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焦焕杰  吴金玉 《北京农业》2013,(21):151-152
利用MICAPS2.0常规天气图、FY-2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以及乡镇自动雨量站资料,从高低空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方面入手,对2008年7月发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的2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寻求暴雨预报的思路和方法,找出预报着眼点,以提高类似天气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5-7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连续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基于此,利用武汉区域自动站、武汉站地面以及高空观测资料、Micaps数据等资料,对暴雨发生期间的环流形势、各层系统高低空配置、物理量场配置等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此次降雨过程中,高空低槽、江淮切变线、西南涡以及中低层西南急流等系统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均对此次暴雨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暴雨发生期间武汉地区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和持续。从中短期天气预报的角度来说,本次暴雨强度、落区以及起止时间把握有一定难度,整个过程期间出现的3个降水相对集中期是在中短期预报中难以确定的,需要靠短时临近预报来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3.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若干物理量等对2005年7月22日郑州地区受"海棠"台风倒槽和西风槽的共同影响,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环流形势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台风暴雨天气出现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等,对2014年7月21日铁岭地区出现的大雨到暴雨的天气成因(着重从环流背景、高空与低空的系统配置、物理量分析以及回波强度、速度场演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吴志岐  刘利华  陈海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08-12009,12104
利用MICAPS系统下各种资料,对2006年8月14日固原市局地大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运用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综合分析了这次大暴雨的特征,为定性预报固原市大暴雨天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苏俊辉  徐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36-15337,15447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资料、数值预报等资料,对2007年7月4~5日出现在汉江上游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暴雨发生时汉中市物理量场的特征和天气形势演变。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夜间,日雨强分布为单峰型;西风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低层切变和西南暖湿急流共同作用产生了此次大暴雨,而高空"东高西低"形势是暴雨产生的有利环流配置;暴雨区上空具有高温高湿、强烈位势不稳定和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有利于暴雨区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低空急流把孟加拉湾水汽源源不断输送到汉江上游地区;"喇叭口"地形所产生强迫抬升作用对暴雨中心的强度及位置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旭东  赵娟 《北京农业》2013,(21):153-15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雨量站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2012年7月30日8:00-7月31日8:00发生在山西晋城陵川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发现这次过程是500.0hPa西风槽前部西南暖湿气流相与东北冷涡后部的下滑的冷空气互作用,700.0hPa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中尺度的对流云团低空辐合,台风的北上使得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大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通过物理量场分析还发现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场等物理量对暴雨的发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可为暴雨的发生、发展以及落区、时段预报提供有力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8.
聊城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18日山东省聊城市发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预报分析,得出低槽冷锋和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9.
李娇  刘振宏  李娈 《北京农业》2013,(33):206-207
利用实况观测、数值预报产品及自动站等资料对辽宁省铁岭地区2013年8月16日的暴雨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8:00铁岭地区北部850 hpa东西向切变线以及20:00铁岭地区850 hpa的切变线分别是北部08:00~11:00以及东南部16:00~20:00强降雨的重要动力条件。同时,地面低压带以及850 hpa风场的配合形成了较好的水汽输送通道。对流区上空湿度层结结构和指数特点,决定铁岭市各地以强降水和雷暴为主,无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此次降雨的动力、热力条件配合较好,水汽充沛,这些条件共同促进了此次暴雨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019年5月26—27日辽源市首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高低层影响系统、水汽条件、数值预报检验等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暴雨发生在阶梯槽合并加强东移的环流形势下,850hpa切边线合并过境带来强降水,是降水主要影响系统。此次过程EC的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但对于地面锋线的预报位置偏西、移速偏快,导致降水落区和强度预报出现较大偏差。而WRF的预报与实况强降水落区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常规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7年8月7—8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此次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物理量场的基本特征和多普勒雷迭产品的一些典型特征。为今后类似天气的监测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受高空低槽、中层切变及副高影响,6月24-30日彭泽连绵阴雨,其中大部分地区大雨,局部暴雨甚至大暴雨。基于此,着重利用MICAPS、欧洲中心数值预报等数据从高低层环流形势、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及物理量场的变化对2014年6月24-30日发生在江西彭泽及附近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槽前脊后的有利降水条件下,由于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过来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了有利的暴雨形势;同时,西北气流对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为高层水汽的积聚起到了促进作用,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层结状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层结不稳定条件,所有利于本次的降水的条件共同促成了本次的暴雨。  相似文献   

13.
暴雨是宁夏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2002年6月8日,宁夏出现1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贺兰山沿山一带及韦州达到了大暴雨,暴雨过程达到历史同期极值.2006年7月14日,宁夏中北部地区又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银川、惠农两站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历史同期极值.就2次极值暴雨过程的降水特点、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雷达实况分析及常用物理量参数进行对比.对发生在宁夏的2次极值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触发机制:500 hPa冷槽、700 hPa高原低涡等,并对宁夏暴雨发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天气系统如:地面锢囚锋、台风位置及强度等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天气动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对2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可能物理成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实况物理量场资料,对长治市2017年7月26—29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低压槽、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垂直速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相对湿度的有利配置和能量锋区的存在均有利于中、小尺度系统的发展,致使强降水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山西省忻州市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气象资料实与 T639、EC 模式以及日本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数值模式在500hpa 环流型、700hpa 切变线以及地面气压场方面对忻州市的此次强对流天气均有较好的预报,最终的降水预报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16.
使用2010年5月13日各层(850、700、500 hPa)天气图、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特点、影响系统分析、数值预报分析大余县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大余县大暴雨产生在500 hPa高空低槽东移和中低层切变线南压的环流背景下,在大余县中低层上空有较强的风速辐合。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美国NCEP资料、加密自动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8月24日至25日宁夏固原暴雨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发生在副高和大陆高压叠并后形成的强大高压的边缘,且强大高压控制西北地区中东部,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与500hpa西风槽、700hpa暖式切变线、冷锋、地面倒槽共同有机配合造成此次暴雨。  相似文献   

18.
宋堃 《北京农业》2013,(30):160-161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分析了2012年5月12日江西省高安市大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物理量等。短波槽、切变线、中低层低涡等是此次大暴雨天气环流背景,低层急流为暴雨输送了大量水汽;中低层正涡度带及上升气流的东移引发强降水的产生;假相当位温高值区移入有利于该处大暴雨出现等;Tbb低值区与强降水区吻合,可用于反映大暴雨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9.
王晶晶 《现代农业科技》2015,(3):259-260,263
利用常规资料、EC数值预报产品和T639物理量场分析以及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7月12日信阳市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前期信阳市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北侧,不稳定能量大量积蓄。11日20:00低涡横槽转竖,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冷暖平流在信阳市上空交绥。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冷空气补充南下,使得切变线在信阳市上空长时间维持,从而形成这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天气学、物理量诊断等方法,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变化入手,分析形成灌南县"903"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发生在灌南地区的大暴雨是在高空槽东移、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台风倒槽北上和低层切变配合的环流背景下所产生的。暴雨期间水汽辐合一直维持,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和层结不稳定导致垂直运动发展并维持,促成了大暴雨天气过程。灌南发生大暴雨天气过程均与副高的变化有关,要加强对副高变化动态监测,提高大暴雨的监测预警水平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