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联合碘油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方法:对疑似肝癌复发患者30例行超声、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碘油CT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评价不同诊断方法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检出微小肝癌病灶72枚,超声病灶检出率为62.50%,DWI为68.06%,DSA联合碘油CT为97.22%,DSA联合碘油CT对病灶的检出率高于超声及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对微小肝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1.11%、50.00%,DWI为66.67%、50.00%,DSA联合碘油CT为97.22%、100.00%,DSA联合碘油CT诊断微小肝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结论:与超声及DWI相比,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敏感性最高,对提高微小肝癌检出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FP、CG和SF三种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测定并分析我院2008年9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1例良性肝肿瘤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FP、CG和SF水平,并对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CG和S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肿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单项检测中血清AFP的灵敏度最高,达79.65%,但其特异度(64.41%)低.联合检测AFP+CG+SF的特异性最高,达88.85%.肝癌Ⅲ期患者的AFP和CG水平显著高于Ⅰ或Ⅱ期患者(P<0.05).肝癌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血清中AFP、CG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单项检测时AFP灵敏度最高,CG特异度最高;联合检测AFP+CG可以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联合检测AFP+ CG+ SF可以提高肝癌诊断的特异度,AFP+ CG对肝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肾癌是肾细胞癌的简称,起源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占全身肿瘤的1%~3%[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已有多项影像检查技术应用于肾癌的诊断中,如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及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综合应用,使肾癌的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笔者就肾癌影像学诊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不同程度肾间质纤维化(RIF)肾穿刺病理检查(RBP)与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SCTDCS)对照,探讨RIF病理与螺旋CT诊断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RBP检查证实的正常及轻中重度RIF患者112例,肾活检病理组织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行肾脏SCTDCS作出影像诊断。结果中、重度RIF组肾皮/髓质厚度比、CT值及肾体积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TDCS诊断RIF的敏感性为70.7%,准确性为78.6%,特异性为86.7%。结论SCTDCS通过综合判断肾脏相关指标其诊断RIF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诊断RIF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是肝内病变造影诊断和栓塞治疗的关键 ,是影响肝癌介入疗效的主要因素 ,因此 ,提高其插管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是 2 3例肝动脉超选择插管的临床体会 ,着重讨论插管失败的原因 ,旨在引起基层医务工作者对肝动脉超选择插管的重视 ,进一步提高插管的成功率。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原发性肝癌 2 3例 ,其中男 1 6例 ,女 7例 ,年龄 2 8~ 69岁 ,平均 52岁。全部病例术前均行 CT、B超及血 AFP、肝功能等检查确诊。肿瘤最大直径 5.5~ 1 5.2 cm,平均 (8.9± 2 .5) cm。1 .2 方法常规 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出生缺陷,目前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听力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能直观观察到病变位置、范围,为临床治疗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综述多排螺旋CT(MSCT)在先天性耳聋中的应用及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相关非技术因素,降低其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检查成功率。方法:对38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扫描心率控制在60次/min以下30例,心率波动小于5次/min34例,影像质量基本能够满足影像学评价;3例因扫描期心率未能控制,不能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1例造影剂外渗,无1例屏气失败。结论:细致有效处理好检查相关的非技术因素,是顺利完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a-L-岩藻糖苷酶(AFU)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8例PHC(PHC组),40例肝硬化(肝硬化组),40例正常人(正常组)同时进行AFP、AFU和GGT的检测,其中AFP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AFU和GGT采用化学比色速...  相似文献   

9.
曹勇 《长江大学学报》2009,6(4):190-191
目的:探讨脑结节性硬化症的CT、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本院CT、MRI诊断的1例脑结节硬化症患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结节状阴影;MRI可见双侧大脑白质、皮层和室管膜下区多发结节样异常信号影。结论:脑结节性硬化症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CT联合MRI检查是诊断脑结节性硬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超声造影应用于细菌性肝脓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52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超声造影以及增强CT检查,并将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准确率为98.08%,增强CT检查准确率为96.1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05);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测脓肿最大直径为(7.1±0.8)cm,增强CT检测脓肿最大直径为(7.6±1.7)cm,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P0.05)。结论: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与增强CT在诊断细菌性脓肿方面临床价值相似,但是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操作实用性以及便利性优于增强CT,且超声检查在实时引导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治疗上,更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981997年6月至1999年9月,对我院采用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术(TO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28例,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勤血流显像(CDFI)观察了治疗前、后肿瘤及其血流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8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6.6岁,临床及病理诊断均符合WHO原发性肝癌(HCC)的诊断标准。28例中14例合并肝硬化,其中3例合并脾大。1.2 仪器与方法使用Acuson128XP/10C型电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于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术前及术后7~10d分别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在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先行KUB及泌尿系超声检查,后行泌尿系CT平扫和三维重建。结果:KUB及超声怀疑输尿管结石患者经CT平扫加三维重建后确诊为输尿管结石28例;KUB无异常而超声发现输尿管扩张患者经CT平扫加三维重建后诊断为泌尿系肿瘤压迫7例和输尿管结石12例。结论:64排螺旋CT在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诊断中具有快速、准确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平面重建对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急性外伤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3例行螺旋CT平扫.12例同时行平面重建CT检查。结果:本组病例X线平片均未见骨折征象,受伤部位分别为近端胫骨6例.肘部2例.肩2例.髌骨1例.腕舟骨1例.耻骨支1例.腰椎椎体1例.颈椎1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及平面重建CT检查能早期确诊隐性骨折,若急性外伤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严重.X线平片又未发现有明确骨折征象者,于X线检查后行螺旋CT扫描及平面重建CT检查应为最佳的检查手段。结合轴位及多平面像.可提供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超声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117例,漏诊19例,诊断符合率为86.0%。结论超声检查对临床疑诊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影像学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肋骨骨折初期多层螺旋CT检查阳性率及其临床考价值。方法收集不同年龄、性别的肋骨骨折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82例,对比骨折初期与3月后复查的骨折数量及情况,分析肋骨骨折初期影像学检查阳性率及其临床考价值。结果 82例肋骨骨折患者中单发及多发骨折初期总计查出244处,3月后复查为279处,骨折初期阳性率为87.46%。结论肋骨骨折初期多层螺旋CT检查存在一定数量的假阴性,需结合初查和复查以及临床表现确定肋骨骨折数量及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体DC-CIK细胞联合TACE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行TACE+DC-CIK治疗,对照组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AFP、安全性和生存率。结果:研究组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治疗后AFP下降率、安全性及生存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TACE术联合自体DC-CIK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明显提高近期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AFP水平,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感染情况与AFP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及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140例PHC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AFP水平。结果PH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24例(88.6%),其中感染模式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小三阳)为69例(49.3%),HBsAg、HBeAg、抗-HBc 3项阳性(大三阳)32例(22.9%),单纯HBsAg阳性10例(7.1%)。14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脑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影像学对该病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SLE脑病21例均行CT或MRI检查。结果:本组头颅CT检查15例,仅8例异常;头颅:MRI检查7例.6例异常。脑部损害呈多部位、多病变与多灶弥漫的特点;以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者,其头颅影像学表现多正常或损害较轻.其预后也较好(治疗有效率为78.6%);有神经损害或意识障碍者.影像学下脑部损害较明显,其预后亦较差,有效率仅为18.2%。结论:本病脑部损害较弥漫,损害形态各异,脑部损害情况与临床表现类型以及预后密切相关.以神经损害或有意识障碍者其脑部损害较重,预后较差;MRI头颅检查优于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7年间眼眶外伤并骨折的病例45例进行螺旋CT检查及多平面重建成像分析。结果单纯内侧壁骨折25例,内侧壁和下壁骨折12例,内侧壁、下壁骨折合并同侧蝶骨大翼、上颌窦及颅底骨折8例;上颌窦积液6例,筛窦积液27例,蝶窦积液12例;内直肌增粗23例,视神经增粗并球后出血22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眼眶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大大提高眼眶壁骨折诊断率,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C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并均行常规及螺旋CT扫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9例中弥漫性病变11例.局灶性病变3例,单纯脑萎缩4例和正常1例。结论:CT可为NPSLE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但在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