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负载量对酿酒葡萄‘威代尔'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而确定我国辽西产区‘威代尔'葡萄的适宜负载量,以小棚架独龙干整形的‘威代尔'葡萄为试材,分别对成熟叶片光合特性的相关参数,采收期浆果的糖、酸和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负载量增大,叶片的光合能力降低,进入叶片的CO_2的同化能力也下降,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a/b值均显著降低,而胞间CO_2浓度先升高后降低;果实果糖、葡萄糖和总糖含量下降,苹果酸、酒石酸和总酸含量升高,糖酸比下降,特征香气2-苯乙醇含量下降。综合得出,负载量越大,叶片净光合速率越低,果实果糖、葡萄糖和2-苯乙醇含量下降,酒石酸和苹果酸含量增加,为了保证果实品质,建议盛产期‘威代尔'葡萄适宜的667 m~2产量为1 000~1 500 kg。  相似文献   

2.
2011—2015年连续5年对酿酒葡萄品种‘威代尔’在甘肃省高台县进行引种试栽观察。结果表明:‘威代尔’在当地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具有果实品质优、耐贮藏、早果丰产、抗寒、抗病、耐瘠薄等优良特性,成熟期未发生裂果、落粒和干果等现象;栽后第2年开始结果,第3年667 m~2产量1 206 kg,第5年667 m~2产量1 315 kg;以其酿造的冰白葡萄酒酒体澄清、晶亮,且具菠萝、芒果、杏、桃和蜂蜜等甜熟浓郁香气,作为酿造冰葡萄酒品种适宜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进行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3.
酿酒葡萄‘威代尔’在辽西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果实经济性状方面介绍‘威代尔’葡萄在辽西朝阳的引种表现;重点从栽植密度、架式选择、结果枝冬剪、果实负载量、土壤管理、越冬防寒方式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威代尔’葡萄在辽西朝阳的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刺葡萄果实及酿酒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内不同类型刺葡萄为试材,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刺葡萄果实不同部位白藜芦醇含量,同时选用干红葡萄酒酿酒工艺进行酿造,研究刺葡萄果实及果实在酿造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部分类型刺葡萄果皮中均检测到白藜芦醇,澧县-1刺葡萄和中方-2刺葡萄果皮含量最高,均为34.08μg/g,是‘赤霞珠’的1.70倍;长沙-2刺葡萄籽中白藜芦醇含量为28.36μg/g,是‘赤霞珠’籽的3.83倍,其他类型刺葡萄籽和所有类型刺葡萄果肉中均未检测到白藜芦醇。酿酒过程中添加F15酵母的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始终高于添加VL1酵母的葡萄酒,陈酿结束后,芷江-1刺葡萄酒白藜芦醇含量最高,为0.17μg/mL,比‘赤霞珠’葡萄酒高21.4%。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湖南省中方县的‘紫秋’和‘涩葡萄’2个刺葡萄品种(品系)为试材,研究其位于3个不同海拔(240、620、700 m)葡萄园的果实风味物质含量的变化,为湖南省优质酒用刺葡萄果实生产及葡萄酒酿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法对2个刺葡萄品种(品系)成熟期果皮花色苷及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测定成熟期果皮香气物质含量。【结果】(1)‘紫秋’葡萄在海拔240 m,其果实还原糖、花色苷单体含量、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种类及含量和果实香气物质含量在3个园中最高。(2)‘涩葡萄’在海拔700 m,其果皮花色苷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单体含量和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海拔的葡萄。【结论】海拔240 m的‘紫秋’葡萄及海拔700 m的‘涩葡萄’风味物质含量最佳,更有利于葡萄酒酿造。  相似文献   

6.
极早熟葡萄新品种‘90- 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 1’是从‘乍娜’的芽变中选出的葡萄新品种。该品种除保持母本的优质、丰产、适合保护地栽培等优良性状外,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极早熟, 果实6 月下旬成熟, 果实发育期仅35 d。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了解从意大利引进的5个酿酒葡萄品种(‘Corvina’‘Corvinone’‘Garganega’‘Molinara’‘Rondinella’)果实特性。【方法】以5个意大利酿酒葡萄品种和‘赤霞珠685’‘霞多丽277’成熟果实为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分析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4个红色意大利品种果皮总花色苷含量显著低于‘赤霞珠685’,而‘Molinara’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Corvinone’果皮总酚、单宁和原花色素含量仅次于‘赤霞珠685’,但总类黄酮含量最高;‘霞多丽277’果肉酚类物质含量最高,‘Corvina’次之,‘Corvinone’居第三位;‘Corvina’种子酚类含量最高。7个品种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中,‘Garganega’种类最多,‘Corvina’最少;检测到的7类挥发性香气中,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最高,醇类次之,乙酸酯最低;有5种香气化合物(癸醛、苯乙醛、β-大马士酮、β-紫罗兰酮和香叶醇)含量超过了阈值,其中苯乙醛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最大;果实花香、焦糖味OAV值分别居第一、第二位,‘Corvinone’‘Molinara’和‘Rondinella’水果香OAV居第三位,而其他4个品种植物味居第三位。【结论】7个品种果实各有特点,也有共同点。根据其酚类物质和香气特点,在杂交培育新的品种时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性筛选杂交后代,也可根据各品种特点进行酿造工艺改良。  相似文献   

8.
梨果肉褐变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问题,为深入探讨梨果肉褐变的生理机制,以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和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褐变度、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梨果肉褐变程度、酚类物质含量和部分酶活性均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幼果至果实成熟,熊果苷、绿原酸、表儿茶素是果实中主要的酚类物质,三者含量占总酚含量的90%以上,2个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果实中熊果苷、绿原酸含量高于2个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从果实褐变度与酚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看,在幼果期,单个的酚类物质对果实褐变影响不大,在果实生长后期与果实褐变相关性强的酚类物质主要有熊果苷、儿茶素、绿原酸和咖啡酸。在整个果实发育期,易褐变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总酚含量均高于不易褐变品种;幼果期易褐变品种果实PPO活性与不易褐变品种差异显著(P<0.05),成熟期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果实中PPO、PAL活性与大多数酚类物质含量均显著相关,对不同发育阶段果实褐变的研究要综合考虑PPO活性与总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基于果实品质筛选酿酒葡萄杂交F_1代优系的方法。【方法】以‘2-1-3’ב阿列尼’、‘2-1-3’ב宝石解百纳’2个酿酒葡萄杂交组合F_1代和亲本、对照品种共74份成熟期果实为材料,连续4 a(年)对22个果实主要品质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从中筛选出优系。【结果】69份杂交F_1代与亲本、对照品种成熟期果实22个品质性状指标有差异,除果皮总酚含量无F_1代介于对照品种‘赤霞珠685’与‘美乐181’之间外,其余21个指标有1~36份F_1代介于对照品种之间,果皮单宁含量仅31-5-2-2介于对照品种之间。对74份材料的22个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前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2.26%、26.25%、15.20%、11.58%,累计贡献率达85.28%。根据22个品质指标和4个主成分值,对69份F_1代和亲本、对照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田间观察评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单系2份,为31-5-2-1、44-6-7-1。【结论】对葡萄杂交F_1代果实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简化酿酒葡萄杂交后代果实品质的评价指标,对酿酒葡萄杂交后代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出杂交优系,为今后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琯溪蜜柚’‘黄金蜜柚’‘红肉蜜柚’‘红绵蜜柚’‘三红蜜柚’果实成熟期果肉有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琯溪蜜柚’相比,其4个芽变品种果肉柠檬酸含量降低,苹果酸含量普遍升高;4个芽变品种果肉Mg、Fe含量均高于‘琯溪蜜柚’,Zn含量均低于‘琯溪蜜柚’,K、P、Ca、Na含量因品种而异;4个芽变品种果肉Fe/Zn值均升高,K/P值变化因品种而异,其中3个果肉颜色有变异的品种(‘黄金蜜柚’‘红肉蜜柚’‘三红蜜柚’)Ca/Mg、Ca/Na、Mg/Na值普遍升高。  相似文献   

11.
苹果新品种'天红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红1号’苹果品种源于‘长富2’的单株芽变,单果质量250 g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17%,果形指数0.9以上,果实香气浓郁,着色优良,果面光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发挥酿酒品种‘赤霞珠’‘梅露辄’和‘品丽珠’不同营养系的优点,筛选香气优良的营养系。【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3个品种共11个营养系成熟果实和葡萄酒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果实、葡萄酒中香气成分种类分别在64~99种、105~121种,相应的果实与葡萄酒共有成分在60~88种,分为中短链脂肪酸、乙醇酯、醇类、乙酸酯、醛类、单萜和降异戊二烯类、其他7类。除‘赤霞珠’685醇类、191醛类,其余营养系葡萄酒中每类香气浓度均高于果实。果实和葡萄酒中超过阈值的香气成分分别有5种和15种,但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营养系同一香气气味活性值(OAV值)不同,从而导致其香气特征的差异。‘赤霞珠’685、169和‘梅鹿辄’348果实中苯乙醛、β-大马士酮OAV值高于其他营养系,与花香、甜香味OAV值最大一致;170果实中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IBMP)OAV值显著高于191,与其植物味OAV值最高一致,且TDNOAV值最高,与其化学味OAV值最高一致。‘品丽珠’c214果实中IBMP>327>409,赋予c214植物味OAV值>327>409,3个营养系中苯乙醛、β-大马士酮OAV值趋势与焦糖味、花香味一致。与其他营养系相比,‘赤霞珠’170、338葡萄酒中较高的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苯乙醛和β-大马士酮赋予酒较高的水果味、花香味;‘梅鹿辄’181葡萄酒中较高的辛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赋予酒较高的水果味、花香味;‘品丽珠’c214中己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OAV值最高,与酒水果味OAV值最高一致,327中IBMP和癸醛OAV值较高,赋予酒植物味高于c214。【结论】根据果实香气特征,‘赤霞珠’685、169、‘品丽珠’327和‘梅鹿辄’348相对较好,根据葡萄酒香气特征‘赤霞珠’338、170、‘梅鹿辄’181和‘品丽珠’409较好。根据其香气特点及市场需要,可进行营养系筛选或酿造工艺改良。  相似文献   

13.
 以‘国光’苹果及其红色芽变为试材, 测定了果实发育期间的花青苷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并研究了套袋对芽变花青苷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 ①在果实发育期间, 芽变果皮的花青苷含量明显高于‘国光’, 尤其是成熟期芽变果皮花青苷含量为132170 U·g-1FW, 而‘国光’仅为49140 U·g-1FW; ②在果实发育期间, 两个品种间PAL 和UFGT的酶活性无明显差异, 但芽变的CHI和DFR酶活性明显高于‘国光’, 表明芽变花青苷合成能力的提高与CHI和DFR酶活性高有关; ③套袋抑制芽变果皮花青苷的合成, 但解袋后花青苷的含量极显著升高, 解袋后4种酶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 CHI和UFGT活性均迅速升高, 明显高于对照, 这与解袋后花青苷迅速合成相吻合。综上结果, 芽变与原有品种在着色机理上的关键指标是果皮花青苷含量和CHI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以‘长富2’苹果片红芽变的果皮为试材,克隆了溶质转运蛋白家族基因Md SLC35F2-like(Solute Carrier Family 35 Member F2-like)的开放阅读框(ORF),其长度为1 041 bp,编码346个氨基酸。利用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该蛋白是1个稳定的疏水性α螺旋跨膜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同源性分析表明,Md SLC35F2-like与白梨的Pb SLC35F1-like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其与白梨的进化亲缘关系最近,与可可、巨桉的进化亲缘关系最远。分析‘长富2号’及其片红芽变果实着色期花青苷的积累与Md SLC35F2-like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摘袋后Md SLC35F2-like表达量在‘长富2号’及其2个片红芽变果实果皮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摘袋后3d表达量最高,而后逐渐降低,2个芽变材料均显著高于其野生型,表达量与花青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其他颜色品种上进行验证分析,Md SLC35F2-like在红色果皮品种‘烟富3号’果皮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绿色果皮品种‘金陵’,在红色果肉品种‘红色之爱’果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  相似文献   

15.
冰葡萄‘威代尔‘(Vidal)属欧美杂交种,是酿造冰酒最理想的品种之一.   冰酒,其酒质爽净醇美、优雅甜润,营养价值很高,是葡萄酒中的极品.由于冰酒原料生产条件苛刻,受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的部分地区能够生产适合酿酒的冰葡萄.因此冰酒的价格十分昂贵.……  相似文献   

16.
‘丹露’是‘雨花露’的优质芽变品种,于2014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丹露’桃在潍坊地区6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平均单果重210g,果面着鲜红色,汁液中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2%,耐贮运,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7.
4个无核鲜食葡萄品种及其亲本果实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以母本‘瑰宝’和父本‘无核白鸡心’杂交选育出的无核葡萄新品种‘早康宝’、‘无核翠宝’、‘无核丽红宝’和‘晶红宝’果实的芳香化合物组分,为了解其品质特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这4个无核葡萄及其亲本果实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研究4个无核葡萄及其亲本成熟果实芳香物质差异。【结果】6个葡萄品种果实的芳香物质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醛类物质是6个葡萄品种果实中主要的芳香物质,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具有绿叶清香和果香的2-己烯醛,在35.88%~50.04%,‘早康宝’中含量最低,‘丽红宝’最高;其次是具有绿叶清香和果香的己醛,相对含量在16.91%~30.41%,‘瑰宝’最低。‘瑰宝’、‘无核白鸡心’及其具有香味的杂交后代‘早康宝’和‘无核翠宝’中含有相对含量较高的萜烯醇(11.21%~25.39%),特别是里那醇,其中‘瑰宝’含量最高为25.20%,‘无核白鸡心’含量最低(0.18%),而‘丽红宝’和‘晶红宝’中含量甚微或无;其次是香叶醇,‘早康宝’中最高14.58%,‘无核白鸡心’和‘无核翠宝’分别占8.20%、4.42%。【结论】里那醇+香叶醇+橙花醇+香茅醇之和对4个玫瑰香味葡萄品种(‘瑰宝’、‘无核白鸡心’、‘早康宝’和‘无核翠宝’)果实玫瑰香气贡献最大。C6化合物中的2-己烯醛是6个葡萄品种果实芳香物质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8.
‘玉手指’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由‘金手指’芽变选育的葡萄新品种,属欧美杂交种。2005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在全省开展葡萄品种资源调查期间,在台州市玉环县浙江凡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金手指’葡萄园的结果树中发现该优良变异,表现比亲本‘金手指’早熟1周,穗大,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时期‘早酥’梨及其红皮芽变‘红早酥’梨果皮类黄酮组成与合成模式。【方法】以‘早酥’梨与芽变‘红早酥’梨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材料,通过HPLC-MS2法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类黄酮组分的含量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相关合成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早酥’梨和‘红早酥’梨果皮类黄酮组分与含量差异较大,差异主要集中在黄酮醇、原花青素和花青苷代谢支路。2个品种果实自然发育过程中的类黄酮积累模式基本一致,以酚酸、原花青素、黄酮醇和花青苷为主的多数类黄酮组分的合成高峰位于果实发育早期,随着果实发育成熟,酚酸类物质含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大部分原花青素、花青苷和黄酮醇类物质在果实膨大期后含量维持稳定。‘早酥’梨葡糖糖苷类黄酮、原花青素组分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2在果实成熟期出现第二个积累高峰。类黄酮合成高峰期,大多数类黄酮合成基因表达水平达到峰值。果实发育后期,下游类黄酮合成基因DFR、ANR、ANS和UFGT表达量相应提高。【结论】‘红早酥’梨果皮比‘早酥’梨果皮含有更多类黄酮物质,特别是类黄酮糖苷衍生物的种类更为丰富,含量也显著升高。‘红早酥’梨和‘早酥’梨果皮中的类黄酮合成高峰均位于果实发育早期。随着果实的发育,‘红早酥’成熟果皮中类黄酮组分含量虽有下降,但仍含有较高水平的原花青素和类黄酮糖苷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4个四倍体玫瑰香味鲜食葡萄品种的芳香化合物组分,为深入了解四倍体葡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个四倍体玫瑰香味鲜食葡萄品种(‘早黑宝’‘秋黑宝’‘晚黑宝’和‘四倍体玫瑰香’)及其二倍体亲本‘瑰宝’‘早玫瑰香’‘秋红’‘玫瑰香’成熟期果实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果实的芳香化合物组分进行测定,采用面积归一法对香气成分进行定量。【结果】各品种果实芳香物质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其中2-己烯醛占34.40%~49.81%,‘四倍体玫瑰香’与亲本‘玫瑰香’无显著差异,‘早黑宝’和‘晚黑宝’均低于亲本,而‘秋黑宝’介于父母本中间;己醛占16.28%~28.43%,‘四倍体玫瑰香’显著高于‘玫瑰香’,‘早黑宝’与‘瑰宝’无显著差异,但低于父本‘早玫瑰香’,‘秋黑宝’和‘晚黑宝’均高于‘瑰宝’,但低于父本‘秋红’或与‘秋红’无显著差异。除‘秋红’外,其余7个葡萄果实中均含有相对含量较高的萜烯醇(7.24%~28.60%),‘四倍体玫瑰香’最高,‘早玫瑰香’最低,‘四倍体玫瑰香’仅比‘玫瑰香’高出3.94%,‘早黑宝’分别比父母本高出20.22%、2.07%,而‘晚黑宝’和‘秋黑宝’分别比母本低13.21%、7.87%。【结论】里那醇和香叶醇对7个玫瑰香味葡萄品种果实香气贡献最大。二倍体玫瑰香味葡萄加倍后,主要呈香物质相对含量未因染色体加倍而加倍,而与亲本玫瑰香味浓郁程度有关。8个葡萄品种果实芳香物质中的主要成分是C6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