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8个西南大豆种质为研究材料,通过人工降雨室模拟夏播大豆收获期的连阴雨天气,在R8期处理大豆材料以诱发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抗性与大豆主要农艺、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抗性与种皮颜色、种脐颜色及结荚习性显著相关;与株高和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和脂肪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霉变抗性影响较大的3个性状为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株高、百粒重和脂肪相对含量亦间接通过单株荚数和主茎节数对霉变抗性产生显著影响。主茎节数多、株高较高、单株荚数多的深色小籽粒无限结荚大豆种质对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的抗性较好;种皮种脐颜色、结荚习性、脂肪相对含量可作为筛选抗籽粒田间霉变大豆种质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大豆品种花荚形成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建新  周婷  贾珂珂 《大豆科学》2012,31(5):739-743
为探明超高产大豆品种的花荚形成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在田间系统地比较了超高产大豆中黄35、新大豆1号、10-124与高产大豆新大豆10号的花荚形成过程及其时空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中黄35、新大豆1号、10-124具有终花期、始荚期明显推迟,花期和荚期显著延长,开花节数和结荚节数明显增加,开花和结荚高峰期明显后移,单株花数和荚数明显增多的特点;中黄35中部和上部节开花数多,新大豆1号和10-124下部节开花多;中黄35植株下部和中部节的荚数和粒数分布较多,新大豆1号和10-124植株的中部和上部荚数和粒数分布较多.超高产品种开花期和结荚期明显延长、开花和结荚节数增多、开花和结荚高峰期明显后移,且峰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进行了重茬大豆施肥技术组合筛选,NPK不同组合可明显促进重茬大豆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增加大豆株高、提高大豆地上和地下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NPK配合可促进大豆根瘤数量和重量的增加,N3P4K5 叶面肥在大豆分枝期(V5)、开花期(R2)和鼓粒期(R6)三个时期都明显增加大豆优质根瘤比率;NPK配合可增加大豆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光合势,其中N3P4K5和N3P4K5 叶面肥对大豆生长发育促进作用最为明显,N3P4K5 叶面肥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2.7%,增加了大豆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各处理对大豆百粒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以蔓性千斤拔为试验材料,比较了4种种植密度对其种子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产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其中株行距7 cm×(25 cm+40 cm)的种子产量最高,为1600.5 kg/hm~2,比株行距13 cm×(25 cm+40 cm)、10 cm×(25 cm+40 cm)、10 cm×(20 cm+40 cm)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23.5%、15.8%和11.7%,但其单株粒数、果荚数和粒重显著下降;株高和结荚高度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而分枝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主茎节数和第一结荚节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少。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种子产量与株高、结荚高度和第一结荚节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R=-0.8366**,R=-0.7139~(**)和R=-0.5230~*),与分枝数表现出显著正相关(R=0.5261~*)。通径分析表明,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为:株高主茎节数结荚高度第一结荚节位分枝数,其中株高对单株种子产量有显著的负效应,其贡献率最大为0.5855。  相似文献   

5.
花生是一次播种、不间苗作物。因此,通过选用大粒饱满的种子,对获得全苗、壮苗起一定作用。同时,还能克服大小株的差异,达到平衡增产的目的。为了测定分级粒选的增产效果,1982年,我站分别在4个大队技术队进行了花生分级粒选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证明,一级米(百  相似文献   

6.
2017年按照大区对比法设计进行了大豆根瘤菌包衣减氮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根瘤菌包衣处理后大豆植株高度稍有降低,保苗数变化不明显,主茎节数有所提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提高4.5%~5.8%,单株粒重提高10.2%。实测产量处理区为194.6 kg/667m2,对照区为176.1 kg/667m2,增产10.5%。实测增产结果与考种单株粒重提高幅度基本一致。因此推广减氮减投的环境效益与增效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12份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3.30±2.69%;脂肪平均含量为16.76±1.41%,说明陕西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为60.05±2.48%.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404**).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与生育日数正相关与株高负相关,其程度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显著负相关而脂肪含量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不同花色、茸毛色、结荚习性、粒色、粒形的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不同粒色、粒形和结荚习性间的差异最为明显,无限结荚习性、籽粒为黑色肾形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低,籽粒为双色肾形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低.研究结果为大豆品质育种选择亲本和杂交后代处理的提供依据,并筛选了12份高蛋白和大粒的品种供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8.
荫蔽对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及大豆耐荫性鉴定方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模拟间套种的荫蔽条件,设置不同的遮光处理,研究荫蔽对大豆13个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结荚期株高、收获期株高、最低结荚高度、结荚期生物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和百粒重等8个性状发生显著变异,变异与荫蔽程度极显著相关,其中,前3者为正相关,其余5性状为负相关;结荚节位和主茎直径变异极显著,分枝数变异显著,但与荫蔽程度相关性不显著;主茎节数和单株瘪荚数变异不显著。选择受荫蔽影响显著且与荫蔽相关性显著的株高、最低结荚高度、结荚期生物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7个性状为指标性状,以综合耐荫系数为指标,采用综合方法评定大豆种质的耐荫性,将耐荫性鉴定级别划分为五级。  相似文献   

9.
密度及行距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条件下,以3个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铁丰31、铁豆63和沈农12为试材,采用再裂区设计,考察不同密度及行距处理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缩小行距可以提高3个大豆品种的株高;增加密度,3个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减少,结荚高度提高;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大豆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行距为30 cm时,大豆产量最高;密度为25万株·hm-2,行距30 cm时,3个大豆品种产量最高,铁丰31、沈农12和铁豆63的产量分别为4 961.2,3 840.0和3 539.1 kg·hm-2。  相似文献   

10.
筛选大豆对叶片机械损失敏感的指标和时期,为评价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的耐虫性及制定虫害防治指标等提供参考。在大豆品种南农99-6不同生育阶段(V5、R1、R3、R5)进行不同程度(0%、16. 7%、33. 3%、50. 0%、66. 7%、83. 3%和100%)的剪叶处理,测定农艺和品质性状,以探究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叶片损失程度对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剪叶量处理间,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四粒荚数、三粒荚数、二粒荚数和株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主茎节数、一粒荚数和百粒重差异达显著水平,有效分枝数、每荚粒数及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一粒荚、二粒荚、三粒荚和四粒荚的数量都有随剪叶量增加逐步减少的趋势。(2)平均单次33. 3%及以上的叶片损失可导致单株荚数显著减少; 50%及以上的叶片损失可导致单株产量显著降低;而100%叶片损失可导致百粒重显著降低。(3)不同生育期剪叶处理间百粒重、三粒荚数、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差异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而其它性状无显著差异。始荚期的叶片损失对单株荚数影响最大,而鼓粒始期的叶片损失对百粒重影响最大且同时影响单株荚数,因而R3和R5是叶片损失的敏感时期。(4)不同生育阶段与不同剪叶量间的互作对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较小,都未达到显著水平。(5)该试验结果模拟了大豆受咀嚼式食叶性害虫危害的机械损伤影响,但不涉及取食时分泌唾液毒害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吸食的影响。(6)建议用虫害关键时期(R3) 33. 3%的剪叶量模拟咀嚼式食叶性害虫危害,以单株荚数损失率、百粒重损失率及单株产量损失率作为评价指标鉴定大豆的耐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