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紫云英种子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了机械收种和人工收种两种方法的种子产量、劳动效率、收割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人工收种方法相比,机械收种降低了紫云英种子的损失率,比人工收种产量增加了92.7 kg/hm2,增幅为16.3%;提高了劳动效率,一台收割机一天收获的紫云英种子数量相当于18~20人一天的收种量;节约了紫云英留种生产的劳动成本,提高了紫云英种子生产的经济效益,采用机械收获紫云英种子比人工收种直接降低劳动成本2 175~3 000元/hm2,增加经济收入3 307~4 099元/hm2。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缓解南方稻区紫云英种子的短缺问题以及加快紫云英绿肥作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紫云英种子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了机械收种和人工收种两种方法的种子产量、劳动效率、收割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人工收种方法相比,机械收种降低了紫云英种子的损失率,比人工收种产量增加了92.7 kg/hm2,增幅为16.3%;提高了劳动效率,一台收割机一天收获的紫云英种子数量相当于18~20人一天的收种量;节约了紫云英留种生产的劳动成本,提高了紫云英种子生产的经济效益,采用机械收获紫云英种子比人工收种直接降低劳动成本2 175~3 000元/hm2,增加经济收入3 307~4 099元/hm2.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缓解南方稻区紫云英种子的短缺问题以及加快紫云英绿肥作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播种量对紫云英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5个播种量(7.5~37.5 kg/hm2)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与播种量呈抛物线关系,均随播种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播种量22.5 kg/hm2时最大。根据种子产量与播种量效应函数,在节约用种原则下,推荐江汉平原稻区紫云英种子高产播种量为15~24 kg/hm2。紫云英种子产量与鲜草产量呈正相关。随着播种量增加,紫云英群体密度增加,株高、茎基部直径、单株重、单株一级分枝数、一级分枝花序数显著降低,每有效花序结荚数、每荚粒数和千粒重受影响较小。单位面积一级分枝数和花序数随着播种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是影响种子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21号为材料,采用大面积生产上常见的3种移栽种植和2种直播种植方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水平和经济效益,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方式的用工、农资和农机成本,探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结果表明,5种种植方式都能取得高产,平均产量达到3 282.30 kg/hm2,变幅为2 899.50~3 642.00kg/hm2,虽然移栽种植的产量水平和总产值分别高于直播种植429.25和2 189.18元/hm2,但直播种植的生产成本低于移栽种植2 098.81元/hm2,经济效益基本持平。试验结果还表明在油菜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占60%以上,其中收获用工成本又占人工成本的50%左右。因此,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应用直播种植、机械收获,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油菜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玉米收获方式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不同玉米收获方式的用工环节和成本投入,分析机械收粒技术的推广效益,为进一步推广玉米籽粒收获技术、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采用面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在东北、西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4省(区)16个市、县、48个村镇,调查了农户玉米收获方式和不同收获方式的收获成本情况,共获得465户有效样本。调研数据显示:玉米机械收获技术采用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黑龙江和新疆地区机收比例最高,农户采用率达到89.4%以上,河南次之,平均为54.7%;吉林最低,为21.5%。比较玉米不同收获方式的收获效率和经济效益发现,玉米子粒机械直收技术最为高效快捷,相比机械收穗和人工收获分别节约成本75元/hm2和225~1 305元/hm2,是一项节省工序、省工省力,节本增效、适应玉米产业化发展需要的收获方式。  相似文献   

6.
晚稻机收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双季稻田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后紫云英迟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紫云英播种技术相比,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显著缩短了紫云英的生育期,但其盛花期能保持与传统播种技术一致,对下茬早稻作物的种植没有影响;两种播种方法对盛花期鲜草产量、植株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迟播播种能达到与传统播种一样的肥田目的;迟播对紫云英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没有明显影响,与传统播种技术相比可节约劳动力成本约45元/hm2,且可避免传统播种方法对晚稻植株的伤害。在现代双季稻种植条件下,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油菜中双11号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油菜中双11号高产栽培技术和节本高效生产的途径,我们试验示范研究了不同播期(9月15日、9月19日和9月30日)、不同播种方式(人工条播和人工撒播)、不同收获方式(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等对油菜生长、产量、效益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中双11号平均单产达到2 526.6 kg/hm2,机械收割比人工收割节省170.1 h/hm2,438.5元/hm2。高产栽培技术:增加肥料用量,确保密度,适时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8.
中双11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良军  李波  陈义  张钧寿  袁迎春  郑祖风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0):1964-1965,1979
为探索中双11高产栽培技术和油菜节本高效生产的途径,进行了不同播期(9月15~16日,9月19日和9月30日)、不同播种方式(人工条播和人工撒播)、不同收获方式(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等对其生长、产量、效益及品质的影响示范。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中双11平均单产达到2 526.5 kg/hm2,机收比人工收割节省时间170.1 h/hm2,机收比人工收割节省成本438.5元/hm2。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增加肥料用量,确保密度,适时机收。  相似文献   

9.
在海丰农场种植条件下,对水稻品种南粳9108 4种不同种植方式技术和经济效益开展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4种种植方式下南粳9108的产量均达9 000 kg/hm2以上,人工插秧产量最高,其余依次为:机械旱直播、机穴播、机条播;投入成本以人工插秧最高,达13 023.0元/hm2;机穴播和机条播其次;而机械旱直播最低,仅为10 338.0元/hm2.特别在人工投入上,人工插秧最高,机条播和机穴播较低;机械旱直播、机穴播和机条播经济效益较高,经济效益分别为17 763万、17 469和17 301 元/hm2;人工插秧最低,仅为15 834元/hm2;从产出投入比来看,规律与经济效益高低相同.因此,无论从提高经济效益考虑还是从减少用工考虑,目前机穴播、机条播和机械旱直播等轻简栽培方式作为海丰水稻主要种植方式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喷施硼、钼肥对紫云英经济性状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紫云英始花期前,通过叶面单独喷施不同浓度的硼、钼肥,研究硼肥和钼肥对紫云英主要经济性状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硼肥和钼肥可有效增加紫云英的单株结荚数、每荚种子粒数和种子产量。施用硼肥各处理的紫云英种子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种子产量最高的为处理B2(即:叶面喷施浓度为1500mg/kg),达到309.7kg/hm2,比对照增产49%;施用钼肥各处理的紫云英种子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种子产量最高的为处理Mo3(即:叶面喷施浓度为2000mg/kg),达到312.9kg/hm2,比对照增产39.4%。因此,建议信阳地区紫云英叶面喷施硼肥和钼肥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500kg/hm2和2000kg/hm2。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在湖北省京山县坪坝镇开展的万亩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生产情况。与人工播种、人工收获油菜相比,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油菜能够降低劳动强度,增加产量,提高种植效益。在示范区内,机械收获油菜每667m2平均产量为190kg,比人工播种、人工收获油菜的每667m2产量140kg高50kg,高出35.7%;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油菜每667m2纯收入为584.5元,比人工播种、人工收获油菜的每667m2纯收入222.5元多362元,多出16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洞庭湖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大区试验,研究人工直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三种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机械插秧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较人工抛秧处理和人工直播处理的稻谷产量分别增加7.84%和24.19%。机械插秧和人工抛秧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小于人工直播处理,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均大于人工直播处理。机械插秧处理的水稻净收益最高,达11779.16元/hm2,分别较人工抛秧和人工直播处理增加1697.72和3631.84元/hm2。[结论]机械插秧可以促进洞庭湖区水稻的生产效率,并能增加水稻产量和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3.
紫云英接种根瘤菌剂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青盛 《农技服务》2010,27(7):856-856
进行了紫云英接种根瘤菌剂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接种根瘤菌剂,较对照鲜草产量增加2085~2640kg/hm2,增产率5.9%~7.1%,经济效益提高208.5~264.0元/hm2。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人工栽培瓜子金种子繁育技术及不同种植密度下的鲜草产量和经济效益。以野生采集的瓜子金种苗进行人工栽培与繁育研究。结果显示瓜子金鲜草产量为1392.80~3045.83kg/hm2,以密度26.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045.83kg/hm2;总净增产量为804.00~1794.63kg/hm2,净增产值为20100.00~44865.75元/hm2,均以密度26.5万株/hm2时最高。种子出苗率为74.6%~94.3%,出苗期15~40d。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9~2012年4a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紫云英翻压量和化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5 000~22 500 kg/hm2翻压量的紫云英配施60%~80%常规施肥量时,水稻株高极显著高于对照,也显著高于常规施肥量水稻株高;紫云英翻压对水稻千粒重没有显著影响,它主要是增加了水稻的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22 500 kg/hm2紫云英配施60%化肥量下的水稻产量最高(2011年除外);60%化肥量下配施15 000~22 500 kg/hm2紫云英的稻谷净收入比常规施肥高6%~7%。综合考虑,当地水稻施肥采用翻压22 500 kg/hm2紫云英配合60%常规施肥量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6.
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实际生产中的产量和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与净作玉米相当,多收大豆1864.2 kg/hm2,效益比单作玉米高出6123.84元/hm2,增收39.27%;该模式破解了间作套种作物不能高产难题,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了劳动成本,表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好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2007-2009年通过不同时间耕翻还田处理和常规播种及未种植紫云英空白对比试验,在沿太湖地区机插秧的前提下探讨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自繁利用的技术及其对翌年和第3年紫云英产量、氮素积累、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翻还田处理对紫云英自繁利用效果及产量、氮素积累、土壤耕地质量的影响较大,从耕翻腐烂、下茬水稻机插秧的种植、养分提供和积累的综合平衡,认为5月10-20日之间耕翻还田对紫云英翌年及第3年的产量、氮素积累和耕地土壤质量的效果比较好,并对下茬水稻有较好的增产和增效作用.紫云英平均产量2008年为26 895 kg/hm2,2009年为25 260 kg/hm2,氮素积累量折纯氮平均为91.635 kg/hm2和92.715 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0.05 mg/kg和0.06 mg/kg,增长幅度分别为2.39%和2.65%,使下茬水稻产量增产7%以上,紫云英种子及人工播种费用降低66.7%,效益增加450~750元/hm2.  相似文献   

18.
实践证明,水稻机械插秧机收获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可分别减少劳动用工量的40%和76%。机械栽插比人工栽植平均节省成本523元/公顷左右,机械收获较人工收获节省成本300元/公顷左右,因此,全力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是解决劳动力短缺,稳定水稻产量,实现节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不同化学脱水剂对谷子机械收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谷子机械化收获筛选合适的脱水剂施用技术,以衡谷10号为试材,在谷子蜡熟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立收谷、草甘膦和乙烯利进行催熟,研究不同脱水剂及施用浓度对谷子植株脱水效果和收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立收谷脱水速度快、效果明显,乙烯利和草甘膦脱水速度较缓慢;3种化学脱水剂虽对谷子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对谷子产量无显著影响,可以有效减少机械收获损失,其中,立收谷3000和2250 mg/hm2浓度处理、乙烯利5000 mg/kg 浓度处理的机械收获产量分别较理想状态下损失率为0的收获产量(4018.72 kg/hm2)增加6.68%、1.38%和1.61%。谷子生产上采用机械收获时,推荐使用2250~3000 mg/hm2的立收谷溶液进行化学脱水,可获得理想效果,不仅产量高,而且脱水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高产优质紫云英新品种信紫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云英新品种信紫1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信阳紫云英为基础群体协作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等优点。2009年通过河南省种子管理站鉴定,同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结果表明,其盛花期地上部干物质粗蛋白质20.11%,粗脂肪4.14%,粗灰分13.89%,粗纤维12.65%,钾1.18%,总磷0.26%。2006-2008年度参加河南省豫南稻区紫云英新品种区域试验,12点汇总,鲜草产量表现为11点增产,2 a平均产量40 260 kg/hm2,比对照信阳紫云英增产10.4%;种子产量表现为10点增产,2 a平均产量717.75 kg/hm2,比对照信阳紫云英增产11.0%。2008-2009年度参加河南省豫南稻区紫云英新品种生产试验,6点汇总,鲜草产量表现为5点增产,平均产量45 772.5 kg/hm2,比对照信阳紫云英增产7.6%,居6个参试品种第2位;种子产量表现为4点增产,平均产量694.5 kg/hm2,比对照信阳紫云英增产8.1%,居6个参试品种第1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