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祖歌  张子锋  隋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31-7533
利用1971~2010年沈阳6~8月份的日最高气温、降水量、风、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分别统计了高温、暴雨、大风、大雾、雷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分布特点,以期为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气候背景服务信息。结果表明:6~8月份沈阳较易出现高温、暴雨、大风、雷暴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1—2020年贵州省黔西南州暴雨天观测资料以及暴雨灾情资料分析了黔西南州夏季暴雨天气特征,并阐述了黔西南州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0年黔西南州共出现暴雨日数1325d,年平均暴雨日数33d;近40a黔西南州夏季暴雨日数整体上呈减少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807d·10a~(-1);夏季暴雨日数占黔西南州年暴雨日数的71.25%;夏季暴雨日数最多的月份为6月,该月暴雨日数占夏季累计暴雨日数的45.23%。7月份次之,占夏季累计暴雨日数的32.63%; 8月份最少,占22.14%;夏季为大多数农作物旺长期,暴雨天气的频发,会影响到作物的开花、结实,还会导致作物地块土壤的透气性下降,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暴雨天气还会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针对暴雨天气,黔西南州各级气象部门应联合防汛部门以及农业单位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措施,确保黔西南州农业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3.
<正>(曲周县农业农村局河北曲周057250)7~8月份是曲周县主汛期,是涝灾发生的主要时期。进入8月份以来,曲周县连续多次出现强降雨天气,总降雨量达289.52 mm(8月1日8.42 mm、5~7日108.9 mm、12日降雨111.8 mm、13日7.6 mm、14~15日52.8 mm),尤其8月12日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对棉花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棉花暴雨后受害情况,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农业农村局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对棉花进行了苗情调查。个别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畅的地块存有积水,由于光照不足,部分棉田生长过旺,郁蔽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同市8个观测站1981~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2013年的气候特征及影响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全市平均年降水偏多,气温略偏高,日照略偏少;无霜期偏短,大风沙尘天气偏少;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季降水偏少,夏、秋季偏多;2013年极端气候事件涉及7类气象记录,累计38站次突破历史极值,气象灾害较多,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对全市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和旅游等行业造成一定的影响;2013年农业气象条件总体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对2013年农业生产丰收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靖县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危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雨是最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对1960-2005年南靖县汛期暴雨气候分析表明,前汛期暴雨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6月中旬,后汛期暴雨主要出现在8月上旬、8月下旬和9月上旬。汛期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出3年周期,前汛期与后汛期暴雨日数存在反位相关系,大暴雨日数月际分布呈现双峰型,从20世纪90年代起出现大暴雨的几率明显增大。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前汛期主要是低层切变线,后汛期主要是热带气旋。针对南靖县暴雨特征提出了减轻汛期暴雨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蒋珍姣 《农技服务》2009,26(10):100-100,105
通过桂林市1999~2008年暴雨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桂林市暴雨年际变化大多数年份与平均值接近;暴雨月际变化明显,主要分布在5、6、7、8月份,月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月份;暴雨持续过程绝大多数为1~2d。  相似文献   

7.
2014年8月13日19:00—20:00汤阴县1 h降水量达72.6 mm,就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实况、雷达资料等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应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依据1981~2018年福建省光泽县气象局的暴雨观测资料,分别从暴雨天气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光泽县暴雨天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光泽县近38年来暴雨天气总体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678 d/10a;光泽县暴雨主要集中于每年的4~8月,占全年暴雨总数的84.6%,暴雨天气出现最多的为6月份,占全年的33.8%, 1月暴雨日数最少,仅占全年的0.3%。光泽县夏季出现暴雨频率最大,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应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高玲  史丹妮 《北京农业》2014,(30):196-197
对2013年8月7日发生在黑龙江省中部和东部地区出现的一次分散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卫星云图、动热力条件等情况,详细讨论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对流性降水,强的热力不稳定层结是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背景条件;暴雨由地面暖锋为触发机制,暖锋在黑龙江省南部停留时间长,是本次对流性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莱芜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方法]根据莱芜市1961~2005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莱芜市暴雨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地理分布特征,以及造成莱芜暴雨主要的天气系统和莱芜地形对暴雨形成的作用,并对2000年8月9~10日莱芜连续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得出,莱芜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6~8月份,尤以7月份最多;秋季暴雨是春季的2.5倍;莱芜北部和南部山区暴雨日数较多,泰莱平原入口处和东部山前平原区暴雨日数较少。[结论]影响莱芜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低槽冷锋,莱芜"喇叭口"型的地形有利于气流辐合加强,对暴雨形成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取1981—2018年南京市高淳区气象局的暴雨日数观测资料,通过采取气候倾向率的方法对南京市高淳区暴雨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8年来南京市高淳区暴雨日数整体上呈现波动性增加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是0.444 d/10年;38年间南京市高淳区共出现了162个暴雨日,平均暴雨日数约为4.3 d;年暴雨日数最多为15 d,年暴雨日数最少为1 d;高淳区近38年来暴雨天气大部分集中于5—9月,该时间段累计出现暴雨日数145 d,占年累计值的89.5%;高淳区夏季发生暴雨天气的频率最高,秋季与春季发生较少,冬季出现暴雨天气的概率最小。暴雨天气的发生会导致土壤过湿,农田过湿加重,部分农田还可能出现涝渍或者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常常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针对暴雨天气,应不断强化强暴雨天气的监测以及预报预警,并且为农户提供精细化的暴雨灾害防御指导,从而减少暴雨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防御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减轻气象灾害对海南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对海南岛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危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防御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台风、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和高温热害等都严重影响海南的农业生产;各种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评估、预警和生物技术研究,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促进海南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6-2007年福建省冬季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福建省冬季气温、降水和日照等农业气象条件表明,2006-2007年福建省是个暖冬年,有近一半的县市达到了异常偏高的标准,其他县市则是偏高;大部分县市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正常;日照时数则全部正常。本文还分析了农业气候条件对农业冬季作物生长、暴雨灾害、病虫害和冻害的影响及相关灾害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4.
叶树春  梁敏妍  张志坤  周武  王迪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44-14546,14548
根据气候资料对罗定市的农业气候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分析罗定市三大气候资源,得出了罗定市主要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指出了主要气象灾害。结果表明:光、温及雨水是影响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因素;干旱、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和台风等是罗定市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气候,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以气象灾害强度和风险指数为指标,作出全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为政府和决策部门制作农业生产计划、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保险理赔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大连地区8个国家气候站及190个区域自动观测站数据,对2018年大连地区极端天气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极端天气特征及其对农业和渔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要极端天气包括干旱、高温、旱涝急转和暴雨,干旱和暴雨造成农业和果业受灾减产,高温造成渔业中的海参养殖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而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在系统梳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推动作用和适应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意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已不能满足需求,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可以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依据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提出了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建议对策,制定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政策制度,完善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技术措施,综合开发和因地制宜选择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茂达  蒲明  陈平  蔡元刚  梁立光  李镇洪  周志君  李茂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58-18159,18187
概括了绵阳市气候条件特点及优势,分析了干旱、暴雨和洪涝、秋绵雨等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蔬菜生长的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业结构调整布局规划,提出解决绵阳市菜篮子工程的对策建议,为全市蔬菜生产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越西县烤烟生产过程中的冰雹、暴雨、干旱等主要气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趋利避害措施,以求达到烤烟种植优质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山东博山气候条件对有机农业的影响及气象灾害防御对策。[方法]从气候资源的角度,分析了山东博山温度、水分、光照等气象条件与有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提出了5年发展规划,对有机农作物生育过程中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影响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结果]博山受季风影响,雨热同季,光、热、水配合较好,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性较高,土壤、水质优良,植被完整,这些都是发展有机农业区的有力条件。但降水变率大,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光、热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光、热、水充沛的有机农作物生长季节内,气象灾害较频繁。[结论]应加快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使暴雨洪水资源化,实现适时浇灌;加快设施有机农业建设,提高农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