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生猪的疾病均以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猪病的发生往往不是由单一的病原所致.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而造成的。据笔者对养猪场生猪疾病的病原体分析,80%以上的发病猪均是由两种或两以上病原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生猪的疾病均以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猪病的发生往往不是由单一的病原所致,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猪常见混合感染疾病的判断要点及防治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道伦 《广东饲料》2011,20(5):47-48
近年来,生猪的疾病均以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猪病的发生往往不是由单一的病原所致,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而造成的。据笔者对养猪场生猪疾病的病原体分析,80%以上的发病猪均是由两种或两以上病原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猪场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猪群频繁的调入转出,猪群发病的动态也越来越复杂。猪群发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作用的结果,往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混合感染所造成。常常是多种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或者是继发感染,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升高,危害加大,使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难度增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某发病猪场病死仔猪进行了剖检诊断、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实验室病原检测,确诊其为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5.
江飙  李龙 《养猪》2011,(4):87-88
猪肺炎支原体是重要的猪支原体病原之一,可导致猪地方性肺炎。猪肺炎支原体也是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之一,通常与其他病毒性病原混合感染,并继发一个或多个细菌病原感染。上述两种疾病均导致严重的损失,如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生长滞缓、饲料利用率降低、治疗费用增加等,长期困扰世界养猪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初开始,沈阳科丰猪病防治中心在日常接诊时发现猪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并且发病症状严重,病变复杂,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损失严重。从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等多方面的结果综合分析,此种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由单一病原性引发的情况极少,多为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同时感染而引起发病。常见病原有猪瘟病毒、  相似文献   

7.
猪呼吸道疾病多病原继发、诱发、交叉或混合感染的疾病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PRDC是1种或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辅以环境、营养等应激因素和猪只本身的机体抵抗力、对疾病侵袭的免疫力下降等相互作用平衡紊乱而引起混合感染。临床上常见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分为原发性病原感染和继发性病原感染2大类。原发性病原感染包括猪霉形体肺炎、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  相似文献   

8.
王艳丰  张丁华 《中国家禽》2004,26(23):29-30
目前家禽的传染病已不像过去那样,很少见到只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单纯感染,而逐渐演化为多病原的混合感染。混合感染已成为禽病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实际生产中常见到很多病例,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对同一机体协同致病引起的,并发感染或继发感染、混合感染的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我国猪传染病流行新特点 (一)多病原混合感染并继发感染,使病原体多元化,症状复杂化 多病原混合感染并继发感染已成为当前猪群发生疫病流行的主要形式与特点,单一病原引发的疫病很少见,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甚至多种病原共同引发已为常见.其病原有病毒、细菌,还有寄生虫等.  相似文献   

10.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由一种或多种细菌、病毒、加上环境应激所引起的混合感染,通常由细菌、病毒或支原体首先侵入猪的呼吸道,破坏猪的呼吸道防疫屏障后,其它气源性病菌乘隙进入猪的呼吸系统,造成继发感染,故可将病原分为原发性病原和继发性病原。原发性病原有猪肺炎支原体(M.H)、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  相似文献   

11.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疾病.由猪圆环病毒2型(PCV-2)引发的肠炎是PCVAD的症状之一,临床表现为生长仔猪腹泻、生长发育迟缓或体重减轻;在淋巴组织和肠组织中可检测到大量的PCV-2病原,并出现特征性组织学病变.试验证实,PCV-2单独感染或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可引发肠炎,经口服途径攻毒感染是引发PCV-2相关肠炎疾病的一种重要感染途径.因此,PCV-2是生长仔猪肠道疾病的一种致病因子,应予以足够重视.论文对PCV-2相关肠炎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多病原混合感染对其影响、临床诊断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PCV-2相关肠炎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弄清三峡库区仔猪传染性腹泻病原的感染及流行规律,本试验于2013-2015年从三峡库区的18个规模化猪场采集了180份发生腹泻的病料进行猪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猪流行性腹泻病病毒(F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病毒(RDV)4种病原的检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6个地区4种仔猪腹泻传染性病原检出率由高至低顺序为PEDV、RDV、TGEV和EPEC,依次为22%、12.7%.5.5%和3.8%,表明三峡库区规模化猪场PEDV和RDV感染广泛,且三峡库区规模化猪场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猪病多以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的流行形式,猪群发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原所致,而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相互协同作用所造成的。这样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而且控制难度大。本文通过对某猪场病死仔猪的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其发病原因是圆环病毒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4.
猪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道疾病猪呼吸道疾病是一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 ,该病使养猪成本增加 ,经济收入下降 ,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的猪呼吸道疾病不单是由某一种病原引起 ,更多见的病例是几种病原先后或同时感染 ,其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和严重 ,最近几年把这类疾病称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常见的病原有细菌、病毒以及支原体等 (详见表一 )。此类疾病所造成的损失会因饲养方式、卫生环境、管理水平及猪群免疫状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表 1 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各种病原与影响因素支原体 :猪肺炎支原体 ,猪鼻支原体 ,猪滑液支原…  相似文献   

15.
张兰芬 《兽医导刊》2016,(18):91-92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简称PRDC,不是单一病原引起的疾病,是多病原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病的总称,它是通过病毒、细菌、支原体、环境应激、不良饲养管理和猪体免疫力降低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发病,通常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肺炎放线杆菌、支原体等中的一种或几种首先侵袭猪的呼吸道,破坏呼吸道的多重防御屏障,然后引起各种气源性病菌,如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等进入呼吸道和肺部,造成继发性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6.
规模化猪场疫情临床症状千变万化,但无论何种演变,只要临床工作者能够综合分析,将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等与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充分利用常规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必将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制定科学的措施。专家指出,近几年,猪病以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的流行形式,猪群发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原所致,而是以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所造成的。这样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而且控制难度大。多重感染包括病毒的多重感染、细菌的多重感染以及病毒与细菌的多重感染。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保山市隆阳区规模养猪场仔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感染情况,应用RT-PCR或PCR方法对采自保山市隆阳区不同地方16家养猪场腹泻仔猪的肛门拭子样品进行了5种病毒性病原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最高的为猪圆环病毒(PCV-2),16家猪场均检出阳性样品,阳性样品率最高达到100%,最低33.33%;其次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16家养猪场有4家猪场检出了PEDV阳性样品,占采样养殖场数的25.00%,阳性样品率分别为25.00%、33.33%、25.00%、20.00%。但此次所采样品中未检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RV)及猪瘟病毒(CSFV)3种病原,3种病原的阳性样品率都为0;检测的这93份样品中存在部分混合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猪病混合感染(包括继发感染)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在同一头猪的机体内繁殖,并对机体造成损害且使猪表现临床症状的病症,也称猪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症。  相似文献   

19.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仔猪断乳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皮炎-肾炎综合征。该病能破坏猪只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为并发或继发其他病原感染敞开门户.常见的是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  相似文献   

20.
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是由PCV2引起的猪的一种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一旦在猪群中流行,常继发一种或两种以上病原的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给养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能及时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使本病得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现将笔者经历的一起猪圆环病毒2型与链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治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与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