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发生危害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黑龙江省目前除抚远、呼玛等5县未作调查外,其余各县、市均有大豆孢囊线虫病为害,而且仍有扩大蔓延趋势。根据为害程度,可将我省划分为三个为害区:1.西部重发生区。2.东部三江平原中等发生区。3.除上述两地区外均为轻发生区。 通过对大豆孢囊线虫的研究,初步明确菜豆、赤小豆、各种野生、半野生大豆等是大豆孢囊线虫的主要寄主;它完成一个世代有效积温为330℃—350℃左右,一年发生三代;孢囊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为0—25厘米占99.4%;在盐碱土和砂质土危害较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孢囊平均每年降低22.4%,而种植大豆后孢囊平均增长236.6%左右;种植抗病品种孢囊仅增加5—6.6%,种免疫材料孢囊则降低18.5%。 初步分析我国有1、3、4号小种,黑龙江以3号小种为优势小种;1976年以来,已选出19份高抗抗源,并从1978年以来杂交转育出黄种皮、百粒重15克以上新抗源;药剂防治,目前主要采用8%呋喃丹颗粒剂。 建议今后大力开展抗病育种及病原致病性变异;播前查囊指导药剂防治与轮作及生物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研究进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于佰双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SCN)是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自80年代初期开始重视对该病的研究。黑龙江省农科院刘汉起等1976年调查表明,在黑龙江省除边远县...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对大豆孢囊线虫在美国大豆主产州危害日趋严重却防治不利的趋势,美国大豆协会发起并组成了“防治大豆孢囊线虫联盟”,提出了“检测上壤,消灭孢囊线虫”的口号,大力宣传普及孢囊线虫危害及防治技术知识。该组织提出的防治SCN的综合措施为:①土壤检测;②选用抗病品种;③合理轮作;④栽培措施;⑤清洁措施;⑥施用杀线虫剂。  相似文献   

4.
八五三农场大豆孢囊线虫发生情况调查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89-1991年对大豆孢囊线虫着根量与土壤隐囊线虫普查及1998-1999年大田土壤孢囊线虫抽查,结果表明:八五三农场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非常普遍,危害了十分严重,10年间土壤中有孢囊地块由原来的50%上升到100%,迫切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对孢囊虫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
安徽淮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我国大豆产区的一种主要病害,东北地区、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等省都有发生。我省1981年开始在阜阳发现,经过四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沿淮淮北25个县市都有发生,以砀山、毫县、濉溪等县为害最重,具有扩展加重危害的趋势。抗大豆孢囊线虫病育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确保我省大豆产区的大豆生产发展,有必要对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的种类、分布等情况进行鉴定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不同轮作方式对大豆孢囊线虫消长的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lchinohe)是一种两性繁殖的二倍体(2n=18)的生物,通过本身群体的寄生性基因进行遗传重组而寄生在寄主上,大豆是孢囊线虫主要的寄主之一。大豆孢囊线虫危害在我国早以发生,1899年俄国人在东北三省就发现大豆孢囊线虫,从30年代以来对其发生及分布均有报道。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其生理小种鉴定、分布、抗源筛选、防治方法、抗病育种等方面做了大量而详细的工作,吴和礼等早在70年代在我国首次鉴定出在哈尔滨小黑豆抗3号生理小种抗源,以后利用这个抗源育成了一批黄种皮抗源84-819,84-783,8…  相似文献   

7.
蓖麻对大豆孢囊线虫的影响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王克勤大豆孢囊线虫是大豆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在我国北方大豆产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造成了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有的地方甚至绝产。目前主要采用轮作,药剂和抗病品种等防治措施。非寄主植物与大豆孢囊线虫的关系有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解旱稻孢囊线虫的田间发生动态,明确旱稻孢囊线虫的防治指标。方法 2016–2018年对长沙地区一季晚稻的旱稻孢囊线虫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采用田间小区接种的方法测定了其不同群体密度下一季晚稻的损失,建立了旱稻孢囊线虫群体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回归方程。结果 旱稻孢囊线虫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孢囊高峰期主要出现在水稻分蘖期末、孕穗期和黄熟期,推测旱稻孢囊线虫在长沙地区一季晚稻每年发生3代。小区接种试验测产结果表明,旱稻孢囊线虫对水稻株高、有效穗数、实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产生不利影响;每1mL土壤接种卵量≥4个,旱稻孢囊线虫危害较为严重,被害株实粒重损失在19.4%以上,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结论 我们分析了旱稻孢囊线虫发生世代数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指导长沙地区旱稻孢囊线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大豆抗孢囊线虫育种的抗源利用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豆孢囊线虫病 ,又称大豆黄萎病 ,俗称“火龙秧子”。病原是土壤中的大豆孢囊线虫 ,它侵入、寄生在大豆根系 ,一般发病减产 30 %左右 ,严重地减产 50 %以上。孢囊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 3~ 5年以上 ,最高达1 0年左右 ,土壤一经线虫污染很难根除。据在黑龙江省调查 :几乎所有的大豆产地都有这种病发生 ,并在迅速蔓延加重 ,严重威胁大豆生产。为稳定和发展大豆生产 ,必须解决大豆孢囊线虫问题。黑龙江省大豆抗孢囊线虫育种起步于“六五”之初 ,进入 90年代陆续育成了“抗线 1”( 1 992 )、“嫩丰 1 5”( 1 994 )、“抗线 2”( 1 995)、“抗线…  相似文献   

10.
大豆孢囊线虫病已成为大豆的一种重要病害。1981年在阜阳地区发现该病后,对其在我省的分布、危害和防治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危害与分布 调查结果表明,大豆孢囊线虫侵入幼根吸取营养,使大豆在2—3片真叶时,叶片发黄,生长缓慢。七月上、中旬以后,因根系受损,侧根增多,根瘤减少,成片的植株茎叶变黄,叶片脱落早。严重时,花期植株矮小,黄萎,根系腐烂,植株停止生长直至死亡。受害轻的虽能开花,但结荚少或不结荚,将病株轻轻拔起,可见根部表面有黄白  相似文献   

11.
大豆抗孢囊线虫的育种途径和育种成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育种研究所颜清上,王连铮培育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美国和日本都是靠推广抗病品种控制该病危害和蔓延的。美国从1967年育成推广第一个抗病品种到1991年已育成抗各种生理小...  相似文献   

12.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1chinhe)是日本大豆的重要病害,大部分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危害。特别是日本东北地方严重,约有50%的大豆遭受危害。大豆孢囊线虫(以下简称线虫)主要分布在日本的北海道、东北、关东、东山、北陆等地方,即日本中部以北的火山灰土壤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带。线虫在北海道一年发生  相似文献   

13.
抗线虫5号大豆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新品种“抗线虫5号”是有效解决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上限——第一积温带大豆孢囊线虫危害的大豆品种。“抗线虫5号”大豆为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20d,蛋白质含量41.18%,脂肪含量19.75%,高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旱、耐盐碱,可重迎茬种植,高产稳产性较强。该品种在黑龙江省西部风沙盐碱干旱区种植应加强水肥管理。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种植应喷施矮壮素防止徒长。  相似文献   

14.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限制大豆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世界各地每年因大豆孢囊线虫病给大豆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筛选和培育大豆孢囊线虫抗病品种是解决多种病害危害的根本途径.本试验采用生产田鉴定的方法,广泛收集国外种质资源、生产上主栽品种、新育成的品系,农家种质材料,国家品种资源库材料等等,鉴定出11份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种质,同时交叉鉴定出12份双抗大豆灰斑病、孢囊线虫病的材料.因此,将鉴定出的农艺性状好的抗病品种可直接在痛区应用,通过种植一个品种就可以解决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害的危害,这对于从根本上防治大豆病害的危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大豆抗胞囊线虫育种团队主要从事大豆抗线虫品种选育和农作物线虫病害防治工作,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2年审定了我国第一个抗线虫大豆品种一抗线虫1号,结束了我国没有抗线虫大豆品种的历史,填补了在该领域的空白。该团队累计审定抗线虫大豆品种16个,其中包括外源DNA导入的抗线虫6号、黑龙江东部产区的鹏豆158和广适应性的抗线虫7号和抗线虫9号等。主持承担科技部、  相似文献   

16.
大豆孢囊线虫病在我国的大豆产区,东北三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安徽等省均有发生。进行药剂防治成本高,不宜大面积推广。而种植抗病品种则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经济有效的措施。美国自1967年以来,育成十多个抗大豆孢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并适合不同成熟期组种植的黄种皮大豆品种已在生产上应用,控制了孢囊线虫病为害。日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2004年大豆田病害的分布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田间调查、预测预报资料以及前人的经验,本文着重介绍了2004年黑龙江省各地区大豆田中主要病害的分布及防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病害分布与危害存在区域性差异。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菌棱病主要发生区域为黑龙江省的中西部的部分市县;大豆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及病毒病重点发生区域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绥化市等部分市县。大豆灰斑病在局部地区将造成危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大豆病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知识讲座第四讲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孢囊线虫病,又叫萎黄线虫病,寄生于大豆根上,直接危害根部。植株被线虫寄生后,生长发育受阻,病株矮小,叶片发黄;发病严重时,病田大豆植株大面积枯黄,状似火烧,群众形象地称为“火龙秧子”。大豆孢囊线虫病在我国发生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9.
大豆孢囊线虫病(简称SCN),是世界农业生产上危害最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日本、美国、巴西、加拿大,前苏联、朝鲜和中国等世界大豆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都有发生。一般造成大豆减产5%—20%,严重的甚至绝产。因此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危害、生理小种分布、抗源品种的筛选利用及防治方法研究,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一、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简史日本1915年由掘正太郎在日本福岛县白河附近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病,当时叫“嫌地病”,也叫“月夜病”,1921年伊滕哉改名叫“黄萎病”。1952年一稔户通过比较鉴定,命名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英文名Soybean Cyst Nematode(缩写为SCN)。美国1954年首先在北卡罗来纳州发现SCN,相继在阿肯色、密苏里、田纳西、维吉尼亚、伊里诺斯、  相似文献   

20.
东北是我国大豆主要生产基地,大豆孢囊线虫病是东北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北至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南至辽宁省大连市都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发病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1/3左右,对大豆产量品质危害极大,推广种植抗大豆孢囊线虫大豆品种是抗御此病危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研究鉴别东北各地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为各地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有重要意义。据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吉林省白城子农科所,辽宁省沈阳农大植保系等单位均采用Gollolen方法测定了东北三省63个土壤标样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