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是林地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大量研究表明,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变异特征,受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及海拔高度等因子的影响。本文从物种、功能、遗传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综述了我国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其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土壤原生病原体是影响植被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但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未能得到充分认识和研究。文中主要根据国外对土壤原生病原体的研究情况,对其类型、传播途径及植被的防御机制进行阐述,并探讨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原生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及原生病原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
森林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9  
杨万勤  王开运 《林业科学》2004,40(2):152-159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 ,在几乎所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 ,土壤酶活性的监测似乎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动态 ,植被特征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的关系 ,植物 -土壤界面的土壤酶 ,森林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土壤酶及人类活动干扰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等是当前森林土壤酶学的研究重点。由于土壤酶的功能和生态重要性 ,森林土壤酶研究可能包括 :(1 )土壤酶系统分异 ;(2 )作为森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土壤酶活性 ;(3)植被动态与土壤酶的关系 ;(4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酶活性特征 ;(5 )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特征 ;(6 )人类活动对森林土壤酶系统的影响。本文从土壤酶系统分异和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土壤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综述 ,这对于加深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土壤酶的生态重要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分部分,大量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土壤肥力会受到土壤微生物的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归纳,总结了其研究进展,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遗传、结构、功能等四个方面。还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其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涉及水分,土壤pH值、土壤温度以及植被等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涉及种植制度和施肥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本文阐述了环境因子对林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植被、气候、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规律;概述了目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研究,提出了今后土壤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促进养分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推动力。根据目前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现状,文中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地理区域、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功能(促进碳氮循环)以及环境影响因素(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将来研究方向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今后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和森林经营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因子,对于研究火烧迹地植被更新与快速恢复可提供一定的数据理论支撑,而林火干扰对土壤微生境及微生物氮循环的影响机制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文中从火烧强度、恢复时间、火烧木管理方式等3个方面总结国内外林火干扰对土壤氮组分及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揭示了林火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氮循环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机制,探讨不同生物技术在林火干扰下土壤微生物氮循环基因丰度变化中的应用;提出未来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影响的研究展望:1)全面比较研究不同林火干扰模式对土壤氮组分、微生物氮循环的影响;2)研究评价不同林火干扰模式下土壤氮库的稳定性;3)加强高通量测序、定量PCR技术、宏基因组学、稳定同位素探测等技术在林火干扰与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对火烧迹地植被更新、土壤氮库的重建与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作为分解者、共生体或病原体,在调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土壤细菌能够释放土壤无机物、矿石或有机质中的营养元素,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扬州市茱萸湾风景区内6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城市森林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杉...  相似文献   

9.
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态的研究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的天然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是全球变化的敏感性区域。因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被的互动机制、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生态的关系等将是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微生物生态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呼吸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森林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是估算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基础。文中概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因子,以及研究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主要方法,指出当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竹子种类丰富、产量大,但综合利用率较低,每年均会产生大量竹子废弃物 。利用竹子废弃物开发园艺基 质,既可缓解竹子废弃物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又可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本研究从竹子废弃物基质化 利用角度,综述了竹子废弃物(包括竹炭基质、竹屑基质、竹纤维基质以及竹醋液基质改良剂)基质化利用工艺手段及其性 能,并阐明了竹子废弃物基质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以期为其绿色、低碳、环保化再利用提供借鉴,促进我国园 艺基质栽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针对江苏某原油管道泄露石油污染土壤开展了修复治理工程,修复土方量共计4902.5m3,工程采用异位生物修复对石油烃污染土壤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所用生物修复药剂为森诺公司自主研发的营养盐。工程结果表明:对于该项目初始浓度约为45000mg/kg的石油烃污染土壤,通过森诺自研发营养元素刺激土著菌的生长,在适宜条件下,土壤中的石油烃能够达到项目的修复目标值(≤4500mg/kg)。工程项目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降解最优条件为:药剂投加比为2%,pH值为中性7,含水率为35%,降解时间为90d;增加药剂投加量和降解时间能提高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在土壤含水率为20%~50%或pH值为6~8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土壤含水率和pH值会抑制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30年生马尾松林分生产结构与现存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不同密度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调查的结果表明:平均胸径随立木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平均树高受立木密度的影响较小;干、枝、叶和根等林分现存量随立木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单位叶量的材积生产力随立木密度的增大呈抛物线状态。  相似文献   

14.
洞道是甘肃鼢鼠活动的主要场所,营建洞道是改变土壤微生态的重要途径 。为 了解甘肃鼢鼠生存环境的特点以 及其与周边土壤环境的差异,本研究以陕西省彬州市韩家镇白皮松样地和永乐镇花椒样地为对象,对比分析了甘肃鼢鼠洞 道区和非洞道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特征 。结果表明:甘肃鼢鼠的活动使洞道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增 加,对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存在着显著性的影响,对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和最小持水量、铵态氮和速效钾的影响存在着地 点差异 。这些结果表明甘肃鼢鼠的生命活动可以影响洞道环境土壤环境,可为甘肃鼢鼠的管理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碱料反应的特征与修补方法,介绍了检验碱骨料反应的适用标准,提出了有关碱骨料反应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木麻黄专题文献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国内外木麻黄文献的数量、类型、文献源、刊载文献的期刊类别、文献作者和文献内容等方面的统计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木麻黄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硫酸铈作为松香酯化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研究了硫酸铈(Ce(SO4)2·4H2O)对松香酯化反应的催化作用,系统探讨各反应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它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反应后处理程序简单。  相似文献   

18.
本阐述了沥青面层的利用方法和范围,再生利用和基本要求及旧沥青面层再生利用施工步骤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桐棉松区域栽培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初步试验表明:桐棉松能够适应福建省地理生境且具抗逆性,生长迅速;同当地马尾松生长相比,树高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地径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海拔800m以下,海拔因子对树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江苏省沿海3种立地上对10个泡桐无性系进行了生长的遗传稳定性与适应性研究,选出了1个优良无性系。该无性系稳定性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兰才民桐和苏桐70相比,其材积增长分别达到56.7%和3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