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热胁迫温度、热胁迫起始时间、热胁迫持续时间对灵芝酸合成的影响,并通过热激条件的优化提高灵芝酸的生物分成,以期为灵芝酸的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不同的热胁迫温度、热胁迫起始时间及热胁迫持续时间均对灵芝酸的生物合成产生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得到生产灵芝酸的最佳条件为热胁迫温度42℃,热胁迫起始时间为发酵的第7天,热胁迫持续时间为6h.在该条件下,灵芝酸含量高,达88.23mg· L-1,是未经过热胁迫处理的1.93倍.  相似文献   

2.
香菇液体菌种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7,(6)
对香菇ZHX-1液体培养得到的菌丝球和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玉米粉21 g/L,酵母膏5 g/L,KH_2PO_4 1 g/L,MgSO_4 0.5 g/L,pH4.5,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150 r/min,接种量8.5%,装液量100 mL/250 mL,培养7 d,增菇激活酶的添加量0.2%。在此优化条件下,香菇菌丝球的生物量为2.54 g/L,胞外多糖的含量为2.34 g/L。  相似文献   

3.
以金针菇杂交菌种F19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非营养因子对金针菇液体发酵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针菇F19液体发酵多糖产量收率最好的非营养因子发酵条件为菌龄48 h、接种量10%、起始pH 7.5、发酵温度26℃、摇床转速130 r/min、发酵时间7.5 d。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15,(1)
从蝉花中分离真菌,并采用液体培养考察菌丝胞外多糖得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蝉花菌液态深层发酵条件如马铃薯汁、蛋白胨、KH_2PO_4等进行了优化。最优的发酵工艺为:马铃薯汁为20%,KH_2PO_4为0.4%,蛋白胨为0.5%。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蝉花菌发酵胞外多糖产量为5.64 g/L。  相似文献   

5.
香菇A05产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A05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以胞外多糖(EPS)产量为测量指标,筛选出最佳碳氮源,并优化了香菇A05产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玉米粉2%,葡萄糖2%,麸皮3%,牛肉浸膏0.3%,KH_2PO_4 0.1%,MgSO40.05%,pH自然,胞外多糖(EPS)产量为2.92g·L~(-1)。  相似文献   

6.
以发酵液的多糖含量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桦剥管孔菌(Piptoporus betulinus)液体发酵的接种量、培养基装量及培养基初始pH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桦剥管孔菌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5%、500mL三角瓶装200mL液体发酵培养基、培养基初始pH自然条件下,发酵6d时,发酵液中多糖含量最高(28.75%).  相似文献   

7.
探究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法优化提取香菇多糖。以香菇多糖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方法,对香菇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且结合实际情况,获得了香菇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30,超声提取功率200 W、超声提取温度70℃、热水浸提温度79℃,超声提取时间20 min,热水浸提时间1 h。在此条件下,香菇多糖含量为0.650 g·100^-1g^-1,该结果与建立模型的预测值0.655 g·100^-1g^-1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香菇胞外多糖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醇沉时间、乙醇浓度和发酵液pH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发酵液中提取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醇沉时间为16h,乙醇浓度为80%,pH为8。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优化香菇发酵液中胞外多糖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为:醇沉时间17.71h,乙醇浓度78.66%,pH 7.93。在此条件下,香菇胞外多糖产量达到3.15g/L,与模型预测值3.08g/L接近。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香菇(Lentinus edodes)菌糠多糖的提取工艺,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再根据中心组合试验BoxBehnken的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法分析确定香菇菌糠多糖提取各工艺条件的影响因素。香菇菌糠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4℃、提取时间6 h、水料比55:1(m L·g-1),多糖最大提取率5.61%。响应面优化法提供的参数准确可靠,按该工艺能够提高香菇菌糠的多糖提取率。  相似文献   

10.
灵芝液体菌种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济责 《食用菌》2009,31(6):15-16
通过对灵芝液体菌种发酵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发酵时间、装液量、发酵温度、接种量)做单因素试验后进行正交试验,经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5d、装液量70mL,发酵温度23℃,接种量10%。通过试验的研究,为今后灵芝液体菌种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香菇808为材料,人工模拟镉(1 mg/L)污染,研究不同外源水杨酸(SA)添加量对香菇液体培养过程中3种胞外酶活性及蛋白含量变化,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浓度为50、100 mg/L能显著提高镉胁迫下香菇胞外蛋白含量;20 mg/L水杨酸处理能显著提高胞外羟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低浓度(1、10 mg/L)的水杨酸处理可显著提高镉胁迫下香菇胞外漆酶的活性;同时,低于100 mg/L的水杨酸处理不仅能促进镉胁迫下的香菇胞外淀粉酶的合成,也能促进香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2019,(6)
为优化金耳液体发酵多糖的提取工艺,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的方法,在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以单位发酵体积的多糖提取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组合条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金耳多糖最佳条件为:超声功率518W、超声时间16 min和超声温度50℃,此条件下金耳多糖单位体积提取量预测值为2.88 g/L,实测值为2.85 g/L,两者相对误差为1.05%,说明优化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CO2萃取脱酯技术在香菇多糖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素霞 《食用菌》2009,31(3):71-7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脂酯技术从香菇中萃取油脂,对脱脂后的香菇粉采用浸提法提取香菇多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出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L/h,萃取时间2h,总多糖提取率为6.57%。该方法与传统水浴浸提方法相比,提取率高出3.53%,为传统样的2.16倍.产品色泽和风味更接近标准品。  相似文献   

14.
运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了裂褶菌的液体培养条件并对裂褶菌发酵液性质进行分析。最优条件下发酵产生的裂褶菌发酵液离心后,检测菌体干重为(0.21±0.0047)mg/m L,裂褶菌素含量为(2.13±0.08165)mg/m L,发酵液上清液多糖含量为(2.14±0.047)mg/m L,蛋白质含量为(3.315±0.0633)mg/m L,酪氨酸酶抑制率为47.83%,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自由基清除率为99.20%,具有一定的抑制黑色素合成及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波技术提取香菇(Lentinus edodes)柄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微波法提取的最佳条件是功率480 W、处理时间14 min、料液比1∶45 (w∶v),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12.61%.  相似文献   

16.
以提高云芝胞外多糖含量为主要目的,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云芝摇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云芝胞外多糖发酵培养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宜碳氮比为20,最适宜的pH为5.0;优化后的云芝发酵生物量为12.14 g/L,较优化前提高了42.49%;胞外多糖含量为3.34 g/L,较优化前提高了20.58%。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考察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添加量、何首乌添加时间、液体培养基初始pH,发酵时间对何首乌-灵芝(Ganoderma lucidum)双向液体发酵菌质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对以上因素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并对最优发酵条件下获得的何首乌-灵芝双向液体发酵菌质中3种活性成分(多糖、总黄酮和三萜)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何首乌-灵芝双向液体发酵最佳条件为于发酵第3天添加何首乌0.15g/30mL、液体培养基初始pH 8.0、发酵时间9d;在此条件下,发酵菌质的还原力达到0.72,是对照灵芝菌丝体(未添加何首乌)的4.5倍;活性物质多糖、三萜、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87.32、60.88、20.74mg/g,是对照的1.98、1.54和3.23倍。因此,通过何首乌-灵芝双向液体发酵获得较高抗氧化活性菌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蒙古口蘑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菌株Q97的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摇瓶发酵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豆饼粉 30 g/L,蔗糖 50 g/L,K2HPO4 1 g/L,CaCO3 1 g/L,pH自然,最佳发酵周期为13 d.在上述条件下发酵,最大生物量达到30 g/L,胞外多糖量达到100 mg/L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高产的深层发酵产物,研究从桦褐孔菌筛选菌株和发酵配方入手,对5个菌株、10种碳源和10种氮源进行了液体发酵试验,比较发酵产物收率,筛选廉价配方。结果表明:In4菌株菌丝干重和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在单一碳、氮源筛选基础上,完成2组碳源和2组氮源正交试验,获得了高产配方:麦芽糖15.0 g/L,葡萄糖15.0 g/L,豆粉0.6 g/L,酵母膏2.0 g/L,KH2PO43.0 g/L,MgSO41.5 g/L,VB110 mg/L,起始pH 4.0。发酵周期7 d,菌丝干重22.0 mg/mL,发酵液多糖含量11.3 mg/mL,菌丝体多糖含量132.2 mg/g,研究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蛹虫草鲁山株C0511菌丝液体培养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液体培养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鲁山株C0511,以菌丝体产量为指标,对培养时间、接种量、温度和培养基起始pH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时间为96h,接种量为10%,适宜温度为22~26℃,pH为5.8。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蛹虫草菌丝液体培养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接种量和pH。鲁山菌株C0511液体菌种按10%的接种量接入起始pH为7.0的液体培养基中,25℃培养96h菌丝产量为30.13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