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结合"婚外情"题材电影的语类特点,从认知的层面对冯小刚三部电影中的婚恋关系多模态隐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该类电影通过图像、语言、文字、色彩等模态呈现结构隐喻("婚姻是旅途、婚外情是绝路")和大链条隐喻("人是动物、情人是金鱼"和"情人是鬼")的方式,并阐释多模态隐喻形成过程中,源域的选择及源域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符号空间的拼接、叠加或整合,多模态隐喻得以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构建整体意义,提供认知线索。理想化认知模型在两域映射关系建立及特征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介绍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多模态隐喻的特征及识解机制,阐释了在多模态隐喻的识解过程中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说法,反映了对隐喻研究视角上的相异。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对隐喻性质、工作机制和功能的看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指出隐喻的性质在于其动态性,隐喻工作机制的核心是转义,修辞隐喻是词汇层面的;认知隐喻是句子层面,强调隐喻对认知发展的作用;语法隐喻则侧重语篇的构建功能。  相似文献   

4.
《瓦尔登湖》是美国散文家Henry.D.Thoreau的作品,也是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文章。这篇文章拥有独特特点,那就是它的隐喻形式贯穿全文。整个文章中的语言系统都采用了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的"隐喻解释模式",形成了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两大共同模式。我们在学习《瓦尔登湖》过程中,要把握住文体中的这些隐喻语言现象,深入了解作者意图与所传达情感。文中我们将分析学习《瓦尔登湖》中的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共同模式,感受隐喻对文体表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人们熟知的生动语体。但由于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且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这给准确理解英语隐喻句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英语隐喻的理解及其教学作了探讨,希望对学习者和教师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依据语言学家莱克夫的定义,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语言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1]与隐喻相关的术语包括源域、目标域、映衬等。隐喻中很多文化现象,汉维隐喻的翻译其实就是文化传真的过程。由于文化不同,在翻译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忠实原语的等效翻译。汉维的隐喻相关文献有很多,集中体现在动物、植物的隐喻对比研究、人体器官词语的隐喻认知研究,其他隐喻研究等。本文以隐喻为理论基础,研究汉维"风"在隐喻运用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的。分析汉维翻译中"风"隐喻采取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其意义的隐喻本质是具有理据性、概念性和系统性的。习语是通过概念投射方式、建立习语的字面义与隐喻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其特定的意义。本文研究表明,英语中存在的"hot"习语的意义的形成不是任意或偶然的,而是和"hot"的本意有着某种联系,是概念迁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隐喻和转喻是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词义的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本文以英汉人体词"eye"和"眼"为个案,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和转喻对二者多义性的阐释,旨在揭示词义延伸过程中英汉民族认知思维的异同,同时证明语言个性特点对词义延伸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中的利益诉求及表达是网络事件中的关注重点,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舆论在当今中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角色和地位。研究选取"邓玉娇事件"的两个主要网络舆论场域——人民网和天涯社区的几个主要论坛如强国论坛、天涯杂谈、天涯法律、天涯时空中的主题相关舆论网贴,对其观点内容、舆论波强度、舆论指向及有利程度等项指标进行研究。数据结果揭示出天涯社区、人民网强国论坛等在事件的热点形成与聚焦、传播与扩散、放大与强化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场效应"。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现象。空间方位概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隐喻。垂直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空间方位范畴,汉语中"上/下"及其相对应的"up/down"有大量的隐喻用法。这些隐喻的产生是有理据性的。  相似文献   

11.
从词性、句法功能、句中的位置、意义以及结构等方面对“用”与“w ith”进行比较,认为“用”与“w ith”在词性、句法功能、句中的位置上有同亦有异,在义项上,“w ith”远比“用”多得多。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大量存在于商务新闻中。本文从中英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商务新闻概念隐喻的英、汉互译,认为隐喻翻译与文化有很大关系,隐喻中的文化共性一般采用直译的方式,隐喻中的文化差异或文化空缺一般采用意译、非隐喻化方式、或者转用目标语中的隐喻表达方式来翻译。  相似文献   

13.
汉英句子结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意合与形合。意合与形合是两种语言不同的组织特点,各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汉语注重话题,英语注重主谓,汉语的话题句侧重于语义结构,英语的主谓句侧重于语法结构。汉语句子中动词十分丰富,英语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本 文《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中的句子为例,分析比较汉英两种语言因句法结构之差异在翻译中所产生的不对应性。  相似文献   

14.
引申义语义关联的建立机制及其影响——以人体名词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思维方式隐喻和转喻深刻影响着词义的演变发展。通过分析人体名词的引申义可以看出,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发展过程中起到替代、推导和建构等多种作用。在这些作用下,人体名词词义赖以扩展的[形貌][位置][功能]三种特征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意义的扩展和递变,形成了8种常见的语义关联。这为进一步考察两种思维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范围、归纳人体名词词义演变模式奠定了基础。从更深层面来看,隐喻和转喻建立语义关联的事实在词义系统中作用重大,影响着词义扩展的套路、词义的倾向,实现了对词义系统的统摄。  相似文献   

15.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合成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它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的最新视点。本文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汉语惯用语中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格语法在解决句法与语义相结合问题的优点,分析了中文表层句的特点及其与深层结构转换方法,以实现在句法语义层对中文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作为英语书面文本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无灵主语句在英语句型中十分普遍。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文化和语言上的不同, 中国学生很难学会使用无灵主语句。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 意在分析中西不同思维方式的生成机制, 找出理解英语无灵主语句的方法, 从而帮助中国学生克服中式思维, 造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言中动物喻人有同亦有异,其异同集中反映在褒贬义、引申义、习语和表达方式上,应根据中西文化的差异,正确把握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主题句是作者对段落主题的评价或总结。主题句的功用在于让读者对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有一个大概了解,用来表达段落的中心思想。主题句在段落的位置比较灵活,随意性较大。主题句所要陈述的内容包括:"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写作主题句应当做到句子完整,内容清晰、具体,措辞得当,所表达的论点能够统揽全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