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江野生鲮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部分鲤科鱼类中具多态位点的74对微卫星引物对鲮基因组DNA进行筛选扩增,其中11对引物可稳定扩增且有较高的多态性,占总引物数的14.86%,并利用筛选的引物对西江段3个野生鲮群体(深色群体、浅色群体、西江群体)和1个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1个引物扩增得到等位基因数为4~23个,大小为100~374 bp,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49 8,不同群体的观测杂合度为0.510 5~0.627 3,期望杂合度为0.712 0~0.765 6,深色群体、浅色群体、西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Nei氏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745 1±0.388 4,0.763 2±0.396 8,0.708 1±0.371 2,0.739 2±0.385 2,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相比,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水平基本一致.运用Genetix 软件计算得到4个群体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026 8~0.070 3.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6.96%,群体内个体间的变异占93.04%,固定系数为0.069 64,群体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分化主要表现在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之间,而野生群体之间的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黎卓键  刘丽 《吉林农业》2011,(5):306-308
文章采集珠江水系西江和东江野生草鱼共60尾对其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两个江草鱼可数性状基本相同,传统测量数据和框架测量数据的差异分析均表明西江和东江野生草鱼的形态差异不显著,属于同一群体。并拟合西江和东江1龄草鱼体长与鳞径关系的方程和体重与体长关系的方程,并计算了西江和东江草鱼肥满度。  相似文献   

3.
为鉴别长江与闽江野生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其养殖子一代,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两群体野生个体及其养殖子一代头胸甲的形态特征差异。先通过地标点法提取头胸甲上特征点的坐标值,然后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来区分4群体头胸甲,最后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头胸甲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表明: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个体被完全分为两块较集中的区域,而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一代频繁交叉出现,各组不能形成较集中区域;网格变形图显示各群体头胸甲的形态差异主要为额刺和侧刺长度;逐步判别分析中两野生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而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一代判别准确率为40%~60%,存在明显的错判风险;聚类分析先将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代聚为一类,然后与长江野生个体聚为独立的一支,最终与闽江野生个体相聚。综上,长江与闽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形态特征差异较大,但这些形态特征差异在人工养殖一代后基本消失,因此形态学特征不能区分长江与闽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养殖子一代。  相似文献   

4.
开展亚东鲑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后代的形态特征和微卫星遗传多态性分析。首先采用方差、判别、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2个群体,包括7个可数、11个可量与20个框架数据,结果表明亚东鲑人工繁殖后代与野生群体在鳍式、鳞式、可量和框架结构性状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进一步采用9对微卫星引物评估了亚东鲑人工繁殖与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在10个座位中,共检测到55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分别为4.8、4.0个,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5.5个;平均座位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26 7、0.641 7,平均基因多样性均为0.571 9,群体遗传分化较小,2个群体的微卫星DNA多态性均呈现低水平。结果表明,亚东鲑人工繁殖与野生群体在遗传上差异不大,人工繁殖群体可用于开展进一步的保种繁育和保护性放流工作。  相似文献   

5.
桂华鲮驯化养殖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野生桂华鲮鱼种进行池塘驯化养殖试验,放养平均体长8.2cm、平均体重9.4g的鱼种,经12个月的驯化养殖,平均体长达20.8cm,平均体重达246.3g,成活率73.2%,饵料系数为2.63。研究建立了桂华鲮的生长经验公式为W=1.450 5 e^0.4304t,P〈0.01;长与体重的相关公式为W=0.001 3 L^3.2209,P〈0.01。分析讨论了桂华鲮驯化养殖的生长特性及其环境、水质、饵料要求和研究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养殖实验,比较野生捕捞大眼幼体(G0)和野生亲本人工繁育大眼幼体(G1)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低于野生子一代群体,其中雌体120和150日龄时规格差异显著(P 0. 05);(2)两群体的增重率(weight growth rate,WGR)均呈下降趋势,且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WGR总体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仅雌体150~180日龄及180~210日龄这两个时间段内高于人工繁育群体;特定增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变化趋势及差异性与WGR类似;(3)野生群体养成扣蟹的最终平均规格和一龄早熟率均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但平均成活率和最终产量却高于人工繁育群体;(4)野生群体养成的最终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0~4. 00 g(36. 76%),并且显著高于野生G1人工繁育群体(P 0. 05),人工繁育群体体质量主要集中于4. 00~5. 99 g(26. 93%)和6. 00~7. 99 g (25. 43%)这两个范围内,两群体扣蟹在≥12 g体质量范围内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8. 46%和7. 60%。野生亲本繁育子一代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较大,但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相对较低。通过养殖实验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来源的野生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效果,为合理选育和利用野生大眼幼体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珠江流域不同江段鲮生长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珠江流域不同江段鲮(Cirrhina molitorella)生长特征的差异性分析,发现西江和东江的鲮比北江的形态参数变异大;各江段鲮生长出现小型化,说明珠江鲮已经捕捞过度,应严格控制捕捞规格,年龄不得低于3^+,体长不得低于25cm,根据体重与体长的相关曲线发现,同体长的鲮东江的体重大于北江和西江;1~4龄鲮的生长指标和增长率东江和西江的高于北江,这种生长的差异性与作者对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丰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通过调查与检测确定倒刺鲃选育目标,按选育目标选留西江野生群体、西江养殖群体、北江野生群体和北江养殖群体等不同来源群体的个体,建立了4个倒刺鲃繁殖群体;选择西江野生群体的雄鱼和北江养殖群体的雌鱼繁殖子代开展群体选育,按照选育目标,分夏花鱼种、一龄鱼种、后备亲鱼等3个阶段选育倒刺鲃优良个体,每个选择阶段的中选比率分别为10%、20%和10%,最终选育出倒刺鲃后备亲鱼314尾,中选比率为0.2%。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我国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种质现状,采用19个微卫星标记对斜带石斑鱼南海野生群体和海南人工繁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野生和人工繁殖群体中,19个基因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135 0~4.516 2和1.00 0~3.982 7;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06 1和0.687 5;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80 3和0.421 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47 5和0.493 0;2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t)为0.979 4,遗传距离(D)为0.020 8。这表明斜带石斑鱼南海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然比较丰富,人工繁殖群体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和种质退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适宜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物学的角度比较和评价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的适宜性,探讨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麦鲮和赤眼鳟食性相近,同属于低龄成熟的多次产卵类型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性强,比鳜鱼具有更强的耐低氧能力;一年能进行三次人工繁殖,繁殖力强,易补充亲鱼,繁殖方式和设施与四大家鱼、鳜鱼相似,人工繁殖的效率极高。采用一次放足、分批捕捞的高密度养殖方式,群体产量高,养殖成本低。因此,两种鱼都具有优秀的饵料鱼属性。但在长江流域,赤眼鳟能弥补麦鲮不能自然越冬的缺陷,繁殖期和生长期更长,养殖产量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是可行的。这为鳜鱼的养殖,特别是反季节养殖开辟了新的饵料鱼途径,为改进鳜鱼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群体的生长性能,在广东佛山对来自长江水系的监利、石首、宁乡草鱼群体和来自珠江水系的清远、佛山、肇庆草鱼群体的繁殖后代进行生长对比试验,从每个群体随机选择300尾样品,注射电子芯片标记后同塘养殖,并分别在4、8、12月龄时测量样品的体质量和体长性状。结果表明:4月龄时,6个群体间体质量和体长差异均不显著(P0.05),8月龄时,群体间体质量和体长差异逐渐增加;12月龄时,佛山群体平均体质量最大(671.59 g),比其他群体平均体质量大1.25%~16.79%,清远群体平均体质量最小(82.92 g),监利群体平均体长最长(31.11cm),比其他群体长4%~16%,清远群体平均体长最短(26.92 cm),显著短于其他群体(P0.05);12月龄时,珠江水系3个群体草鱼肥满度为2.55~3.30,长江水系草鱼肥满度为2.07~2.52,珠江水系草鱼群体的肥满度明显高于长江水系。本研究结果可为快速生长草鱼新品种基础种群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倩  凌去非  王磊  王大鹏  佟广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04-15405,15419
[目的]探讨4个鲤鱼群体的形态学差异。[方法]综合传统形态学(可数性状、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测定数据,通过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对黄河鲤鱼、野生四鼻须鲤鱼、养殖四鼻须鲤鱼和吴淞江苏州段鲤鱼的形态差异和种系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4个群体在可数性状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判别分析表明,4个群体的单一群体判别率分别为87.5%、78.1%、73.5%和96.8%,用优选的几项比例变量进行判别,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3.7%;聚类分析表明,黄河鲤鱼群体和野生四鼻须鲤鱼群体聚为一支,养殖四鼻须鲤鱼群体和吴淞江苏州段鲤鱼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群体间形态差异主要系头部、尾部及鱼体垂直轴方面差异所致。[结论]为四鼻须鲤鱼这一珍贵鲤鱼品系的提纯复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4个鲤鱼群体的形态学差异。[方法]综合传统形态学(可数性状、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测定数据,通过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对黄河鲤鱼、野生四鼻须鲤鱼、养殖四鼻须鲤鱼和吴淞江苏州段鲤鱼的形态差异和种系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4个群体在可数性状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判别分析表明,4个群体的单一群体判别率分别为87.5%、78.1%、73.5%和96.8%,用优选的几项比例变量进行判别,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3.7%;聚类分析表明,黄河鲤鱼群体和野生四鼻须鲤鱼群体聚为一支,养殖四鼻须鲤鱼群体和吴淞江苏州段鲤鱼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群体间形态差异主要系头部、尾部及鱼体垂直轴方面差异所致。[结论]为四鼻须鲤鱼这一珍贵鲤鱼品系的提纯复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凤鲚Coilia mystus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线粒体DNA(m itochondrial DNA,m tDNA)的12SrRNA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排列比对后,获得该基因365 bp的一致序列。在所测得的42个序列中,共检测到6种单倍型,其中长江群体有2种,珠江群体有4种。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263和0.610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44%和0.192%。凤鲚长江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3%,珠江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3%~0.5%,长江群体与珠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8%~1.4%。邻接树显示长江凤鲚和珠江凤鲚各自形成一个单系类群。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2.80%,提示两者可能有相互隔离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一份烤烟烟叶突变材料的叶色遗传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从花药培养中获得的1份纯合的烤烟黄叶突变材料的生长特性、农艺性状及其遗传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是由2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一个新的突变材料,幼苗期表现为黄色,长势与正常绿色植株一致,其与正常绿色纯合烤烟品种正反交的F1表现为正常绿色,F2的绿叶植株数与黄叶植株数的比值符合孟德尔的经典遗传规律15(绿叶)∶1(黄叶)的分离比例,其轮回亲本BC1的绿叶植株教与黄叶植株数的比值符合3(绿叶)∶1(黄叶).  相似文献   

16.
芥蓝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1份芥蓝(Brassica oleraceavar.alboglabra Bailey)种质资源进行了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侧枝位置、叶柄颜色、花瓣颜色、花蕾颜色等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材料之间表现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变异系数分别达到71.95%、57.24%、58.97%和54.76%,花蕾颜色的极差高达6;最特殊的花蕾颜色是绿紫相间,最淡的颜色是黄绿色。子叶长、子叶宽、子叶颜色、果荚长度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低。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7.61处,把21份芥蓝种质划分为4类,其中类群G1包括14份材料,其植株的生长势中等,株型较为一致,花瓣颜色均为白色,花薹粗细较为适中,平口时期较早,在遗传距离5.98处自然形成2个亚类,分别以Ba39和Ba35为代表;类群G2包括2份材料,即Ba27、Ba33,其植株的生长势较弱,花薹很细,平口时期相对居中,代表材料为Ba27;类群G3包括4份材料,即Ba05、Ba09、Ba38、Ba43,其植株的生长势较弱,子叶颜色、叶柄颜色、花茎颜色、花蕾颜色均为黄绿色,花瓣颜色为黄色,花薹较细,平口时期较晚,代表材料为Ba43;类群G4包括1份材料,即Ba41,其植株的生长势较强,平口时期很晚,并且叶片数很多。由此可见,21份芥蓝种质资源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和丰富的多样性,为芥蓝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混合种群的显微特征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鞘翅上斑纹的颜色是传统形态分类区分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的重要外部形态特征 ,光肩星天牛的鞘翅斑纹颜色多为乳白色 ,而黄斑星天牛则为黄色 .在许多地区 ,如宁夏青铜峡市 ,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以混合种群的方式存在和共同危害 .这种混合种群中出现了许多鞘翅斑纹颜色介于乳白色和黄色之间的“过渡类型”个体 .作者从同一寄主合作杨上的该混合种群中采集了近千只成虫标本 ,按鞘翅斑纹从乳白色自然、连续地过渡到黄色的颜色序列 ,从标本中选取 12只成虫 ,分别代表序列上鞘翅斑纹颜色深浅不同的个体 ,并从左到右依次编为 1~ 12号 .利用扫描电镜对这 12个体的斑纹、触角、下唇须、下颚须、前胸音锉及跗垫进行了超微结构的观察和比较 ,以探讨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和“过渡类型”三者间超微形态特征的关系 .结果表明 ,从乳白色到黄色 ,斑纹上的分泌物表现出了从少到多的连续变化趋势 ,而在触角、下唇须、下颚须、前胸音锉及跗垫部位上则无显著的差异 .  相似文献   

18.
利用CDDP标记的菏泽牡丹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莹莹  郑成淑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3):2739-2750
【目的】在品种群水平和花色群体水平上分析菏泽牡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为该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利用CDDP分子标记技术,对白、粉、黑、红、黄、蓝、绿、紫红、紫和复色系等10个花色群体构成的299份菏泽牡丹品种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结果】用18条CDDP引物对10个花色群体共299份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385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68条,特异条带23条,分别占总条带的95.58%和5.97%。在品种群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648、1.2569和0.2695;在花色群体水平上,上述指标依次为0.1451、1.2313和0.2306。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红色系和紫色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复色系和绿色系牡丹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花色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平均为0.0271;遗传一致度较高,平均为0.9735;遗传分化系数为0.1252,表明只有12. 52%的遗传分化存在于群体间;群体间还具有较大基因流值(3.4939)。遗传多样性分析和UPGMA聚类结果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牡丹品种资源的花色演化趋势:以粉色系和红色系为中心,渐渐演化出紫红、紫、蓝和白色系,再进化为黄色系和黑色系,绿色系和复色系属于退化的色系。【结论】CDDP技术可有效揭示牡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品种群水平上,菏泽牡丹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高于花色群体水平。花色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聚类结果揭示了牡丹花色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从云南水富县太平乡(4群)和贵州六盘水市盘县(3群)共采集了7群东方蜜蜂Apis cerana样本,每群测定分析15只工蜂,每只工蜂总共有38个测定的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因素分析,并与云南省内其它县东方蜜蜂A.cerana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水富东方蜜蜂A.cerana个体较大,体色较浅,贵州六盘水东方蜜蜂A.cerana个体较小, 体色较浅,与云南省内南部东方蜜蜂A.cerana分开,与德钦东方蜜蜂A.cerana形成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