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茶云纹叶枯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为指示菌种,采用活性跟踪法对柑橘皮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1H-NMR)对已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柑橘皮乙醇提取物中4种萃取物和5个化合物对茶云纹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石油醚部位浓度为0.8 mg/mL,其对茶云纹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达80.9%,其E50达0.163 8 mg/mL;当二氯甲烷部位浓度为1.12 mg/mL时,其对茶云纹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为60.6%,EC50达0.764 3 mg/mL;在供试浓度为1 000μg/mL时,5个化合物中5-羟基6,7,8,3',4 '五甲氧基黄酮和柠檬苦素的抑菌性较强,抑菌直径分别达13.47和16.05 mm.  相似文献   

2.
增产菌对茶云纹叶枯病和茶炭疽病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2-1993年,笔者就增产菌对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了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培养基平板上,YIB对两种供试病原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1992年田间对茶云纹叶枯病和茶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45.94%、58.98%,1993年分别为52.22%和34.16%。  相似文献   

3.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人工接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 Mitra)由Mitra于1931年首次报导于印度的旁遮普省,1972年墨西哥也有报导。由于国际小麦种质资源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国家也先后发现此病,这引起了各国检疫部门的严重关注并已将此病列为重点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4.
 为发现绿色安全的水稻白叶枯病天然生物防治微生物,本研究从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65株放线菌。利用共培养法和牛津杯法,筛选获得了5株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的放线菌,其中拮抗能力最强的是Sl-10菌株,发酵液抑菌圈直径为62.1 mm ± 1.5 mm。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Sl-10菌株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Sl-10菌株发酵液对大豆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烟草野火病菌(P. syringae pv. tabaci)、油菜黑腐病菌(X.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大豆斑疹病菌(X. axonopodis pv. glycines)、水稻条斑病菌(X. oryzae pv. oryzicola)、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番茄叶斑病菌(P. syringae pv. tomato)7种植物病原细菌均有拮抗作用。Sl-10菌株发酵液具有较好的耐光、耐酸碱和热稳定性。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Sl-10菌株可抑制Xoo的蛋白质合成。4个品种水稻(甬优15、湘两优900、嘉丰2号和甬优1540)喷施Sl-10菌株发酵液,水稻白叶枯病的病斑抑制率达到82.27%~91.78%。研究结果显示,淡紫灰链霉菌Sl-10菌株具有较好的水稻白叶枯病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5.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Prout)及其近缘种灰茶尺蠖E.grisescens Warren是我国茶树上最为重要的两种食叶性害虫,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是茶尺蠖Ectropis spp.幼虫期最重要的两种寄生性天敌昆虫。为了明确这两种绒茧蜂的物种名称及形态差别,同时探明这两种绒茧蜂是否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共有寄生蜂,本研究采集了我国8省22个地方的茶尺蠖或灰茶尺蠖幼虫,通过室内饲养获得两种绒茧蜂的标本,对标本进行形态鉴定;同时将两种绒茧蜂的COI基因序列与Bold数据库中已知物种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从野生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中均饲养出之前报道的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两种寄生蜂;形态鉴定和分子比对结果表明,这两种广义绒茧蜂Apanteles spp.实为尺蠖原绒茧蜂Protapanteles immunis(Haliday,1834)和单白绵副绒茧蜂Parapanteles hyposidrae(Wilkinson,1928)。本研究明确了40多年前国内报道的茶尺蠖幼虫期的两种绒茧蜂Apanteles spp.的物种名称和主要形态特征,确定了这两种绒茧蜂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共有寄生蜂,同时报道了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尺蠖原绒茧蜂。研究结果为今后正确判定本地优势寄生蜂物种进而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茶炭疽病菌的有性世代在1961-1963年首次发现于四川省泸县地区。
经过接种和分离培养等试验证明,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病原菌同属于油茶炭疽病菌,与茶叶枯病菌Guignardia camelliae(Gooke) Butler相同。对病原菌生理特性进行了若干测定。  相似文献   

7.
 枇杷胡麻叶枯病(Entomosporium eriobotryae Takimoto)及枇杷角斑病[Cerco-spora eriobotryae(Enjoji) Sawada]是福建枇杷苗木上的两种重要病害。当前病害有日益蔓延发展趋势,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上的重要病害,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该病害的优势病原菌。本研究以山茶炭疽菌中丝氨酸/苏氨酸类蛋白激酶SNF1蛋白复合体的核心组分CcSnf1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山茶炭疽菌的营养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对环境胁迫因子的响应、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致病力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山茶炭疽菌CcSnf1基因编码的蛋白为719个氨基酸,含有一个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一个泛素相关结构域和一个腺苷酸感应器结构域。CcSnf1是果生炭疽菌CfSnf1和胶孢炭疽菌CgSnf1的高度同源物。该基因的敲除体菌丝生长减慢,分生孢子产量显著降低,对不同碳源、细胞壁完整性因子和渗透压胁迫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侵染早期阶段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受影响,随后CcSnf1的敲除体对油茶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明显减弱。本研究表明CcSnf1在山茶炭疽菌的菌丝生长、产孢、胁迫因子响应、对特定碳源的利用和致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茶叶常见病害的种类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丽娟 《植物医生》2006,19(6):23-23
茶叶是我国古老的饮料之一,老少偕宜。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清热、解毒、解乏等功效。但由于玉屏县茶园多采用密植型的种植方式,使得茶园病害有加重的趋势,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其常见病害有茶饼病、茶根癌病、茶炭疽病、茶圆赤星病、茶云纹叶枯病等。  相似文献   

10.
 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异名: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is)]是引致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病原菌,国内外学者均有该菌能够产生毒素(Gn-毒素)的报告。本试验就该菌毒素对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叶组织细胞膜渗透性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