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免耕抛栽示范效果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耕抛栽水稻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轻型高效、增产增收栽培新技术,以其省工、省时、节约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耕牛不足等优点而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为了促进稻田免耕抛栽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探索免耕栽培模式,2007年开展了水稻免耕抛栽示范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革摹一早稻”种植模式,是福清市中部稻区从“稻一稻一闲”探索出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通过革摹秋繁、定植、早稻抛栽等新技术的相互配套,充分利用地力,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土壤条件,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稻茬油菜免耕覆草栽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培肥地力、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等优点,是一种油菜省力化的轻型栽培新技术,近年来在汉阴县得到迅速推广。该技术的关键措施是齐泥收割水稻,及时开厢除湿,播栽前进行化学除草,播栽后均匀覆盖稻草,加强田间管理,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4.
水稻快速灭茬免耕抛秧栽培,是近年来在水稻抛秧和晚稻免耕栽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轻型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不通过牛犁或机械翻耕,而是采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快速灭茬后,直接抛栽水稻秧,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机械翻耕所花成本,并有利于抢季节。  相似文献   

5.
官贵德 《耕作与栽培》2012,(2):55-55,37
通过对烟田免耕套种玉米和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对比及烟田免耕直播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烤烟套种玉米种植模式的总产值比现行的烟稻轮作种植模式总产值增收6.2%以上,并省工省时。烟套玉米的关键栽培技术是:播种期在烟叶采收后期免耕直播套种玉米,烤烟和玉米共生期控制在15~20d,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3 500~4 000株/667m2,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6.
左晓斌 《种子科技》2003,21(2):118-119
免耕是一套新的土壤管理技术体系,已引起广泛重视。随着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一晚二晚的推广应用,永新在中稻(一晚)免耕的基础上,分别结合直播、抛秧、插秧三种高产栽培技术,对照常规翻耕技术进行两优培九三种模式的对比配套栽培,探讨两系稻增产增收技术。实践证明,免耕抛秧是继翻耕抛秧后两系稻又一项高效节支栽培新措施。1免耕栽培的产量表现抛秧免耕法比直播免耕法、插秧免耕法产量高,直播免耕法因漂秧,烂根,出苗率较低,根系发育不良,苗势素质较差,产量低于另两种免耕栽培模式。抛秧免耕法可节省机插秧所需的一次性机械投资…  相似文献   

7.
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研究目的】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南方稻区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7-2008年在连续两年双季稻免耕抛栽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翻耕抛栽处理为对照,探讨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免耕两年以后,免耕水稻产量低于翻耕处理,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随着稻田免耕时间的延长,土壤物理性状变差,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免耕稻田的土壤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提高翻耕处理土壤养分的效果更明显;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总量免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免耕土壤细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减少,施用有机肥后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均有所增加。【结论】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提高水稻产量,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缓解长期免耕导致的土壤板结,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改善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8.
稻茬免耕油菜不同移栽方式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稻茬免耕油菜的最佳移栽方式,设置稻茬油菜不同密度移栽方式正规小区试验。旨在为免耕油菜移栽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捉进轻型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土壤微生态对稻-油系统周年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利用湘北洞庭湖区长期免耕直播土壤,设置稻-油轮作试验,通过比较双免耕双直播和旋耕抛栽土壤中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群落多样性和菌群功能等指标的差异,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宏基因组测序表明,细菌群落在2种耕作方式下组成相似,双免耕双直播下细菌多样性更高;真菌群落在不同耕作方式下有不同的真菌类型,但旋耕抛栽下真菌多样性更高。菌群功能分析显示,需氧和兼性厌氧原核微生物相对丰度在双免耕双直播中较高;与氮代谢相关的原核微生物相对丰度在双免耕双直播中较高,而与碳代谢相关的原核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在旋耕抛栽中较高。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测定表明,免耕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都较旋耕极显著降低,而氨化细菌数量极显著增加。酶活性分析表明,双免耕双直播土壤中的脲酶活性比旋耕抛栽提高了58.12%,而转化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分别降低了28.57%、11.00%和57.73%。本研究表明稻-油轮作双免耕双直播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需氧和兼性厌氧原核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有利于土壤中氮的转化和利用,为洞庭湖区稻-油系统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与立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2005-2006年采用大田和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及立苗技术。结果表明,适宜的浅水(1 cm左右)抛栽、短秧龄(20 d)抛栽、前期适当增施氮肥、适量的稻草还田(1 200 kg hm-2)、旱育秧抛栽和喷施多效唑、α-萘乙酸浸种处理均有利于扎根立苗,早生快发,促进地上部生长。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与秧龄长短有很大关系,短秧龄有利于加快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和水稻生长。秧苗抛栽后立苗期每株平均根数和根长、地上部可溶性糖和全氮含量都与立苗密切相关。该结果为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稻草还田模式对稻田土壤速效氮、钾含量及晚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肖小平  汤海涛  纪雄辉 《作物学报》2008,34(8):1464-1469
设计了高桩翻耕抛栽、覆盖免耕抛栽和高桩免耕抛栽3种模式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稻草还田模式对土壤NH4+-N含量影响较大,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NO3--N含量影响不大; 高桩翻耕模式的土壤NH4+-N、速效钾含量平均值比高桩免耕和覆盖免耕模式分别提高40.8%、7.5%和36.7%、2.0%; 高桩翻耕能促进水稻群体生长, 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 充分利用光能, 增强光合作用; 稻草还田以高桩翻耕模式的增产效果最好, 比高桩免耕、覆盖免耕分别增产5.8%和9.0%。以高桩翻耕稻草还田模式对土壤速效氮、钾含量及晚稻产量的影响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方式对油菜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直播、少免耕等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是油菜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被列为农业部重点推广技术.近年来,稻茬油菜免耕移栽技术在贵州省应用面积迅速扩大,2006年全省推广面积达到10.29万hm2,占油菜种植面积的19.7%.  相似文献   

13.
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是一项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新型轻型栽培技术。2004年秋冬季贵州省锦屏县引入该技术取得成功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10年全县稻田免耕马铃薯面积为3000公顷。笔者经调查发现,农户推广稻田免耕马铃薯技术时,存在三点不足:  相似文献   

14.
免耕抛栽水稻源库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来,水稻免耕抛秧栽培在中国广西等部分地区发展迅速。为了探讨免耕抛栽水稻产量形成特点,以金优253(OryzasativaL.)为试验材料,以常耕抛栽水稻为对照,从叶面积大小、剑叶光合速率与衰老、库的大小及源库比率等方面研究了免耕抛栽水稻的源库特性。结果表明,免耕抛栽水稻早、晚季产量分别为5.97t/hm2和7.53t/hm2,常耕抛栽水稻分别为6.19t/hm2和7.63t/hm2,其产量差异在早季和晚季均不显著。与常耕抛栽水稻相比,免耕抛栽水稻的每穗总粒数和单位面积上的总粒数较多,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较大,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较高,而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的含量较低,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免耕抛栽水稻的源库协调能力较差,粒叶比和结实率下降,致使免耕抛栽水稻在产量上表现出一定的劣势。免耕抛栽水稻粒叶比和结实率的下降是由于其生产的干物质更多地分配在叶片中、贮藏在茎鞘中的干物质在抽穗后向穗部运转的能力较差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晚稻塑料软盘育秧免耕抛栽,是水稻秧苗抛栽前大田不经犁耙的一种栽培新技术,具有省时、省工、省成本、抢季节、增产、操作简便的特点,在我县已推广应用6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张瑞茂  曾章丽 《种子》2013,32(2):107-109
为模清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金农油1号适宜的配套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措施,设置6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对其配套轻简高效种植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产值与投入是普通育苗移栽>免耕移栽>整地撒播>整地直条播>整地直播>稻桩免耕点播;单位面积净收益是整地撒播>稻桩免耕点播>免耕移栽>整地直条播>整地直窝播>普通育苗移栽;整地撒播、稻桩免耕点播、整地直条播、免耕移栽都可作为金农油1号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因地制宜地加以示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川中丘陵稻-油两熟区是四川省主要的油菜产区,为了提高该区的油菜产量,通过在免耕撒播模式下对油菜品种选择、播种期、播种量的研究,提炼出一套适宜于川中丘陵稻-油两熟区油菜免耕直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抛栽稻成本低, 易操作, 高产稳产潜力大, 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 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 以洗根手插为对照, 从摆栽、点抛和撒拋3种抛栽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茎蘖动态、LAI、光合势、物质生产等方面的特性, 并从株型特征、后期根系活力、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等方面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的生态生理基础。结果表明, 甬优8号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洗根手插)高21.9%、18.3%和13.2%, 南粳44分别较对照高18.3%、14.1%和9.87%, 两品种产量均为摆栽>点抛>撒抛>洗根手插,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抛栽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 但总颖花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 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较高。抛栽稻较对照, 高峰苗数多, 成穗率高或与其相当, 最终有效穗数足, 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高, 群体质量较对照更稳健。抛栽稻高产稳产的生态生理基础为: 秧苗移栽大田后分蘖早, 分蘖叶位多, 分蘖性强, 分蘖质量高、数量足; 抽穗期株高适中, 茎鞘粗壮, 叶系配置好, 通风透光强, 物质积累量高, 库源协调, 产量潜力更高; 后期根系发达, 叶片衰老慢, 光合生产能力强, 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协调, 籽粒充实度高。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 精确摆栽和点抛生长优势显著高于撒抛, 更易于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的产量及若干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与常耕插秧和抛秧的比较,分析了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消长、根系生长、籽粒灌浆和产量特性;同时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秧龄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缓慢,有效穗数较少。抽穗前植株发根力较低,但抽穗后10 d植株发根力高于其他种植方式,抽穗后30 d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高于常耕插秧和抛秧,后期植株衰老延缓。强势粒灌浆过程差异较小,但免耕高留茬抛秧延长了弱势粒灌浆时间,增加了弱势粒重,提高了单穗颖花数、籽粒充实率和千粒重。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免耕与前作秸秆高留茬还田条件下,旱育带泥抛栽根多活力高,促进了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比塑盘育秧抛栽极显著增产;3个抛栽秧龄中,以秧龄40 d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秋春两季马铃薯连作栽培技术的研究,建立了春马铃薯—中稻—秋马铃薯"一年三种三收"栽培模式,可产粮食19041kg/hm2,产值可达69123.3元/hm2,纯收入达到46173.3元/hm2,取得了"亩产过吨粮、收入超三千"的显著效益,集成了薯—稻—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