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30个水稻品种的稻胚凝集素(RGL)粗提液的血凝效价,发现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与其RGL血凝效价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对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29个水稻品种RGL均能吸附结合,这种结合不表现品种特异性。水稻品种262RGL与对该品种有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_63、ZB_(31)、ZC_(15)、ZD_3、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均可吸附结合,不表现生理小种特异性。研究表明品种262RGL与稻瘟病菌菌丝接触或结合后,并不影响其菌丝伸长。RGL能抑制具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但是对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抑制作用很小。RGL对分生孢子中部细胞的发芽抑制作用最强。不同品种RGL对某些生理小种分生孢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武粳4号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太湖稻区高抗稻瘟病的主栽品种武粳4号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苏御糯杂交并回交,获得F1,F2,BC和部分F3世代,3-4叶期采用3个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ZE3和ZA49对不同世代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根据抗,感分离情况分析抗病亲本的抗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武粳4号对ZG1,ZE3和ZA493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1992—1993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辽宁省水稻主要产区采集了156份稻瘟病标样,单孢分离获得了46个菌株,进行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利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2个生理小种.其中ZG1,ZF1和ZD1小种从出现次数和频率着,是辽宁省目前的优势小种,ZB17和ZC7是新出现的小种,对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威胁,应引起育种和生产部门的注意.利用日本单基因系鉴别品种鉴定表明,目前已知的抗瘟性基因中,Pi-Km和Pi-Z1基因较为理想,可以利用.辽宁省目前的水稻主栽品种均不同程度感染稻瘟病,须加强田间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1997年应用全国统一的稻瘟病病菌鉴别品种,对金沙县分离到的168个单孢有效菌株进行稻叶离体接种鉴定,鉴定出该县的稻瘟病菌有8个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生理小种有3个,分别为ZB13,ZB29和ZE3。应用病圃中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出抗穗瘟的材料44份。用生理小种ZB13接种金沙县水稻主栽品种的离体稻叶,结果全部品种都感病,目前筛选出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农药是三环唑,稻瘟灵和新克瘟散  相似文献   

5.
丹东地区稻瘟病发生历史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4年,从上年秋在丹东地区水稻17个品种(系)上采集的103份惠颈瘟标样中,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16个单孢菌株,分别在中、日两套鉴别品种鉴定出5群8个生理小种,用日本单基因临别品种鉴定出14个小种。明确了1993年丹东地区稻瘟病菌优势小种为中国的ZF1和ZD1两小种及日本的004.5和537.5两小种。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丹东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水稻品种抗性丧失及其对当地主栽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演变及与水稻品种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7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80~1996年采集的江苏省稻病标样的1032个单孢菌株进行小种鉴定,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演变的原因及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曾先后出现过8群22个小种。除1990年ZA小种群、1991年ZD、ZE小种群上升为优势种群外,ZG1小种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出现频率达66.20%,为江苏省稳定小种。江苏省各我小种组成有一定差异。水稻栽培品种是决定小种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7.
水稻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用全国统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出的稻瘟病攻生理小种中,典型的籼型优势小种,如:ZA13、ZB13、ZC13和ZC15,同一小种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不同,当加入辅助品种参测,均可再划分为不同的致病类型(亚小种)。这一结果表明:传统的选用优势小种的代表性菌株来进行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的方法是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RAPD鉴别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16种不同的引物对3株典型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菌株ZA1,ZG1和M1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从杂草马塘与水稻分离的菌株,基因组的差异很大,很容易通过RAPD鉴别这两种不同来源的稻瘟病菌菌株。自水稻分离的菌株,RAPD扩增产物相似性较高,但仍然能够检测出不同生理小种DNA带型的差异,证明RAPD可用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稻瘟病菌的发生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1996年,从江苏省主要稻区采集到491份稻瘟病标样,单孢分离后经7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鉴定,共检出7群15个小种。其中,ZG1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ZD,ZE种群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各稻区小种分布不同,病害常年流行的太湖稻区种群最复杂。ZG1小种能在大部分品种上分离到,且分离频率很高,ZD和ZE群小种也有较高的分离频率。根据各稻区小种分布,选育和引进相应的抗性品种非常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0.
应用杂交分析法和累积分布曲线法,研究了太湖粳稻地方吕种铁杆青对中国稻瘟力优势小种XG1和太湖稻区近年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ZE3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铁杆青对ZG1小种的抗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ZE3小种的抗性除了1对显性基因外,可能有修饰基因或微效基因影响中抗类型的表达,并且两个抗病主基因为独立遗传;与3个已知抗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等位性测定表明,铁杆青所含的两个抗病基因与Pi-Km、Pi-b是不等  相似文献   

11.
浙江太湖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及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1996年,从浙江太湖稻区8个县(市)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到488个有效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共鉴定出7群18个小种。其中,ZD,ZA,ZE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39.34%,27.25%和24.80%,优势小种为ZD3,ZE3,ZA49,ZD1。主栽品种上的小种组成较为复杂,但主要小种与整个稻区的优势小种基本一致,小种与品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性关系。病菌对该稻区已被更换或正在被更换的品种的毒力频率较高,对新育成和推广的秀水17、秀水93-63等品种的毒力较弱。病菌小种类型和结构随着栽培品种的更换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反映了病原菌与寄主品种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菌种群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分属了7群10个小种的24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不同抗性类型品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明显地受到水稻品种的抗性类型的影响,13个单基因粳稻人有较强相对寄生适合度的是ZA、ZD、ZE和ZB群小种,而对灿,粳稻主栽品种具有较强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则分别是ZB、ZC和ZD、ZA、ZE群小种,同时,研究表明稻瘟病菌小种异质性对相对寄生适合度的评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不同稻作类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应用我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92年采集分离的早、中、晚稻不同稻作类型共226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34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15为优势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早、中、晚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着差异,早稻ZB15为优势小种,中稻ZB1为优势小种,晚稻ZC15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0个参测品种的抗性测定表明,秀水系统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相对稳定,从品种育成时期上可分为3个抗性层次:(1)70年代育成的品种以秀水48为代表仅对中F1等小种表现抗性;(2)80年代育成的品种如秀水04等对中D、中E、中F群等小种的大部分菌株表现抗性;(3)90年代育成的品种如秀水17能抗包括中A群在内的大部分菌株。部分品种在一些地区发病较重,系田间病菌小种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近期稻瘟病菌生理分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全国统一的7种稻瘟病菌鉴别品种,把1997年采自全省26个县市的99个有效单孢分离菌划分为35个生理小种。与1987-1989年的测定结果比较,出现了16个新的生 理小种,分别是ZA1,ZA2,ZA9,ZA17,ZA33,ZA34,ZA49,ZA54;ZB16,ZB10;ZC8;ZD5,ZD6和ZF2,且多为强致病力的ZA群小种。过去的优势小种ZG1已被ZA1所取代。籼型种群小出现频率在本次测  相似文献   

16.
选用分属于4个不育系的水稻杂交组合的亲代与子代,对7个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瘟性遗传系谱分析结果表明:高抗与中抗的亲本组合,其杂交组合(F1)表现为高抗;高抗或中抗与高感的亲本组合.其杂交组合(F1)抗性都表现为中抗,呈不完全显性;而感病亲本间组合,其杂交组合(F1)抗性均表现为感病.针对珍汕97A抗瘟性差的弱点,分析了提高不育系抗瘟性的两条途径:选用不同的胞质不育系和改良核质遗传的抗瘟性.指出了提高母本抗瘟性的重要性,品种抗性基因鉴定、当地优势小种调查的必要性及计算机在杂交稻亲本优化组合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用3个稻瘟病生理小种接种我国7个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品种,结果同一个供试小种,因不同施氮量的影响,鉴定出的小种有所不同。从稻株对稻瘟菌的病斑反应型看,抗瘟性似是质量性状。用多小种鉴定多品种的抗瘟性时,病株率可呈现出连续的数量分布。且抗瘟性容易受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肥料等的影响。鉴于抗瘟性这种质量、数量性状的两重性,作者认为水稻的抗瘟性可能是一种阈性状。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不同稻作类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2-1994年应用我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92年采集分离的早,中,晚稻作类型共226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34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15为优势小中,鉴定结果表明,早,中,晚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着差异,早稻ZB15为优热势小种,中稻ZB1为优势小种,晚稻ZC15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稻瘟病严重威胁吉林省水稻的安全生产,选育和利用抗瘟品种是防控稻瘟病最经济、安全的措施。在明晰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生理小种类型、分布与致病力的基础上,进行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抗瘟性评价和品种组合利用价值分析,为品种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秋季在吉林省主要稻区采集分离的115份稻瘟病菌菌株中筛选出62个优势单孢菌株,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品种(Chinese differential variety,CDV)对其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构成和致病力分析;对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进行苗期单菌株和田间异地自然诱发抗瘟性鉴定评价;苗期与田间鉴定结果相结合,运用联合抗病性系数(resista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RAC)和联合毒力系数(virule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VAC)分析品种组合的抗病效果。【结果】通过CDV抗性表型可将62个稻瘟病菌菌株划分为7群22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G和ZA,出现频率分别为35.48%和32.26%;优势生理小种依次是Z...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稻瘟病菌对水稻品种的致病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菌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或株系),不同小种对不同水稻品种的致病力不同,不同抗病品种抵抗的小种数量和种类(抗谱)也不同,抗病品种抗谱广。试验筛选出Pi-zt、pi-b、Pi-z、Pi-kp和Pi-kn 5个抗瘟单基因对吉林省稻瘟病菌具有较好的抗性,抗谱均在80%以上,尤其是Pi-zt和Pi-z的抗谱达到95.1%和91.7%。这5个抗瘟单基因在吉林省水稻抗瘟育种和水稻抗稻瘟病转基因中具有较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