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取野外调查、网筛分选和温室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霍城县大西沟山区野生樱桃李天然林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密度和生活史型、垂直空间分布、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试验鉴定出的幼苗共有48种,隶属于19科,且一年生植物多达20种(41.7%),地下芽植物为15种(31.3%);② 种子库中种子的数量自上而下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有超过90%的种子分布在距地表5 cm以上的表层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近90%的樱桃李种子分布在距地表2 cm以上的表层土壤及枯落层中;③ 土壤种子库中草本层物种的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最高,其次为乔木层和灌木层,种子库物种多样性主要受草本层丰富度的影响;④ 野生樱桃李天然林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为0.315,表明地上植被对土壤种子库的贡献较大。但是,由于过度放牧,使得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2.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野外随机定点取样与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围封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垂直结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以及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试验区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占种子库总密度的87%~96%;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种子库总密度减少,同时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物种数减少,种子库组成的相异性增加;轻度放牧对土壤种子库中一二年生草本所占比例影响较小,而中度和重度放牧使土壤种子库中一二年生草本所占比例增加;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退化区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塔里木河下游选择了四个典型荒漠植被退化区,通过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对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以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四个植被退化区土壤种子库总共含有10个物种(属),平均密度1633.33粒/m2。2)四个植被退化区种子库密度总和来看,0-5cm层>5-10cm>层10-30cm层,但在各个研究区中种子库密度的垂直分布异质性差异很大,没有一致的规律。3)各个研究区土壤种子库种子的生活型组成,草本物种密度均明显高于灌木。4)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在四个研究区均很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种子库的密度和物种数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的稳定性要高于地上植被。  相似文献   

4.
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以围封不同年限的沙化草地(1年、4年、9年)为试验样地,并以未围封沙化草地作对照,深入研究了沙化草地围封过程中,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对沙化草地实施围栏封育,可显著提高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丰富度;不同围封年限间,二者在植被群落组成上,均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且相临阶段相似性较高,随围封年限差异的增加,相似性逐渐减小,但这一变化前者滞后于后者,表明草地在恢复演替中,前者较后者具有滞后性;4种类型样地之间,土壤种子库密度以及地上植被密度差异均极显著,且二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关系均可用二次曲线描述。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矿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的自然或人工植被恢复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途径。通过室外萌发法对金昌镍铜矿区7种不同立地生境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表明:该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较高,包括16科47属,共56种植物,分别为:藜科(Chenopodiaceae)、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柽柳科(Tamaricaceae)、苋科(Amaranthaceae)、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豆科(Leguminos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车前科(Plantaginaceae)、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蒺藜科(Zygophyll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蔷薇科(Rosaceae)、茄科(Solanaceae);植物组成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89.3%),多年生草本植物次之(7.54%),灌木种最少(2.59%)。土壤种子平均储量412粒·m~(-2),不同立地类型土壤种子库储量差异显著,与其他荒漠地区比较,土壤种子库储量偏低;土壤种子库物种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新尾矿周边自然植被区龙首矿自然植被区龙首矿开采废弃地供暖公司柽柳林地。  相似文献   

6.
草本层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沙漠稳定、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分通常以积雪和降雨形式输入到土壤,输入方式及数量变化对荒漠植物的存活和生长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草本层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增减积雪的方法,共设置4个积雪处理(0,50%,100%,200%积雪,其中100%积雪为对照),于2009—2016年春季调查草本植物的数量特征和物种丰富度,分析草本植物数量特征对水分变化的响应;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不同年份一年生荒漠草本植物数量特征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含水量与积雪厚度成正比,相应的草本植物的幼苗密度与积雪水当量、表层土壤含水量成正比关系;2009—2016年,年内积雪量的变化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影响,各积雪处理间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2009—2016年自然处理下年际间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2015年物种丰富度显著小于其余年份。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发现,物种丰富度年际变化主要受幼苗建成期的降雨调控,并且干旱年份过后的湿润年份物种丰富度不受前一年降水的影响,说明荒漠草本植物层片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处理下,不同年份草本植物旺盛期的存活数量与大气干旱程度(空气饱和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值为0.611,P<0.05),与生长季的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R2值为0.162, P>0.05),说明大气干旱程度更能表征荒漠草本植物生长峰值期的存活情况。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相似性特征.结果表明:阴、阳坡10个样地中,共萌发了55种2203株幼苗,隶属于23科48属;总密度达到5 505±625.537粒/m2,且0~5 cm土层远远大于5~10 cm土层的土壤种子库密度,约是其4.6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未与恢复年限达到显著相关水平,但生态优势度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阳坡上升的趋势比阴坡明显;组成成分相似性系数变化范围为0.0952~0.7143,恢复年限相距越大,其相似性越小,说明植被恢复演替的过程也是土壤种子库空间异质性加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沙漠化过程土壤种子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采用野外定点取样与室内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 4种不同类型退化沙地土壤种子库特征 ,主要结论是 :(1)土壤种子库密度随沙漠化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不同沙漠化发展阶段下降速率不同 ,从固定到半固定沙地是种子库密度衰减最快的时期 ;(2 )土壤种子库植物种数从固定到半流动沙地变化很小 ,半流动到流动沙地衰减速度明显加快 ,是种子库植物种数衰减最快的时期 ;(3) 4种类型退化沙地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以 1、2年生草本植物为主 ,所占比例 79%~ 88% ,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所占比例很小 ;(4 )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并非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其中半流动沙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小 ;(5 ) 4种类型退化沙地土壤种子库组成上的相似性系数变化范围为 0 .82 9~ 1.0 0 0 ,表现出较小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盐化丘间低地和缓坡丘陵梁地4种不同生境的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从缓坡丘陵梁地,经盐化丘间低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到流动半流动沙丘,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一年生草本植物及沙生灌木、半灌木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在不同生境中分布差异及关键影响因素,于2015年对云南省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天然林林缘、橡胶林、橡胶林林缘和农田5种生境共164个1 m2样方的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对比不同生境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5种生境中主要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生境中共发现外来入侵草本植物32种,其中橡胶林林缘和农田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种类最多,达20余种,天然林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最少,仅为6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天然林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和皮洛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0、0.15、0.09和0.16,均显著低于其它生境;橡胶林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除均匀度指数外,其余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天然林且显著低于其余3种生境;农田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为5.50,显著高于其它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不同;本地乔灌木物种数量和海拔是影响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在不同生境分布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1.
N,N-Diethyl-, N,N-dipropyl-, N,N-di-isopropyl, and N,N-di-isobutylalkanamides in which the acyl moiety ranged from C8 to C21 were synthesised, and their larvicidal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against the first-instar larvae of the southern house mosquito Culex quinquefasciatus Say. The four homologous series of amides generally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ir larvicidal activity as the carbon number in the acyl moiety of the amides increased, until the activity reached a maximum. Subsequently, an increment of carbon number resulted in declining activity in the higher homologues, until the activity disappeared. N,N-Diethyltetradecanamide, N,N-dipropylundecanamide, N,N-di-isopropylundecanamide, and N,N-di-isobutlynonanamide or -dodecanamide were the most active compounds in their respective homologous series of amides; however, they were less active than their analogous N,N-dimethylalkanamides previously studied.  相似文献   

12.
The Illinois soybean crop was monitored in 1965, 1966, 1967, 1971, and 1974 for dieldrin residues resulting from aldrin applied to corn in the years before soybean cultivation. Residue levels of dieldrin in soybeans increased between 1965 and 1974. The percent of fields which had soybeans with a dieldrin level above 0.03 ppm increased between 1965 and 1974. Dieldrin residue levels in soybeans grown in Illinois are expected to decline now that the use of aldrin has diminished and will soon ceas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evident between the dieldrin levels in soybeans and the area of the State where they had grown, the date of planting, or the variety.  相似文献   

13.
长武旱塬不同麦玉轮作系统产量效应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PIC模型对不同麦玉轮作系统进行模拟,通过对其输出结果的分析,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干旱胁迫和氮肥生产率等因素,对不同麦玉轮作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比较不同麦玉轮作系统的优劣。结果表明:(1)在模拟研究期间,8种麦玉轮作系统的产量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4.61、4.40、4.16、4.48、4.28、4.29、4.714、.55 t/hm2。所有的麦玉轮作系统中,麦玉轮作系统"春玉米→冬小麦"的经济效益最好。(2)在模拟研究期间,麦玉轮作系统"春玉米→冬小麦→冬小麦"的冬小麦和春玉米所遭受的年均干旱胁迫日数最少(29.51d)。在干旱年份麦玉轮作系统中的冬小麦较春玉米更容易遭受干旱威胁。综合产量、经济效益、作物所遭受的干旱胁迫天数和麦玉轮作系统的氮肥生产率等因素,在长武地区适宜采用的麦玉轮作系统为春玉米→冬小麦。  相似文献   

14.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鉴定几种主要马铃薯病毒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制备了PVX,PVY_o,PVY~n,PVA,PVS,PVM,PLRV和TRV等8种主要马铃薯病毒抗体的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在检测黑龙江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克新一、二、三、四号等品种的植株样品1155份和800余份正在脱毒中的试管苗样品中,发现上述8种马铃薯病毒在几个主栽品种中的侵染率较高,而且大多数感病植株是由3至7种病毒复合侵染,并首次查明本省存在PVY~n和PVM病毒。对不带上述8种病毒的样品又用双向反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带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状况,现已获得无上述8种病毒和类病毒的种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运用温室葡萄水热平衡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日光温室葡萄的能量平衡和能量分量日变化、生育期变化以及分配规律,同时也分析了潜热通量(λET)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水热通量各分量在整个生育期日变化总体上呈现为单峰趋势,净辐射(Rn)的峰值最大为618.75 W·m-2,λET峰值最大为242.73 W·m-2,感热通量(H)峰值最大为327.93 W·m-2;在新梢生长期,白天λET较小,为34.55 W·m-2,随着生育期推进,λET逐渐增大,在果实着色成熟期达到最大值(78.49 W·m-2)之后减小;H在各生育期能量中均占了绝大部分;白天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λET/Rn)在新梢生长期最小,为25.28%,在果实着色成熟期最大,为44.17%;感热通量占净辐射比例(H/Rn)整个生育期几乎都达50%以上,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比例(G/Rn)相对较小,变化范围为4.46~12.32 W·m-2;在整个生育期能量比率大小依次为H/Rn>λET/Rn>G/Rn。在不同生育阶段瞬时尺度上,Rn是影响潜热变化最主要的气象因子,R2高达0.88。在日尺度上,各气象因子对潜热通量的影响在逐渐变弱,相对湿度(RH)与λET相关系数仅为0.28。但无论从瞬时尺度还是日尺度,Rn都是影响潜热通量最主要的气象因子。各气象因子对潜热通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Rn>VPD>Ta>RH。  相似文献   

16.
Mercury and cadmium were found in fish, water, and sediment of American Falls Reservoir (AFR), Idaho. Mercury and cadmium levels in some fish exceeded human health standards set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alyses performed on the flesh of rainbow trout showed mercury residues of up to 1.20 mg/kg, which were higher than residues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rout collected in 1970 and 1971 from AFR. Cadmium residue levels were as high as 0.80 mg/kg. Although arsenic was found in reservoir sediment at levels of 1.36-2.40 mg/kg, it was not detected in fish.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为了明确长期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作物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选取长期定位实验站长期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玉米和大豆连作处理,通过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测定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碳源代谢活性等指标,为建立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大豆、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不施肥处理,且均以大豆连作处理细菌和真菌数量最高。不施肥条件下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壤细菌总数较大豆连作处理分别下降了24.8%和31.0%,真菌总数分别下降了64.0%和51.2%;施肥条件下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壤细菌总数则较大豆连作处理分别下降了29.0%和45.5%,真菌总数分别下降了26.7%和31.5%。Biolog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小麦连作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高于玉米和大豆连作处理,施肥条件下则是大豆连作处理的AWCD值高于小麦和玉米连作处理。不施肥条件下大豆、玉米和小麦连作处理利用最多的碳源是碳水化合物类,施肥后不同连作处理利用最多的是碳水化合物类和多聚物类。大豆和小麦连作不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利用率最高的碳源均是α-D-乳糖,施肥条件下利用率最高的碳源均是D,L-α-甘油,而不论施肥与否,玉米连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利用率最高的碳源均是D-半乳糖醛酸;葡萄糖-1-磷酸盐和γ-羟基丁酸是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特异利用的关键碳源。主成分分析得出,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的影响大于作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