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在辽宁省红松人工林中4种主要害虫的为害情况、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同时,提出了防治红松人工林主要虫害的营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红松人工林和相邻次生林林下红松天然更新种群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球果采摘后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生长生存现状,了解红松天然更新种群的动态,以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两种林分为对象,对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分布状态及其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红松人工林与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结构都不完整,蒙古栎次生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对应于球果采摘强度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两个峰值,而红松人工林内只有前4年生幼苗;(2)两种林分中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株/簇与簇数均符合指数函数变化,即红松幼苗幼树多以单株存在,簇生幼苗的数量占比很少;(3)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的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在苗高和地径生长都比红松人工林内的具有优势,两种林分中1a和2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不明显,但3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显著;次生林内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地径均极显著高于人工林林内的红松幼苗。结论:在当前的这种球果采摘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更新幼苗幼树分布受到了很大影响,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幼苗幼树以单株存在。  相似文献   

3.
选取帽儿山地区阔叶红松林、红松人工林和水曲柳天然次生林3种典型群落,基于方差均值比、L函数和角尺度方法比较研究各群落乔灌层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帽儿山典型森林群落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阔叶红松林乔木优势种呈随机分布或不显著聚集分布;红松人工林中红松呈随机分布;水曲柳次生林乔木优势种主要呈随机分布。各群落灌木优势种均呈聚集分布。帽儿山典型森林群落中各乔木优势种间主要呈空间正关联或无空间关联,红松与阔叶树小尺度无关联,大尺度正关联,阔叶树种间主要呈正关联。红松人工林与水曲柳天然次生林乔木优势种间均呈正关联。帽儿山典型森林群落优势种空间关系良好,空间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4.
红松球果主要害虫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害红松球果和种子的害虫很多,其中红松球果种蝇Hylemya sp.和红松球果种小蜂Euytoma sp.是主要害虫,它们危害红松球果、种子,造成种子产量降低,有时造成绝产。为了控制危害,对张广财岭东坡的红松人工林球果害虫的密度及为害率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防治试验。其中粘虫胶法和烟雾机防治具有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中穴星坑小蠹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是辽宁省人工林的主要造林树种,造林面积逐渐增加,一部分已郁闭成林。红松疱锈病是红松人工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由于疱锈病的危害,致使树木生长衰弱、濒临死亡或枯死,给次期性害虫造成了侵入的条件,其中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的是中穴星坑小蠹。过去国内未见有该小蠹在红松人工林发生为害的详细报道。为给生产单位提供可靠的信息,清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面积的增加和采摘球果等人为干扰活动的加剧,红松球果及枝梢害虫危害日趋严重,红松球果受害率可达40%左右,种子损失率达到25%以上,对森林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作者对红松球果及枝梢害虫的种类、区系、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等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以期为该类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辽东典型次生林和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红松人工林和次生林在养分特征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次生林土壤养分状况明显高于红松人工林;森林土壤养分状况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建议应该积极开展红松人工林与阔叶树种混交造林工作,以提高林地的土壤肥力和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8.
2种红松种实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征的补充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国东北地区珍贵的乡土树种,广泛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及完达山山脉,它以冠型优美、材质优良而驰名中外,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周以良等,1986).至目前为止,在黑龙江省内的山区和半山区已营造了大面积的红松人工林.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红松种实害虫为害越来越严重.1999年在张广财岭东坡调查,红松人工林球果被害率100%(李宏伟等,2003);在牡丹江地区,红松球果被害率达98%以上,种子被害率达56%以上(周彪等,2006b).  相似文献   

9.
以辽东红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间伐强度下该林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红松人工林内双子叶植物的种类都大于单子叶植物,红松人工林对照区中单子叶植物科的数量最小,其他3个区随间伐强度增大单子叶植物科的数量增多。红松人工林对照区的双子叶植物属数最小;弱度区、中度区、强度区三区随间伐强度增大,属数依次减小,但都高于对照区。蕨类植物在红松人工林内虽出现但数量很少。裸子植物在红松人工林内未出现。红松人工林的草本多样性以弱度区最高,弱度区与强度区相近。红松的灌木多样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0.
松梢象甲是我国东北地区红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重要害虫,由于该虫高度的隐蔽性生活,目前对其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探索其生物防治策略,采用林间调查结合室内饲养的方法,对伊春朗乡林业局的松梢象甲寄生性天敌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其寄生性天敌(寄生蜂)约70种,并筛选出2种优势天敌进行了人工助迁。  相似文献   

11.
人工混交林不同混交方式的生长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辽东山区人工混交林的生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块状混交林型的材积生长量是红松纯林的109%-124%,落叶松块状混交林型的材积生长量是落叶松纯林的108%-151%,各混交林型中的红松、落叶松乔木层生物量比红松、落叶松纯林高3.1%-28.6%和2.8%-16%。在块状、带状混交林中的红松、落叶松,其干、枝、叶、根的生物量绝大部分都高于各自的纯林,混交林的根系分布面积比纯林提高23%。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下人天混红松林群落的演替趋势。结果表明:未透光群落中红松和五角槭属于进展种群,花曲柳属于潜在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半透光群落中红松、水曲柳和假色槭属于潜在进展种群,花曲柳和五角槭属于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全透光群落中红松、花曲柳、五角槭和灯台树属于潜在进展种群,裂叶榆、青楷槭和花楷槭属于潜在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不同林分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都向着红松硬阔叶混交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辽宁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资源培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宁省天然次生林、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培育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针对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培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14个已进行过种源试验的乡土树种的生长性状变异规律,归纳出一些共同变异特点,这些树种在种源间、地点间、种源与地点互作效应都达显或极显差异,且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根据这些变异特点及某些树种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对有关天然林与人工林遗传可持续资源经营进行了分析,认为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需要强化生境保护,采用原境和异境种植保护,减少人为干扰,建议采用适当遗传材料营造不同类型的人工林,以减少由于基因流动引起的对天然林遗传资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人工针阔混交林生态条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红松、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紫椴、白桦、刺楸、水曲柳针阔混交林及红松、日本落叶松、色赤杨、白桦、刺楸、水曲柳等纯林的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林内温度,降低蒸发强度,提高林内的相对湿度,减小林内风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N、P及有机质的含量,对林分的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云冷杉红松林(Spruce-fir-Korean pine forest)为研究对象,探究林隙干扰后优势种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和联结系数AC两种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红松Pinus koraiensis在空间尺度为0~1.9 m时呈现随机分布,在≥1.9 m时为聚集分布。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在所有尺度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紫椴Tilia amurensis在尺度为0~35 m时呈现聚集分布,在>35 m时为随机分布。2)红松与臭冷杉在所有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多为离散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表现为无关。臭冷杉与白桦、紫椴在空间格局上主要为聚集分布,种间关联性为极显著负相关,表现为强烈的竞争关系。臭冷杉与红皮云杉在小尺度表现为离散分布,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种间关联性为不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其间的依赖性不强。白桦、红皮云杉和紫椴3种优势种群之间的空间格局主要为聚集分布,红皮云杉与白桦、紫椴与红皮云杉之间的种间关联性为显著负相关,白桦与紫椴之间为显著正相关。【结论】2个树种中优势度较高的树种的胸径决定了其空间格局的聚集程度以及种间关联性的显著程度,即平均胸径大的树种与其他树种表现为空间上离散,平均胸径小的树种之间表现为空间上聚集。  相似文献   

17.
红松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主要依靠培育实生苗造林.育苗中经常采用陈年种子,经对6个种源、7个批次的红松种子进行1年生苗木生长情况的测定,认为红松不同种源种子的储放时间长短与苗木生长的变化关系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有好的种源做保证,有利于苗木正常地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主要伴生树种树叶对红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振邦  戴洪才 《林业科学》1992,28(4):357-361
在培育森林的实践中,早在19世纪就发现有一些树种对于另一些树种具有选择性的影响,这方面大量的工作是通过叶子、树皮或凋落物等浸出液来进行,而我国则研究甚少,尤其树木间相互影响的研究更少。但是,这种现象却是常见的。如在东北的阔叶红松林中,红松(Pinus koraiensis)常与其他伴生的阔叶树混生一起,不仅生长很好,而且还可以在这些阔叶树林冠下更新成长。相反地,在红松纯林下红松幼苗一般很难维持到10年以上。为了了解这些现象,我们选取我国东北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阔叶红松林的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 14个已进行过种源试验的乡土树种的生长性状变异规律 ,归纳出一些共同变异特点 ,这些树种在种源间、地点间、种源与地点互作效应都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且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根据这些变异特点及某些树种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 ,对有关天然林与人工林遗传可持续资源经营进行了分析 ,认为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需要强化生境保护 ,采用原境和异境种植保护 ,减少人为干扰 ,建议采用适当遗传材料营造不同类型的人工林 ,以减少由于基因流动引起的对天然林遗传资源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China’s 13 th 5-year forestry plan explicitly requires the end of commercial harvesting and the improved management of natural forests by means of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forest structure and developing high-quality forest production.This requires the quantification of stand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In this study,species distribution,association and size differentiation in a mixed broad-leaved/Korean pine(Pinus koraiensis Siebold&Zucc.)forest in Mudanf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ere analyzed using three spatial structure indices:uniform angle index,complete mingling index,and size differentiation index.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es were randomly distributed,with a moderate size differentiation and high mixed structure.Three dominant species exhibited different patterns in terms of the three indices and their bivariate distribution.Overall,Korean pine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to Manchurian maple(Acer mandshuricum Maxim.),wherea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anchurian linden(Tilia mandshurica Rupr.&Maxim.)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entire stand.Our work contributes to further the knowledg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secondary forests and plant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