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强化生物通风修复柴油污染土壤影响因素的正交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通风是继SVE后又一项主要的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为寻求最佳修复效果的最优组合,采用生物通风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正交土柱实验,对影响生物通风修复效果的5个主要因素(污染强度、土壤含水率、C:N:P、通风的孔隙体积数、通风方式)进行了定量化.结果表明,利用强化生物通风可以在柴油污染土壤的治理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方差分析各因素均无显著性影响;极差分析得到影响强化生物通风柴油去除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为土壤含水率、污染强度,次主要因素为C:N:P、通风的孔隙体积数,而通风方式对去除率的影响很小;在实验的不同阶段有些因素的最优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总体来说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分别为:土壤含水率为4.88%,污染强度为40000mg·kg-1,C:N:P为100:20:1,通风的孔隙体积数为4,而通风方式的两种水平对去除率的影响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过硫酸盐活化技术处理地下水中的BTEX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模拟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污染的地下水,研究过硫酸盐(Na2S2O8)活化氧化处理BTEX污染。结果表明,过硫酸盐对BTEX污染的地下水具有很好的处理能力。当Na2S2O8/BTEX(摩尔比)=20,Na2S2O8/Fe2+(摩尔比)=8的时候,BTEX的处理效果最好,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去除率均能达到80%以上;而苯的去除率稍低。整个试验过程中体系均处于强氧化环境,pH值降至3以下。过硫酸盐对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的去除过程均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1/ct=kt+1/c0。  相似文献   

3.
采用吸附罐气质联用法对太原市迎泽桥东十五中学附近的城区大气中的一氧化碳、甲烷、苯等典型化合物的浓度进行测定,对这些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状况、来源分析以及暴露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大气中的一些有害性苯系物的质量浓度较高,如苯和甲苯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达69.3和144.1μg/m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间-对/二甲苯和乙苯(0.992)、邻二甲苯和乙苯(0.691)显著相关,说明其可能来自于同一来源;因子分析显示,太原市迎泽桥东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主要来源于家用车辆废气等(35.8%),同时建筑涂料、化工燃料的燃烧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具有应用价值的去除沼液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方法.【方法】通过热处理、活性炭、通气处理、有机溶剂萃取等方法去除沼液中的VOCs.【结果和结论】不同处理方法的VOCs去除效果最好的条件分别为:热处理70 ℃,去除率57.7%;200 mL沼液用12 g活性炭处理,去除率69.9 %;200 mL沼液采用硫酸、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处理效果最好时的用量均为20 mL,去除率分别为36.4%、39.2%和39.3%.通氮气、空气和臭氧的VOCs去除率分别为53.0%、67.3%和81.7%;三氯甲烷+石油醚萃取,去除率87.4%;通臭氧和有机溶剂萃取处理相结合,沼液中VOCs去除率达到94.1%,效果十分明显,且未影响沼液的肥效,是沼液除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依据挥发性污染物浓度变化划分土壤气相抽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气相抽提(SVE)是去除包气带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经济快捷的原位土壤修复方法.VOCs饱和蒸汽压高,能在负压气流下被定向地带到地面收集处理.为了便于划分SVE过程,试验采用两种土壤污染方案: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间接污染土壤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土壤中形成非水相液体(NAPLs),方法是使用气相污染源长时间污染土壤.通过多次对土壤进行间接污染和通风净化,证明VOCs主要来源于NAPLs.试验表明,依据VOCs的浓度变化,SVE过程能被划分为两个阶段:(1)高效去除阶段,即污染土壤中含NAPLs阶段,液态的VOCs进入土壤间隙形成NAPLs或溶解在土壤水中,或被土壤和有机质吸附.SVE过程中VOCs气相浓度降低,停止抽提后浓度能够恢复;(2)低效率的拖尾阶段,即土壤中无NAPLs存在,通风能够快速地降低污染物浓度,并且VOCs浓度降低后不能恢复.试验同时显示出在不同的土质中VOCs浓度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蒸汽强化土壤气相抽提是近期发展并具良好应用前景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以6种挥发性苯系物(BTEX)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抽气速率、搅拌速率、土壤温度、蒸汽加热功率等对土壤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及抽提过程特征。结果表明,调质药剂(0~40%)、搅拌速率(60~300r/min)、土壤温度(60~150℃)和加热功率(100~400 W)对污染物的去除影响较大,而抽气速率(3.0~15.0L/min)影响较小。较佳的工艺条件为:抽气速率6.0L/min、调质药剂40%、搅拌速率300r/min、土壤温度100℃和加热功率200 W。此条件下土壤气相苯系物浓度遵从一级衰减动力学模型,其速率常数与污染物沸点呈负相关;伴随冷凝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6d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初始6.998%下降至2.741%,污染物整体去除率均超90%。研究表明,该技术是BTEX污染粘性土壤的一种快速、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模拟修复实验,研究了类Fenton试剂和活化过硫酸钠对焦化厂和炼油厂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焦化厂土壤经类Fenton和活化过硫酸钠处理后最佳去除率分别为90%和97%,炼油厂土壤经处理后的最佳去除率则分别为86%和91%。两种土壤均表现为活化过硫酸钠的处理效果优于类Fenton试剂,但达到最佳去除效果时所需的氧化剂剂量不同。且两种氧化剂较安全,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氧化剂对NAP、ACY、ACE、ANT和Ba P等PAHs去除效果较好,而FLA、B[b/k]F等PAHs的去除率相对较低。焦化厂土壤经处理后,低环PAHs的去除率比高环高出5%~39%,而炼油厂土壤的高环PAHs去除率比低环高出3%~13%。反应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也相应下降。同等剂量下,活化过硫酸钠处理后有机质的降解率比类Fenton试剂高。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曝气法处理土壤及地下水中甲基叔丁基醚(MTBE)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建立AS地下水曝气(airsparging,AS)实验装置,研究了MTBE的去除效果,并进行了不同曝气流量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用AS法修复MTBE污染的饱和土壤和地下水,其去除率可以达到95%。对不同曝气流量下的MTBE去除效果进行比较,得到用AS法修复MTBE污染地下水的最佳操作条件,实验中最佳曝气流量为0.1m~3·h~(-1)。  相似文献   

9.
原位通风处理土壤石油烃污染对于土壤和地下水的有机污染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实地砂土,通过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通风速率对土壤中汽油烃的去除效率,并通过土壤汽油烃含量和土壤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数据估计了通风修复时间。结果表明。真空抽提通风速率越大,土壤中的汽油烃去除速率越快,但通风速率由400mL·min^-1提高到800mL·min^-1,土壤污染物修复效果差异不太明显,最佳的土壤通风速率为400mL·min^-1。土壤汽油烃监测数据的指数拟合曲线和土壤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数据进行的对数拟合曲线都能反映土壤污染物的衰减情况,二者分析得到的污染物通风修复时间有一定相关性。因为土壤挥发性有机物易于监测,可以以土壤气体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来估计土壤中污染物的衰减和估计土壤通风净化时间,并在实际土壤通风修复过程中通过土壤气体中TVOC的监测反映土壤污染修复状况,当TVOC浓度降低到10mL·m^-3以下时,修复过程基本可以结束。  相似文献   

10.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具有沸点低、常温常压下易挥发、在大气中持久、不易降解等特征,是仅次于颗粒污染物的又一大类污染物。我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了反映我国环境特征的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共有14类68种,其中有机物12类58种,VOCs占有机物总数的50%。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低浓度的苯、甲苯、苯乙烯、多环芳烃等,这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治理VOCs污染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介绍生物洗涤塔的工艺流程特点、生物反应器中填料和微生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旱地土壤培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单施N、P化肥,能够明显地提高小麦产量,并可给耕层土壤积累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和N素,增长幅度10%左右;单施有机肥虽能很快地培肥地力,但在增加产量上同化肥处于相当水平;有机肥配合化肥,既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又能快速、全面地培肥土壤,在实践中应大力倡导。当耕层土壤碱解N含量达90μg/g左右时,可能引起小麦倒伏。  相似文献   

12.
13.
明确水田和旱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施用镁肥提供依据。通过对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400组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耕地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水田、旱地2种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的差异性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全县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仅为46.9 mg/kg,各乡镇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最高的乡镇是桥东,平均含量达91.3 mg/kg,最低的乡镇是白洋,平均含量仅为17.9 mg/kg;水田土壤为51.9 mg/kg,旱地土壤为32.5 mg/kg,水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高于旱地;稻—稻—菜水旱轮作方式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70.58 mg/kg,稻—稻轮作方式为47.85 mg/kg,大豆—甘薯旱地轮作方式为28.91 mg/kg,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分析土壤交换性镁与理化性状关系得出,土壤交换性镁与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粉粒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得出,诏安县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各乡镇间分布不平衡,且供应能力较弱,可能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因此,合理增施镁肥,特别是旱地土...  相似文献   

14.
茶园与相邻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试图寻求其与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园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积累量、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且茶园均值大于林地。在0~100 cm土壤层次内, 茶园土壤质量敏感性指标(WSOC/SOC)平均值、代谢熵(qCO2)平均值均大于林地, 微生物熵(qMBC)平均值小于林地。茶园和林地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与SOC、WSOC及MBC呈显着正相关, 向后筛选回归模型表明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依次为SOC>MBC>WSOC,对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则为WSOC>SOC>MBC.茶园土壤代谢作用强于林地, 但茶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比林地差, 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 为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茶园土壤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和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土壤普查与数字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听起来是枯燥的,然而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现实将展示给我们一个有声有色、真真切切、绚丽多彩的世界。本文浅谈一点对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和数字土壤的联想。1 土壤普查回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党和政府对土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58年我国就作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农业部的组织下,从1958年至1960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经过3年的群众性普查,于1961年进行汇总整理,首次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土壤图》,《中国农业土壤肥力概图》,《中国农业土壤改良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划分的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我国北亚热带地区归属湿润淋溶的2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的划分依据和指标,指出,土族的划分应以土壤本身的性质为依据,反映土壤理化性质并影响土壤利用管理的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类型和土壤温度级别是理想的土族分类标准;土族命名要以这些属性名称加在名称连续命名,以准确地反映土壤的性质和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土壤硫素状况及其测试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硫素营养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中全硫和有效硫的含量,土壤中硫的形态及其转化,影响土壤硫素有效性的主要因子,讨论了土壤中不同形态硫的各种测试方法,并比较其与作物生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黑土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外源性碳、氮干扰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和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外源性碳、氮转化与土壤动物相互作用。【方法】2011年5—9月,采用手拣法、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和湿漏斗法(Baermann)对吉林黑土区不同外源碳、氮干扰处理小区,即0.5倍、1.0倍、1.5倍和2.0倍(C0.5、C1.0、C2.0、N0.5、N1.0、N1.5、N2.0)和对照小区(不施肥,CK)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土壤主要性质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时段,共收集到农田土壤节肢动物70 485头(未知111头),隶属8纲20目3亚目87科(总科)。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群落多样性受采样时间与外源碳、氮干扰影响显著(P<0.01)。与对照小区(CK)相比,施入外源碳增加了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土壤C/N值以及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与多样性,但施入外源氮仅使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增加。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分别与研究区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呼吸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等节虫兆科和长足虻科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含量呈正相关性;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和棘虫兆科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性。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以及土壤C/N对黑土区农田节肢动物主要类群作用最显著,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主要类群较好的解释了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结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与采样时间、干扰种类相关,并受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C/N影响;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是反映土壤主要性质变化的敏感指示物。  相似文献   

19.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制图则是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的反映,绘制准确的土壤空间信息是农林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的30年,土壤养分预测性制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介绍了数字土壤制图的理论基础,以及阐述土壤养分预测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土壤调查法、空间插值法、土壤-景观模型法、遥感影像法,并分析了当前在土壤制图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讨论了未来土壤养分制图的发展前景,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土壤制图研究的现状,以期为土壤预测性制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壤和土壤矿物对氯磺隆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批量法研究了人工合成的铁、铝氧化物以及砂页岩发育的红壤对氯磺隆的吸附。结果表明: 1)在相同的条件下,氯磺隆在铁、铝氧化物和砂页岩发育的红壤中的吸附量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氯磺隆吸附量的顺序为:铁氧化物<铝氧化物<红壤; 2)氯磺隆在铁、铝氧化物和砂页岩发育的红壤中吸附量随pH值的升高而减小。这些情况均与矿物及其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