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为探索旱直播条件下施氮量对不同粳稻品种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以沈稻528、沈稻305和沈稻529为试材,研究了4个施氮肥水平(0kg·hm~(-2),120kg·hm~(-2),150kg·hm~(-2),180kg·hm~(-2))下2个倒伏敏感时期(齐穗后25d和40d)旱直播粳稻的力学性状、茎秆物理性状、穗型因子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无氮区,直立穗型品种沈稻528的倒伏指数在齐穗后40d最小,半直立穗型品种沈稻305倒伏指数在两个时期均为最大值,半直立穗型品种沈稻529倒伏指数在齐穗后25d最小,增施氮肥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秆的节间长增加而节间粗减小,抗折力显著下降而倒伏指数显著升高,且齐穗后40d的倒伏指数高于25d。沈稻528的倒伏性状受穗型因子影响很小,沈稻305和沈稻529的穗茎角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在150kg·hm~(-2)水平下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与产量表现一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决定水稻产量的高低。因此,提高茎秆的抗折力是提高水稻抗倒性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抗折力大的品种同时适当的施用氮肥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来提高旱直播粳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直立穗、弯曲穗2种穗型水稻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育苗移栽、水直播、旱直播3种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及其他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弯穗型水稻品系沈稻121育苗的移栽产量显著高于水直播,水直播产量显著高于旱直播;直穗型水稻品系沈稻528水直播、育苗移栽的产量高于或显著高于旱直播;直播稻穗长、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均低于育苗移栽,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高于育苗移栽;直播栽培稻抽穗期水稻叶面积指数、剑叶光合速率、倒二叶光合速率、单株干物质质量、群体干物质质量均低于育苗移栽。  相似文献   

3.
淮北稻区不同行距机插秧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熟中粳水稻3个品种进行机插不同行距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穗粒兼容型的中熟中粳品种行距26.4cm产量较高,26.4cm行距在淮北稻区粳稻栽培技术条件下有一定的优势,在大穗型品种上增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刘明久  许桂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42-3643
选用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直立穗型粳稻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行株距为23.1 cm×9.9 cm的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成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966 9,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次为分蘖数,相关系数为0.685 0,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超高产群体进行构建研究,并探讨高产群体形成机制。[方法]以超级粳稻品种龙粳21为材料,设置2个水平的行距处理,3个水平的穴距处理和3个水平的穴基本苗数量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等相关指标。[结果]产量与株距和行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每穴苗数相关性不显著,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株距行距苗数。超级粳稻品种龙粳21最优群体插植规格是行距24 cm×株距12 cm,每穴5株基本苗,产量达到10 473.0kg/hm~2,高产原因主要是群体颖花量增多(4.5×108个/hm~2以上)。超高产群体在生育前期群体茎蘖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6月25日)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7月6日),数量少(为预期穗数的1.2倍),抽穗期成穗率高(85%)。超高产群体在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大,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群体质量优[高效叶面积率、总颖花量、颖花/叶(cm~2)和单茎茎鞘重均高],在抽穗期-成熟期光合能力强(叶面积衰减率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高)、干物质积累量高、群体库容的总充实量大、茎鞘物质的输出与转运协调(实粒数/叶和粒重/叶)均高。[结论]以足够穗数为基础,提高抽穗期-成熟期光合效率,从而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是寒地粳型超级稻的超高产特征。  相似文献   

6.
《吉林农业科学》2016,(5):17-23
以通禾833和通禾838为试材,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生长发育、光合及物质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行距配置式对水稻各阶段株高影响不明显;株行距配置(A)(22.3 cm×22.3 cm)群体条件下水稻叶龄进程加快,有利于促进水稻生育进程和籽粒充实;株行距配置(A)在促进水稻分蘖和增加有效分蘖数上具有一定优势;同时,株行距配置(A)有利于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速率、物质生产能力及稻谷产量的提高,分蘖数的增加和光合速率增强是株行距配置(A)物质生产能力和稻谷产量提升的主因。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水稻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用近来辽宁省主栽品种及在育种中有特殊作用的种质资源作为实验材料,对32份水稻材料的光合性状、叶面积指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抽穗期剑(旗)叶净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浆期倒二叶净光舍速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生产能力较强.抽穗期剑(旗)叶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辽宁省大多数水稻品种抽穗期剑(旗)叶光合速率的最适范围是17~22μmol/(m2·s).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拔节期和抽穗期存在最适叶面积指数,其分别是2.8~4.O和5.5~6.3.分蘖期和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几乎与产量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辽宁省2000~2001年区域试验,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立穗、半直立穗型品种(系)产量显著高于弯穗型品种。增加直立穗型品种的成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的每穗颖花数和弯穗型品种的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品种产量与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弯穗型品种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LAI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根据穗型进行栽培上的调控,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以85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粳稻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势、净同化率、比叶重等光合物质生产指标以及光能利用率差异,为粳稻高产栽培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粳稻品种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上三叶SPAD值、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光能利用率均随产量水平升高而增加,成熟期茎鞘和叶片氮素分配比例随产量水平升高而降低,产量水平间差异极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对产量影响极显著(r≥0.75**),其次是光能利用率(r=0.68**).同时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上三叶SPAD值与光能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后20 d剑叶SPAD值对光能利用率影响高于倒二叶和倒三叶;成熟期籽粒氮素分配比例与比叶重、光能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氮光合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较高水平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抽穗后剑叶SPAD值,有利于提高粳稻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和成熟期籽粒氮素分配比例,促进光合物质生产和光能利用率提高,此为粳稻获得高产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密度处理对穴播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生育期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冬小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产量等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行距18cm(R1)、22cm(R2)为主区,穴距12cm(H1)、16cm(H2)、20cm(H3)、24cm(H4)为副主区,每穴粒数12粒(S1)、10粒(S2)、8粒(S3)为副区,研究田间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行距、穴距及穴粒数配置对穴播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处理条件下,各生理指标在拔节期受影响最显著:其中拔节期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成熟期田间有效穗数均在H3S3水平下达到最高;小麦单株分蘖在不同密度水平下变化规律与成熟期小麦穗数表现一致;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气孔导度在不同密度水平下变化规律与成熟期穗粒数表现一致;小麦叶片光合指标在各生育期变化趋势呈现"M"型变化,即分别在返青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光合指标降低,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光合指标达到最高。行距和穴距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具有交互性,通过选取适宜行距、穴距密度组合能够有效地调控小麦植株间微环境区域内光、热、水、肥的平衡,利于植株充分提高光合效率,增加有机物积累。因此,行距和穴距是关中地区穴播冬小麦实现稳产、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拔节期为关中地区穴播冬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生产中需加强该生长阶段的田间水肥管理以确保高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在水地、旱地条件下不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分别在水、旱地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多穗型、中间型、穗重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品种在遗传特性、栽培条件的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小麦群体的光合参数、叶面积系数以及产量都发生改变。旱地条件下多穗型、中间型、穗重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品种在行距分别为窄行距(14.3 cm)、中等行距(16.6 cm)和常规行距(20 cm);水地条件下分别为常规行距(20 cm)、偏窄行距(15.3 cm)和中等行距(16.6 cm)的情况下获得高产。说明在生产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和不同水肥条件,选择适宜的行距配置可达到增产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密度对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个超级稻品种培杂泰丰和玉香油占为材料,考察了不同机械精量穴直播密度对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撒播(对照)相比,水稻在4种精量穴直播密度(1.48万株/667 m2、2.38万株/667m2、2.22万株/667m2、1.85万株/667m2)下均表现出较高的有效穗数、群体颖花量和产量水平,不同穴直播密度对2个品种的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明显;其中培杂泰丰在4种精量穴直播密度下(P1~P4)分别增产69.07%、40.73%、34.34%和35.09%,玉香油占在4种精量穴直播密度下(Y1~Y4)分别增产109.97%、45.14%、84.86%和46.3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精量穴直播种植密度中,20cm行距在2个品种间的表现一致,产量和收获指数均达到最高,说明适宜的行距可提高精量穴直播水稻的收获指数;培杂泰丰产量以25cm行距为次高,(35+15)cm宽窄行和30cm行距产量水平相当;玉香油占以(35+15)cm宽窄行和30cm行距产量为次高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5cm行距再次之。精量穴直播水稻地上部分个体生物产量以30cm行距和(35+15)cm宽窄行为最高,而群体生物产量以20cm行距为最高;增加行距可提高个体生物产量,在适宜行距基础上可形成较高的群体生物产量。精量穴直播水稻在4种精量穴直播密度下均表现出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但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差异因品种而异;适宜的行距可保证精量穴直播水稻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量。因此,提高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仍是在保证一定群体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精量穴直播水稻每穗粒数,充分发挥精量穴直播成行成穴的优势,促进个体与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增加群体光合量,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省主栽的14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品种在有机栽培条件下产量形成及干物质积累差异及相互关系,以期为有机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基础。沈稻529、五优135在有机栽培条件下具有较高光合产物积累能力,齐穗期、成熟期光合产物积累量高于其他品种。不同品种抽穗前后干物质积累量存在较大差异,干物质积累量排在前5位的品种有沈稻529、五优135、沈稻47、沈农315、盐丰47;产量由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品种为沈稻529五优135沈稻47沈农315沈稻505。干物质积累量越高产量表现越高。产量与每穗颖花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成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10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对水稻直播、移栽不同种植方式下的根系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拔节期、抽穗期单茎根干物质量和群体根干物质量都是移栽种植高于直播种植;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单茎地上部干物质量、群体地上部干物质量都是移栽种植高于直播种植,但根冠比正好相反。无论在拔节期、抽穗期还是成熟期,0~10 cm土层内根系干质量占根系总干质量的比例直播种植高于移栽种植。产量构成因素比较结果表明,有效穗数、结实率直播种植显著高于育苗移栽,每穗颖花数正好相反,千粒质量变化不大。移栽种植的每穗颖花数、产量较直播种植平均分别提高20.1%、7.4%,但移栽种植的有效穗数、结实率较直播种植的平均分别降低9.2%、2.8%。  相似文献   

15.
以超级粳稻品种龙粳21为材料,对超高产群体进行构建研究,并探讨高产群体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产量与株距和行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每穴苗数相关性不显著,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株距行距苗数。超级粳稻品种龙粳21最优群体插植规格是行距24 cm×株距12 cm,每穴5株基本苗,产量达到10 473.0 kg·hm-2,高产原因主要是群体颖花量增多(45 000×104个·hm-2以上)。超高产群体在生育前期群体茎蘖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6月25日)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7月6日),数量少(为预期穗数的1.2倍),抽穗期成穗率高(85%)。超高产群体在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大,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群体质量优(高效叶面积率、总颖花量与颖花/叶(cm2)、单茎茎鞘重均高),在抽穗—成熟期光合能力强(叶面积衰减率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高)、干物质积累量高(占生物学总量的40.0%以上)、群体库容的总充实量大(充实度达97.5%,总充实量达10 500 kg·hm2以上)、茎鞘物质的输出与转运协调(实粒/叶、粒重/叶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成、穗部性状、光合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吉林稻区水稻科学选用合适株行距配置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通禾833和通禾838为试材,研究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成、穗部性状、群体生态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产量表现为等株行距(A)宽行窄株(B)大垄双行(C),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的提高是导致产量差异的重要因素;株行距配置与施氮量、株行距配置与品种、施氮量与品种的互作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不显著。株行距配置对水稻穗部性状存在一定影响,株行距配置(A)水稻群体在改善水稻穗部性状具有一定优势。不同株行距配置水稻群体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具有一定差异,大垄双行(C)有利于水稻群体内部空气交换、增加CO2供应,改善中下层叶片受光态势。叶面积指数(LAI)在齐穗期及成熟期均表现为等株行距(A)宽行窄株(B)大垄双行(C),等株行距(A)与大垄双行(C)差异显著(P0.05),有效穗数的提高是主因;在齐穗期及齐穗后20 d剑叶光合速率均呈等株行距(A)大垄双行(C)宽行窄株(B)。【结论】等株行距(A)配置水稻群体产量、穗部性状以及物质生产能力均优于其他两种株行距配置,就本文所选水稻品种而言,等株行距(A)配置更适应于吉林稻区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半直立耐密型品种育种趋势,初步构建了寒地早粳稻半直立耐密型品种参数:穗长15~18cm ,半直立穗型,每穗粒数>80粒,二次枝梗子粒偏向穗轴中上部分布,中部优势型,半直立穗耐密型品种可实现产量与品质在更高水平上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穗型水稻群体的根系分布特征。[方法]以沈稻3号(半直立穗型)和沈稻7号(弯曲穗型)为供试水稻品种,分别在其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以稻株为中心。挖取长30cm、宽13.3cm、深30cm的土块,将土块至土表向下每10cm划为1层,测定不同土层中的根系体积、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结果]沈稻3号在成熟期仍保持较高的根系活性,且成熟期上层(0~10cm)根系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大;沈稻7号齐穗期根系生长旺盛,中层(10~20cm)和下层(20—30cm)根系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大;2水稻品种根系在各层中的分布总体表现为越接近稻株中心,所占比例越大。[结论]不同水稻品种根系体积、干系干重及其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9.
以穗倾角为分类依据,研究了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产量形成和干物质生产特点。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品种平均产量依次降低,成粒率和千粒重较高是直立穗型高产的主要原因;弯曲穗型品种抽穗期干物重和表观输出率较高,直立穗型品种较低;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干物重和成熟期干物重明显高于另二种穗型,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和产量的百分比也较高;直立穗型品种上三叶短而宽、上中部叶片直立而下部叶片较平展,半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窄、叶片较平展,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宽、上部叶片平展而中下部叶片较直立;抽穗后直立穗型品种群体中下部透光性能好、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慢、丙二醛含量上升较慢;直立穗型和半弯曲穗型品种抽穗后单个颖花拥有的干物质越多,成粒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南疆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对株、行距距配置的响应,以两种穗型品种为材料,设定行距、株距配置为 15 cm×1.7 cm、12.5cm×2 cm、10 cm×2.5 cm、7.5 cm×3.3 cm、5 cm×5 cm 等5个处理,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条件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