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探索三麦全盘机械化生产的新途径,我们进行了三麦免耕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三麦实行免耕条播机械化栽培,不仅使增产措施得到落实,而且集免耕与条播技术的增产优势于一体,主要表现为:一是应用免耕机条播,加快了秋种进度,确保三麦适时播种,又能比耕翻麦早齐苗,容易获得壮苗越冬;二是应用机开沟,使麦田沟系在播种阶段一气呵成,有效地解决了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的老大难问题;三是应用条播栽培技术,缓和了中后期个体  相似文献   

2.
套肥是实现套播麦冬前壮苗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肥是实现套播麦冬前壮苗的关键技术夏源陵,董百舒,吴安之,胡兴安,王振忠当前大多数农户对套播麦的施肥,仍如种板茬麦那样,在刈稻腾茬后进行,有的迟至水稻脱粒归仓之后。收稻后的施肥对机条播、坌沟压板等免耕麦是种肥,而对套播麦来说已是苗肥,在作物需肥与土壤...  相似文献   

3.
为寻求新的,省工省力的耕作方法,我们自1976年开始对稻板田三麦机直播免耕法进行试验研究,1980年冬通过技术鉴定,1983年无锡市郊区机直播免耕麦面积已达2000多亩,占全区三麦面积的10%.其中出现了亩产600~700斤的生产队,800~900斤的田块,1982年2.15亩扬麦4号免耕机条播麦亩产高达912斤.  相似文献   

4.
太湖地区有90%的三麦采用免(少)耕法播种,其中极大多数(90%以上)仍是手工式的岔沟麦与压板麦。手工式免耕播种虽保证了农时,但质量粗放,种子裸播地表,需靠沟泥或岔沟泥盖籽,因此劳动强度大,花工多。吴江式开沟压板麦,开始时质量较好,提出覆盖土要达到“三个看不见”,即不见露籽、不见稻茬、不见地皮。现在随着  相似文献   

5.
免耕机播麦高产的生育指标 由于高沙土地区三麦生长期间热量资源较丰富,无明显越冬期,加上土壤通透性好、养分释放快和蓄肥能力差,使免耕机播麦常出现前期早发,中期脱力,后期施肥水平高的易倒伏、施肥水平低的易早衰,影响三麦产量。为此,我们从1985年起进行了小麦高产试验,並在梁徐乡搞了有1342.5亩田的小麦免耕机条播的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371.5公斤,比一般大田增产17.9%,基本形成了免耕机播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县稻茬麦的传统播种方式为撒播.随着施肥水平和栽培技术的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全县三麦单产已达六、七百斤.生产实践表明,撒播麦单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个体与群体、多穗与大穗、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产量进一步提高.为此,我县与江苏省农科院现代化所协作进行了稻茬条播麦的多点试验示范.1982,1983年共有条播高产栽培示范方八个,面积516.4亩,1983年全县条播麦面积一万多亩,占三麦总面积的10%左右,普遍收到了增产降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县的水稻免耕抛秧示范推广工作在省农技推广总站指导下,从2001年开始进行水稻克无踪免耕抛秧试验以来,面积逐年扩大。2002年进行小面积示范推广,2003年推广免耕栽培5.2万亩,其中免耕抛秧示范2200亩,2004年免耕栽培8万亩,其中免耕抛秧2.3万亩,从单一克无踪药剂发展到用克无踪、百草枯、免深耕、草甘磷等多种药剂进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农村改革和劳力转移,必须大力推广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技术。在条播麦高产实践和免(少)耕麦示范成功的基础上,1985年秋播我县开始三麦免(少)耕机条播试验示范,并获得成功。1986年秋播全县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54万亩,1987年秋播又扩大到7.2万亩。 生产实践表明,把免(少)耕技术与机械条播组装配套,能集三大技术优势于一体,有利于大面积增产。如宗村乡1986年秋播500亩免(少)耕机条播示范方,属中产水平,其中400亩小麦平均单产260公斤,比大面积耕翻撒播麦增产8.3%;1987年秋播扩大到2914亩,占三麦总面积的31.8%,小麦平均亩产315.3公斤,比耕翻机条播增产8.8%。与耕翻撒播麦相比,免(少)耕机条播省去耕耙、人工挖沟和整地等作业,每亩可少用2~3个人工,节省种子1.5~2公斤,节约柴油1~1.5公斤,机耕费减少2~3元,具有增产、省工、节本、增收的效益。现将免(少)耕机条播麦的生育特点及其配套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豌豆与三麦混作是江苏淮北地区三麦生产上的重要措施之一,增产效果較为显著,一般正常的年分較净麦增产三至四成。由于增产成效大,近几年来豌豆麦混作面积发展迅速,如徐州专区目前已达三麦播种总面积的40%左右。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对豌豆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是水稻免耕技术和水稻抛秧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水稻栽培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我县于2002年开始了水稻免耕抛秧的试验示范,2003年推广面积达1000亩,平均亩产虽同常规栽培方法持平,但每亩可节省成本50元,故颇受农民欢迎。2004年在省总站的统一安排下,我县免耕抛秧面积达6500亩,少耕面积达2万余亩,现将水稻免耕抛秧工作及技术总结如下。1 水稻免耕抛秧示范推广过程及效果我县是江西省最大的山区产粮大县,常  相似文献   

11.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是我国乃至世界水稻耕作技术上的新突破,是水稻抛秧技术的深化和发展,是我国加入WTO后,提高粮食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的新举措。我县在2003年成功示范的基础上,2004年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全年推广应用该项技术10271亩,其中早稻推广3246亩,平均亩产495.6kg,较对照(翻耕抛秧,下同)增产10.8kg;一晚推广6050亩,  相似文献   

12.
我们大队地处长江口,属稻棉轮作棉麦夹种地区.夏熟以三麦、油菜为主,秋熟以水稻、棉花为主.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指引下,广大干群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选育油菜良种,落实增产措施,实行科学种田,粮油连年丰收.三麦亩产连续五年超过570斤,油菜籽亩产连续五年超过300斤.1975年,在批林批孔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运动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广大干群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战胜了自然灾害,又获粮油双丰收.780亩三麦亩产603斤,191.5亩油菜亩产318斤.  相似文献   

13.
李晶  杨通文 《农家科技》1998,(11):11-11
<正> 稻茬免耕栽培小麦,是中稻收获后在田中按一定的规格划线开厢,将沟泥挖起均匀铺放在厢面上,锄细整平后直接播种小麦,并获得较高产量的一项新技术。1997~1998年,我县成片示范推广10000多亩,平均亩产371.7公斤,比大面积常规栽培的小麦亩产212.3公斤增产28%,效果十分显著。稻茬免耕栽培小麦,不仅能增产增收,而且还具有省工、省力、省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我县根据省农技推广总结的实施计划方案,承担了水稻免耕抛秧示范项目,我们把水稻抛秧和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列为重点适用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抛秧面积达35万亩,免耕抛秧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栽培模式,且呈强劲的发展态势。水稻抛秧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为我县粮食生产的节劳降耗、增产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1 实施概况在省农技推广总站下发的《2004年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示范推广实施方案》中,要求  相似文献   

15.
皖麦38是涡阳县农科所选育的优质面包小麦品种,1999年通过国家审定,是省农业厅重点推广的优质麦品种.该品种1999年在我县示范种植3.5万亩,平均亩产390kg,比全县小麦平均单产增产17.2%.2000年全县推广种植近10万亩,在迟播1个月并连遇冬春干旱的情况下,平均亩产仍达300kg以上,是适合我县高产栽培的较理想优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6.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我县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蓬勃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广大干群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以四级农科网为阵地,广泛开展了以间作套种为中心的布局革命,促进了农业大上快上。 1976年,全县间套种面积由1975年的6万多亩扩大到30多万亩。其中9万多亩麦、棉、绿套种的三麦,平均亩产600多斤,比单种的亩产高一倍多;17万亩棉花由于亩亩套种了冬绿肥,有12万亩还插种了春绿肥,每亩只施15斤标准化肥,比往年少施20多斤,  相似文献   

17.
水稻免耕抛秧将水稻生产推向一个轻松愉快的轻型化生产的更新境界,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抛秧技术的升华和飞跃。我县是全省免耕抛秧项目重点示范县,我们把项目工作定位于中心工作,在两年技术探索改进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四项技术,推广免耕抛秧五万亩获得丰收。现将2004年水稻免耕抛秧情况概述之。1 示范实施概况1.1 早稻早稻示范推广1.7万亩。7月11日,省农业厅组织省市县专家对我县免耕抛秧示范进行现场测产,在两个乡镇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采取五点取样,实割测产结果:免耕抛秧亩产384.1kg,比对照翻耕抛秧的亩产338.5kg,增产45.6kg、增13.47%;比对照免耕插秧亩产319.9kg,增产64.2kg、增幅20.07%。对测产田块单打单收,其实际产量(见附表)。免耕抛秧亩产379.5kg,比对照翻耕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央、省、市1号文件的大力推动下,我县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生产取得了较大发展,2004年我们紧紧围绕省、市农业部门的指导精神,在稳定抛秧面积的基础上努力搞好了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示范,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免耕抛秧技术示范总结如下。1 示范情况2004年我县共推广示范免耕抛秧5000亩(早稻3500亩、一晚500亩,二晚1000亩);示范地点主要在鸣山、土塘、大沙、中馆、徐埠、汪  相似文献   

19.
我县自1987年开始全面实施农业部、江苏省农业丰收计划项目,10多年来所有项目均能达到当年实施当年完成、重复实施全面达标、部省验收全部合格的好成绩。其中“54万亩水稻综合丰产技术”、“麦、稻吨粮综合丰产技术”两项目获农业部农业丰收奖二等奖,“30万亩小麦综合增产技术”获农业部农业丰收奖三等奖。  相似文献   

20.
按照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要求,我县2004年将水稻免耕抛栽技术示范列入新技术推广重点,全县推广示范面积6880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示范情况总结如下。1 示范概况在6880亩试验示范面积中,早稻1950亩、中稻370亩、二晚4560亩,主要分布在赤水、甘竹、旴江、头陂、千善、尖峰等乡(镇)。经调查,免耕抛栽早稻平均亩产430kg,与常规栽插产量相当,中稻平均亩产467kg,比常规翻耕栽插略有增产,二晚亩产440kg,比常规栽插增产8%左右。为使该项技术在我县尽早应用,县农技中心安排赤水镇回辛村中堡村小组、甘竹镇洙淇村桥头村小组为水稻免耕抛栽示范中心片,总面积123亩,其中早稻56亩、晚稻67亩,早稻56亩田当中安排了15亩放养雏鸭300羽。2 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