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植树造林与种草养花,愈来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重视;植树造林与种草养花,也愈来愈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将成为一个整体.它将在维护和保持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生态环境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植树造林,形成大面积的森林,这对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植树造林,为的是获得木材,这个传统的认识也被森林的多种效益特别是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所代替.近年来,世界性气候的异常,致使农作物生长不稳定的多种因素以及人类有些疾病的发生,许多学者认为,这与乱砍滥伐森林并造成大面积森林被毁,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新时期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也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故生态环境保护中植树造林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在全面加强对植树造林技术及森林养护的研究很有必要。基于此,探讨了植树造林技术,提出了森林养护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植树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的重要措施,因此,《条例》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并且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植树造林规划,要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因地制宜地确定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一、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植树造林不仅能提供木材和各种林产品,更重要的是保障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减免自然灾害。我区森林覆盖率为13.87%虽略高于全国水平,但分布很不平衡,约有76%的森林集中分布在呼盟境内的大兴安岭地区,其他多为少林地区。这是造成我区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沙化、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林业建设上必须坚持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植树造林即是利用人工干预森林的方式,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森林中的植物类型以及生物多样化的生产速度,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以及重构生态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美化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与空间,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介绍了植树造林技术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研究,探讨了植树造林的一般流程及管理措施,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5.
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是治理山河,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战略措施.我们新疆是一个干旱严重,戈壁沙漠大,风沙多,降雨量少,森林少的地区,森林覆盖率很低,只有1.03%,为全国倒数第四位.干旱严重,风沙多,降雨量少是和森林少有联系的.如果我区森林覆盖率高,森林数量比较多,那么,我区干旱严重,风沙多,降雨量少的现象,就会改变.所以,在新疆大搞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健康 《广西林业》2009,(2):F0003-F0003
3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南宁召开全区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陈章良副主席强调,要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抓好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当前我区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非常艰巨。陈章良副主席要求明确目标,抢抓时机.全面掀起植树造林的新高潮,确保全面完成年度造林计划任务。  相似文献   

7.
森林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现正在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为了加快植树造林的步伐,现介绍几种利用菌根进行育苗的方法。 1.人工移植法。人工移植的方法,是指将森林中天然更新的树木幼苗,挖出后移植到树龄在40年以上的同种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森林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现代林业已从单纯地获取木材发展到培育扩大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综合发展阶段,林业已成为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在《实施办法》中明确地规定了“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要求把林业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来办。《实施办法》中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组织植树造林职责,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划,确定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组织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履行完成植树造林规划确定的任务”。这说明植树造林已不是一般的工作问题,而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和工矿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每个公民依照法律、法规应当履行植树造林义务和完成造林任务的问题。 (一)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一、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我省森林覆盖率仅有8.9%,既低于世界平均覆盖率22%的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13.92%的水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措施,就是运用人工造林的手段,大力造林育林,增加森林资源,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在《实施办法》中,用立法措施明确规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林业发展中的两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供讨论。1.植树树造林及其有关问题。森林是林业的基础,而植树造林是林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枢纽,是生态平衡的支柱和调节器。因此,大力植树造林,加速林业发展,尽快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既是林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以来,我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深入开展"三创四建"活动的决策部署,抓住春季植树造林有利时机,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序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掀起了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热潮。目前,我省已有7个设区市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其他设区市正有序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同时,全省有89个县(市、区)提交了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申请,全域城市森林化进度再次加快。植树造林与森林城市创建相得益彰邯郸市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摆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1.
分析认为,良好的森林植被在一定限度内可以抑制泥石流的发生,削弱泥石流灾害,超过其承受限度则又会对泥石流推波助澜;森与林不同,生态公益林建设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植树造林,二是育林成森.并认为森林与泥石流互为因果,此消彼长,互相纠缠着共同响应地质运动、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于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而作为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森林培育技术也受到了相关机构的重视。基于此,主要分析了当前森林培育技术的现状,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技术及科学管护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植树造林与管理手段是保护树木资源的一种重要措施。植树造林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工抚育和现有林改培等措施,为我国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输出大量的优质多功能森林。基于此,就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技术及科学管护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40年来,我国共植树造林超过6亿亩,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5.
森林市场,亦称活立木买卖市场,是指以森林(活立木群体)为商品,直接进行交易的场所或区域.我国的森林市场,是近几年形成的,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组成部分.活立木进入商品领域,促进了林业生产发展,稳定了农村林业经济,适宜大力开辟. 一是能够促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林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不愿投资荒山开发,缺乏育苗造林积  相似文献   

16.
减少和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减排,二是吸收,后者则与森林有着很大关系,这是因为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森林的这种作用被称为森林的碳汇功能。近日,国家林业局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共同发起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旨在通过植树造林获得碳汇。  相似文献   

17.
森林碳汇就是通过植树造林、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使森林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介绍了森林碳汇现状,展示了森林碳汇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森林生态系统保障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植树造林是加快森林培育的重要途径。森林一旦遭到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干旱少林地区林业工作中存在植树造林难成活、生态建设资金难筹措、林地资源难保护、林木难采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林业工作应转变观念,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依法治林加强管护的林业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又是一年春光好,植树添绿正当时。中国古代素有插柳植树的传统,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1984年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伟人。孙中山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他任临时大总统不久,1912年5月,在中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