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稻瘟病评论     
前言 1982~1988年,日本十多位知名的稻瘟病专家,分别总结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经历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者译编其主要内容供国内同行参考。对稻抗瘟性的认识和理解,在不同研究阶段,提出不同的理论解释。研究初期,认为与抗瘟性有关的因素是硅酸,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始终是世界上传播最广的水稻真菌病害。最近,发现其危害性在加强,其危害与水稻生产的集约化有关,同施用高氮有关,同秧苗的机械化移植有关,甚至同广泛的推广现代化高产品种有关。高产品种高度集中引起了作物遗传的一致性,并促使有毒力的小种病原体群体的积累。世界上水稻稻瘟病,从60年代末开始流行,就是对这种现象的证实。由于稻瘟病传播引起稻谷的巨大损失,在中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秘鲁、尼加拉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主要的粮食生产区,长期以来水稻生产受稻瘟病的严重影响。在过去的10年,浙江省在稻瘟病防控技术上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研究回顾了浙江省稻瘟病菌优势种群的变化和优势小种的更新情况,总结了近10年已育成的203个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变化趋势,归纳了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以及这些抗病基因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水稻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情况。本文还展望了田间水肥的管理模式、抗稻瘟病基因聚合水稻品种选育和无毒基因在稻瘟病流行预测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苗期喷雾接种和成株期注射、涂抹接种对375份国际稻瘟病圃材料进行稻瘟病抗性人工接种鉴定,发现苗瘟与叶瘟抗性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而苗瘟、叶瘟与穗颈瘟间相关性不显著,结果筛选出一批抗性较好的材料,可供育种部门在选配亲本时应用。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水稻—稻瘟病菌互作机制是目前研究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模式系统。关于稻瘟病抗性基因、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为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及稻瘟病绿色防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对稻瘟病菌侵染机制、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与克隆、抗病基因和无毒基因的互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发病面积最广,流行速度最快,危害程度最大的病害,如果防治不当,短期内便可以造成全天发病,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产,现已成为影响水稻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稻瘟病防治工作的实践经验,旨在探索最佳防病时期、防病方法、和防病药剂,希望对稻瘟病的防治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抗稻瘟病基因对安徽省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水平的影响,采用10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品系对安徽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同时对201份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Pi9进行扩增,结合田间抗性表现,分析抗性基因Pi9的利用价值。抗性基因Pi9、Pik、Pizt等对安徽地区的稻瘟病菌株具有较好的抗性,抗性频率分别为66%、60%和54%,其中携带Pi9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的田间抗性表现也较好,说明Pi9可直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安徽地区水稻品种选育抗原基因。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建国后黑龙江省在抗源搜集与鉴定、抗性基因分析、抗性鉴定方法、生理小种、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缺少品种抗性遗传基础研究是限制现阶段黑龙江省抗稻瘟病育种开展的重要因素;特异性分子标记可以在开展品种抗性遗传基础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黑龙江省水稻品种骨干亲本来源,在充分利用已开发的Pi-b、Pi-ta和Pi-t这3个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同时,还需密切关注Pi-a、Pi-z和Pi-k等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利用,进而探讨了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过程中的难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发病面积最广,流行速度最快,危害程度最大的病害,如果防治不当,短期内便可以造成全天发病,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产,现已成为影响水稻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稻瘟病防治工作的实践经验,旨在探索最佳防病时期、防病方法、和防病药剂,希望对稻瘟病的防治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新技术、新方法,并分析了每种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菌培养基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Pyicularia grisea (Cbode) Sacc.]是水稻一种重要病害,该病菌存在较大的种群变异性,不同的生理小种适宜生长的培养条件有较大的差异。为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优势种群的最适培养条件,进行了不同生理小种稻瘟病菌培养基的筛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个有效单孢菌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由4群17个小种组成,以ZB群小种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0.2%,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曾和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也有显著差异,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比叶瘟复杂,致病力比叶瘟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表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存在复杂的  相似文献   

13.
一、福建省一九八三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为了解我省今年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分布情况,从全省22个县(市)收集早、晚稻病标样118个,前后测定了15批,第一批于5月上旬开始播种,最后一批于十月下旬鉴定结束。测定结果: 参试118个有效菌株,鉴定出七群22个生理小种,分布于我省七个地区,22个县 (市),ZA群内有A1、9、13生理小种,分布5个县、ZB群内有B1、3、5、9、11、13、15、25、29、31生理小种、分布19个县(市),ZC群内有C7、9、11、13、  相似文献   

14.
四、稻瘟病菌在竹类活叶上越冬子囊菌类的生活史,一般由分生孢子世代和子囊孢子世代组成,前者的作用是传播物种,后者的作用是保存物种。加藤和山口(1979)用国外产的稻瘟病菌与日本产的稻瘟病菌相互杂交,成功地形成有性世代子囊孢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稻瘟病菌,尚未发现有性世代的形成,而是反复进行无性繁殖和传播而继续生存下来,在稻瘟病菌的传染过程中,温度条件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阐明越冬后的第一次传染源和越冬的场所是极为重要的。关于稻瘟病菌在受害稻草、病谷中越冬,  相似文献   

15.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婷  王建龙 《作物研究》2012,26(6):713-718
介绍了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结构,综述了其定位和克隆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在其研究过程中分子标记技术的利用,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伟 《中国稻米》2010,16(5):32-35
稻瘟病是当前粳稻主产区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而品种抗病性的利用则被公认为是病害综合防治的根本策略。本文从抗性鉴定方法、抗性资源筛选和发掘、抗性遗传规律及抗病基因定位3个方面,对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以期为水稻抗稻瘟病的育种提供参考。同时对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研究的现存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1994年 ̄2004年11年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别及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并阐述了稻瘟病菌种动态与水稻品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PR)已经成功并开始示范推广.多年生稻表现出一定的稻瘟病抗性,但其所具有的稻瘟病抗性来源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接种鉴定以及抗性基因检测等3种方法,对育成的多年生稻23(PR23)、云大24(...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稻瘟病害的症状、发病过程,从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栽培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梁绍静 《北方水稻》2007,(3):130-131
阐述了绥化市2006年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介绍了在绥化市常见的、危害重的叶瘟、节瘟、穗颈瘟的发病症状。从品种的抗病性、栽培管理、气候等方面分析了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