四龄蚕继续使用二年生老柞饲料喂养.当大眠蚕(四龄眠蚕)起身时,挑选同时期眠起的五龄蚕为材料.于五龄第2天8时.再将柞蚕移人当年生芽柞(河南俗称火芽)上放养.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十几年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广大蚕区,一种新型的柞蚕软化病日益严重的危害着柞蚕生产。由于该病多发生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或是由于患病蚕儿多吐无色消化液,因而被称之“高山型”软化病或“吐白水”型软化病。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达县地区柞蚕业的发展概况达县地区柞蚕资源比较丰富,柞蚕生产经历了曲折起伏的发展。1956年,党和政府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山区经济,开始在通江的平灌乡,达县的景市等地试放柞蚕。1959年,在中央“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和省委“三蚕并举”(桑、柞、蓖麻蚕)的方针指引下,当年仅通江一个县就放养柞蚕种1459斤,产茧2662担。“三年困难”时期,柞蚕生产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