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柞蚕生产中,一般情况下雌雄比为1∶1,由于雌雄蚕的经济性状存在明显差异.近几年来,蚕业工作者一直将蚕的性别控制作为蚕丝学基础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2]。蛋白质是丝素、丝胶和绢丝物质的重要组分,是茧质优劣和茧层率高低的主要生化指标,5龄雌雄蚕的血液蛋白含量的差异,直接影响到雌雄茧全茧量、茧层量  相似文献   

2.
对“荧光”蚕品种雌雄荧光色素来源及代谢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茧层的荧光色素来源于中部绢丝腺,存在于丝胶中。中部绢丝腺的荧光色素直接来源于血液,绢丝腺对荧光色素无选择吸收和透过功能。血液、绢丝腺和茧层的荧光色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形成雌雄荧光色素的种类,血液、绢丝腺为4种,茧层为5种,无差异。造成雌雄荧光色不同的原因是各色素的含量不同。茧层中一种Rf值为0.77的紫荧光色素,在血液和中部绢丝腺中均未检出。5龄雌雄蚕4日龄后,随日龄的增加,雄性血液的荧光黄色随之加深,而雌性中肠的荧光黄色不再加深。  相似文献   

3.
用不同溶剂、浓度和蚕品种,系统地对茧层进行脱胶试验。结果表明:5%皂化橄榄油、5%精炼液脱胶效果最好,不同家蚕品种丝胶含量有明显差异,此差异主要由家蚕遗传性决定。  相似文献   

4.
丝素作为固相酶载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不同溶剂,浓度和蚕品种,系统地对茧层进行脱胶试验。结果表明:5%皂化橄榄油,5%精炼液脱胶效果最好,不同家蚕品种丝胶含量有明显差异,此差异主要由家蚕遗传性决定。  相似文献   

5.
家蚕黄绿茧色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黄绿茧色性状分离的遗传情况,调查了亲本大造绿和黄白限及其杂交后代经济性状成绩、蚕茧的颜色及丝胶含量.结果表明,杂种(大造绿x黄白限)F1的死笼茧优势率最大,平均为72.93%;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优势率在15.6%~25%之间,结茧率和茧层率的杂种优势率在2.34%~7.88%之间;(大造绿×黄白限)F1代茧色全为绿色,(大造绿×黄白限)F2代茧色出现分离,有白色、浅绿色、绿色和深绿色,色度值分别为40.18、57.86、71.87、79.29;并对茧色的色度值与丝胶含量的关系作了相关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家蚕各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大小是互不相同的。以过氧化氢酶、茧宽、茧长、茧层率、茧层量有较高的遗传力,全茧量、蛹重、五龄期经过,全龄期经过的遗传力较低。雌雄之间的遗传力大小亦各有不同,多数性状是雌大于雄。性状间的相关程度;遗传相关一般高于表现型相关,且两者的相关趋势一致。全茧量与蛹重、茧层量、茧长,茧层量与茧层率有较强的正相关。预期遗传进度以茧层量、产卵数较高,茧宽和茧层率居中,蛹重、全茧量和茧长较低。遗传力、遗传相关系数系非恒定值,因不同杂交组合,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计算方法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彩色茧蚕丝蛋白应用于化妆品等产品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对几个不同颜色的彩色茧蚕品种进行茧层色素含量和抗氧化性能测定。[结果]绿色茧茧壳中类黄酮色素的含量最高,为0.521 mg/g,是白色茧的4.65倍;黄色茧茧壳次之,而白色茧和红色茧最低。黄色茧和红色茧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0.5 mg/g以上,是白色茧和绿色茧的8倍以上。绿色茧茧层中抗氧化物活性最高,为217.5U/g;黄茧茧层中抗氧化物活性次之,而红茧和白茧较低。[结论]与白色蚕茧相比,绿色蚕茧含有较高的类黄酮,而黄色茧和红色茧有较高的类胡萝卜素,抗氧化能力也是天然彩色茧显著高于白色茧。  相似文献   

8.
家蚕体内和丝中含有黄酮类物质,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绿茧蚕品种茧层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是黄、紫荧光色茧蚕品种的5倍,后二者蚕品种茧层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相当;绿茧蚕品种蚕蛹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紫荧光色茧蚕品种的相当,比黄荧光色茧蚕品种高出1.3倍,3类蚕品种蚕蛹中该物质的含量都明显高于茧层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宜州市最适宜的桑树品种。[方法]以宜州市目前主栽桑树品种特优2号、粤桑11号、桂桑优62和蚕品种“两广二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桑树品种的桑叶品质及其对蚕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在各测定时期,特优2号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最高;粤桑11号叶片可溶性糖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特优2号和桂桑优62;不同桑树品种叶片含水量和干物重均达正常水平;特优2号处理千克茧粒数最少,全茧量最重,茧层量和茧层率最高。[结论]特优2号为宜州市最适宜种植的桑树品种。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对家蚕茧层练减率进行了遗传及育种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化性间、不同系统间,不同品种间以及品种内雌雄性间的茧层练减率均有很显著差异,茧层练减率与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相关关系没有一致倾向,按海曼(Hayman)模型估算出茧层练减率的遗传参数为: D=1.8341、H_1=0.2793、H_2=0.2690、F=-0.0798;在茧层练减率的遗传成分中,以加性成分为主,茧层练减率显性效应由一个或一组不完全显性的主效基因控制;茧层练减率的广义遗传力为91.16%狭义遗传力为82.21%。茧层练减率的一般配合力间以及特殊配合力间差异很显著。茧层练减率一般情况下表现为负向杂种优势,通过用系统育种法和杂交育种法对茧层练减率进行选择试验,表明选择有效,但以杂交育种法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酸性氧化电位水代替传统常用蚕药对家蚕饲料效率及生命力的影响,通过常用蚕药为对照,调查了酸性氧化电位水处理的家蚕食下干量、食下率、消化率等生理生化指标及蚕茧的全茧量、茧层量、茧重转换效率、茧层生产效率、收茧量、结茧率、死笼率、虫蛹生命率等指标,发现酸性氧化电位水处理对家蚕的食下干量、食下率、茧层量、茧重转换效率、茧层生产效率、收茧量、结茧率、死笼率、虫蛹统一生命率等指标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全茧量差异极显著。调查表明,在蚕桑生产上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代替常用蚕药对家蚕的饲料效率、生命力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广东现行家蚕品种的性别与茧质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全茧量雌蚕较雄蚕重,茧层量雌雄蚕大致相仿,茧层率雄蚕显著高于雌蚕,一茧丝长雄蚕较雌蚕长,茧丝纤度雄蚕较雌蚕细,解舒缫折雄蚕显著小于雌蚕,净度分数雄蚕明显高于雌蚕,解舒率两者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差异,此外蚕幼虫期(五龄期)经过,雄蚕较雌蚕短且生命力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蛾区半分法,取同蛾区部分卵调查蚁蚕的绝食生命率,余者饲养到上簇结茧,调查茧质与体质。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蚁蚕的绝食生命率差异显著、该性状既受胚子基因型控制,也受卵质影响,有夏秋用品种偏低春用品种偏高的趋势;同时还表明蚁蚕的绝食生命率同全茧量、茧层量有明显相关,而同结茧率、死笼率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辽东栎、蒙古栎和波罗栎3种柞树品种饲养天蚕,研究其对天蚕茧质、成虫羽化与交尾、羽化性比与蛾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茧层率为辽东栎(8.21%)蒙古栎(7.28%)波罗栎(6.67%),采用波罗栎树种饲养天蚕的茧,茧形大,茧松软,用其茧制种,羽化始期比另2个柞树品种饲养的天蚕茧延迟2 d,由于羽化始期延后,秋季昼夜温差大,对交尾率影响较大,分别比辽东栎和蒙古栎区下降37.2和37.4个百分点;雌雄性比为37.4∶61.1,基本符合天蚕成虫雌雄性比的发生规律。饲料树对天蚕蛾色的比率无显著性差异,对蛾色的变异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凌君 《农学学报》2018,8(11):46-48
为探索‘鲁诱2 号’、‘鲁诱3 号’桑品种在陕西省安康地区的养蚕成绩表现,以‘湖桑32 号’为对照,用它们的桑叶全龄饲育家蚕873×874 杂交种和873、874 原种,测量饲喂结果杂交种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指标和原种的产卵情况。结果表明,‘鲁诱2 号’、‘鲁诱3 号’桑品种饲养杂交种的在发育经过和茧层率上没有差异,但是全茧量、茧层量成绩显著高于对照桑品种,试验桑品种饲养原种良卵率与对照桑品种基本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天然彩色茧蚕品种金丝1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天然彩色茧新品种金丝1号的育成经过。[方法]黄茧1号是由中系品种871×白河野桑蚕经16代系统选择培育而成,黄茧2号是由日系品种872×汉滨野桑蚕经12代系统选择培育而成。金丝1号是由黄茧1号和黄茧2号杂交而成。[结果]金丝1号属于天然黄色茧家蚕品种,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已接近对照品种871×872,强健性和产值高于对照品种871×872。实验室与农村生产鉴定金丝1号是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彩色茧家蚕品种。[结论]该研究为拓宽家蚕的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家蚕雄性品种引进试验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引进的 4个雄蚕品种进行了饲养试验 ,结果表明 :参试雄蚕品种的幼虫历期与现行普通种差异不明显 ,雄蚕品种的雄蚕率均达 98%以上 ,雄蚕品种的上茧率比现行品种高 1 .1~ 4.0个百分点 ,收茧量、担桑产值和张种产值分别比现行品种高 8.42 %~ 1 9.81 %、6 .0 1 %~ 40 .5 5 %和 2 5 .73%~ 40 .5 4% ,雄蚕茧的茧层量、茧层率和干壳重均明显高于现行品种。根据雄蚕产业的独特性 ,分析了江西实施雄蚕产业化的基本条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比较分析了家蚕品种"洞·庭×碧·波"不同异地品系的母种与一代杂交种的饲育成绩及丝质成绩,发现它们之间主要经济性状已存在一定差异,在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方面差异显著,其中湖南品系综合成绩优良,并提出了双重保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二化性中、日系原种及其子代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初步获得如下结果:从遗传上结茧率与茧层量、茧层率为负相关,但不明显;在良好环境下的表型相关,日系品种的结茧率与茧层量、茧层率为负相关,中系品种则为正相关,但均不显著;唯有茧层量与茧层率之间无论遗传上还是表型上均表现密切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微气候条件对天然彩色茧品种"蜀黄1号"蚕茧质量和茧丝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湿度加大和通风不良,普通茧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茧质指标均下降;鲜茧出丝率、纤度和净度受簇中微环境影响较小;高湿、高热叠加使粒茧丝长急剧变短;解舒率随温度升高、湿度加大和通风不良而明显降低。适合于"蜀黄1号"的最佳簇中环境为温度24℃、相对湿度70%、自然通风。在此条件下重要质量指标均达到最佳:普茧率95.12%,茧层量0.432 g,茧层率22.62%,粒茧丝长1154 m,解舒率79.24%,鲜茧出丝率18.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